相声演员常说一句话是相声有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其实这是仅对于表演内容而言,实际上的相声演员会的比这个要多,而且时间越往前,旧社会的相声演员更是艺多不压身。

侯宝林大师1979年退出舞台之后潜心于相声艺术的研究工作,他就提出了传统相声演员要会的十二项基本功。

第一个,开场诗

经常听郭德纲单口相声的观众应该很熟悉,单口相声和评书一样都有这个。这个目的一是静场,二是给整个表演做个铺垫和定个调子。开场诗普遍以打油诗居多,而且能让人一听就觉得有意思。

比如定场诗《雪》:天上一阵黑咕咚,好似白面往下扔。倒比棉花来的冲,如柳栽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坟头总比馒头大,井口儿是个大窟窿。

第二个,开门柳儿

传统相声用来招揽观众的方法,观众人不多的时候先由全体演员集体打板唱几段柳活儿,一般最多的是《发四喜》,你常听到的末尾是“逗逗,起逗起逗强!”就是这个。

现在小剧场演出仍然会有这种表演形式。

第三个,白沙撒字

这个在传统相声演员撂地和画锅的时候常用,而且还有专门的相声段子比如《字像》。这个绝活是相声演员独有的,虽然侯宝林没怎么用过但是他也会。有一次总理还特意让他表演给主席看。

现在除了天津一些相声演员比如王文王武之外,其他会这个并且能表演这个的人很少了。另外,白沙撒字的白沙不能用普通白灰,普通白灰能撒字,但是撒不出双钩之类的花字,最好要用汉白玉石块磨出来的粉才行。

第四个,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可以用作开门柳儿,也可以用作白沙撒字的配合唱词。语调简单,琅琅上口,唱起来的难度不大,难在挂味儿。唱得好的就像吟诵一样,唱的不好的犹如鹦鹉学舌。

第五个,单口相声

最早的单口相声就是讲笑话讲故事,张三禄靠单口相声起家,其留下的段子《九头案》《贼鬼夺刀》现在还在说。

到茶社时期,单口相声主要用来留饭口,当吃饭点的时候观众都要走,而演员也要吃饭。这时候就会安排一个相声演员去说单口留住观众,等其他演员吃饭回来继续表演。

当然,像张寿臣崇寿峰和刘宝瑞他们又把单口相声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第六个,会捧哏。第七个,会逗哏

捧哏和逗哏不是一朝不变的。有时候搭档临时有事,身边只有捧哏或者逗哏,那就得临时搭档一下。还有的是年轻时候逗哏,年纪大了就改给徒弟们捧哏掌握节奏。

还有的是早年捧哏,后来发现逗哏更好,比如郭德纲。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根据段子来,有的段子某个捧哏适合逗,那就临时换回来。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常宝堃赵佩茹,也就是传说中的互为捧逗。

第八个,会说群口相声

群口相声里不光有捧哏逗哏,还有一个角色叫腻缝,有的段子比如《扒马褂》,那这个腻缝的也很重要,这就要求相声演员该腻缝的时候也得会。

第九个,会要钱

旧社会叫杵门子,说了一段就得端着盘子去敛钱,这个手艺必须人人都会还得精通,不然说的再好也是白说。这里面就存在不同的风格,比如有人就会嘴里带讽刺,让不拿钱的观众下不来台。比较高明的就是常宝堃小时候,他带着小孩那种撒娇萌劲儿蘑菇着人家不给钱不行,所以他艺名叫小蘑菇。

新社会不用杵门子了,但形式仍在,那就是要掌声或者互动,这个方法就多了,有直接要的,有暗示的,还有耍贱卖萌的。

第十个,双簧

双簧和相声的关系有些特殊,那就是会说相声的必须要会双簧,演双簧的不一定会说相声。这也是一种相声表演形式。

第十一个,口技

最早相声里有一种活儿叫暗春,人躲在幕布后面用嘴模仿出各种声音,夫妻拌嘴小孩哭闹,摔锅砸碗鸡飞狗跳,听着很热闹,等到幕布掀开,不过一人一扇而已。

有的相声艺人就以口技见长,比如侯宝林师父朱阔泉,他使用一个葱皮为道具,可以学各种动物的声音,而最厉害的是汤金澄汤瞎子,他的口技无须任何道具,用嘴就行。你看现在很多所谓的口技演员都必须用扩音器或者麦克风,那是没学到位。精绝的口技确实是什么都不用的。

第十二个,数来宝

以前的数来宝不是用快板,而是用牛骨拴上铜钱伴奏,专门去各种店里说顺口溜要钱的。后来改用竹板,然后衍生出来快板和快板书等艺术形式。相声表演中融入数来宝比较多的就是王凤山高凤山他们,后来李润杰又发展出快板书。现在这方面的专家是张志宽。

这十二项技能现在很多已经不经常用了,有的人甚至只能掌握其中一两项就敢自称相声演员,真按照老艺人的标准看,相声的门槛真不是一般的高。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