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国电影市场时隔163天,单日票房再度突破2亿。

半年,整整半年时间,市场终于复燃。

而点燃这团火的,就是沈腾和开心麻花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41亿,其中超过10亿票房的电影多达15部。

光前三名《哪吒》、《流浪地球》、《复联4》相加就足足140亿,市场一片大好,取代北美成为第一市场指日可待。

然而年底的疫情爆发,让一切回归到了原点。

院线停摆、电影撤档、光影暗淡,3年时间起起伏伏,但始终没有回到当年风采,即便是2020年的春节档7雄卷土重来,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人们,好像不爱看电影了

今年春节档后院线就陷入萎靡,大盘始终在2000万左右晃荡,无数部电影石沉大海,微信上的影城老板每天都在唉声叹气...

终于,沈腾来了。

作为开心麻花的重头戏,沈腾与马丽阔别7年再主演剧情长片,《独行月球》一开始很多人说会在春节档。

毕竟,只有春节档才能承载如此配置,开心麻花为了自己,也必须选择在春季档。

没成想,在暑期档几乎快要凉透的时候,7月19日《独行月球》宣布定档,而距离上映时间只有短短十天....

这一步险棋,《独行月球》赢了吗?

预售轻松破亿,上映首日斩下2.3亿。

次日周六,大盘3.6亿票房,《独行月球》一个人就拿下3.2亿。

截止到发稿前,《独行月球》上映4天,累计票房10.17亿,专业媒体预测票房高达43亿。

沈腾赢了,开心麻花赢了,而90.3%票房占比更昭示着一个客观事实:

沈腾一个人,盘活了整个电影市场。

此情此景,就像《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随手在全城点燃的烟花,满园春色,也不过是为一人绽放。

回顾以往,因为综艺过度、客串频繁、角色重复等问题,许多人唱衰沈腾,甚至唱衰开心麻花,认为已经3年没有单抗电影的沈腾已是明日黄花,根本经受不起考验。

而沈腾用一部电影证明:顶流依旧是顶流,即便胖成球也是顶流。

而《独行月球》对国产电影的意义,远不止票房那一串数字而已。

独行月球?流浪月球!

走出影院,我最大的感触不是搞笑,不是沈马cp,甚至不是沈腾的演技,而是《独行月球》的工业水准。

在进入院线前,我翻到一位看过点映网友的评论:

“《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上海堡垒》关上了,《外太空的莫扎特》想开没开动就把门给焊上了,《独行月球》把门拆了”

关于科幻之门这个梗早在《上海堡垒》时期就有流行,人们当初玩梗,意在讽刺《上海堡垒》的五毛特效对中国科幻的负面作用。

而现在,《独行月球》又成了开门人,与《流浪地球》平起平坐。

一部喜剧片被夸奖科幻能力突出,可信吗?我一头雾水。

这还没完,一位我一直关注的影评圈大V“电影最TOP”看完后也是竖起大拇指,并将制作水准单独揪出来夸奖:

"让我没想到的是制作力度,特么真敢花钱啊!肉眼可见的工业完成度!”

带着满心疑问,我走进了电影院。

看完后,我只想说:

夸得没毛病!

关于《独行月球》的故事我想读者们早已了解,无非就是一个人被落在月球的经历,本片根据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漫画改编,是一个非常适合做喜剧的题材。

然而,相比之前的《西虹市首富》、《夏洛特烦恼》等麻花出品的电影,《独行月球》中喜剧浓度显然没有那么高,

或者说,没有那么“拥挤”。

《独行月球》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月球为背景的喜剧电影,当然也是开心麻花第一部科幻题材喜剧电影。

在观看的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开心麻花的转型之心,以及对科幻世界的敬畏。

电影的起承转合非常有节奏性,前半段为了铺垫剧情甚至空掉很多包袱,为观众的消化留下空白,叙事方法克制且有效。

相较于前作中“剧情为笑料服务”,这一次《独行月球》做到了“笑料为剧情服务”,这实属难得,终于好好地讲完了一个故事,而不是一股脑塞满油腔滑调。

这种处理方式很高级,也终于窥见开心麻花的进步。

而最令人敬佩的莫过于工业水准,准确来说是特效和置景。

相信大家在刷咨询的时候都看过片方释出的资料,为拍好《独行月球》,他们搭建了15个摄影棚,共计超过40000平米,光是模拟月球表面的灰尘就铺了200多吨,1:1复刻了月球环境。

但说实话,这种王婆卖瓜的玩意儿也就是看看,毕竟《上海堡垒》还吹自己搭建了15500平方米实景,可最后呈现的却是一堆泡沫过家家。

但《独行月球》显然没吹,他来真的。

电影一开头就是重头戏,小行星π被击碎化成无数个小碎石,将月球基地砸的粉碎,沈腾如一叶扁舟在激流中飘摇。

抬头看,陨石泛着天光将基地贯穿,扬起漫天砂砾,周遭的建筑物犹如巨兽般哀嚎纷纷倒下。

如此宏大壮烈的灾难场景即便在IMAX镜头下也丝毫不露怯,有那么一瞬间我还以为进错了场,在观看好莱坞电影。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袋鼠拉车”的那一段。

袋鼠带着沈腾疾驰在月球表面,镜头穿过沈腾的臂膀射向绚烂的星空,就像无数个星球在陪着沈腾度过这冰冷极夜。

下一场戏,一人一鼠在地球的荧光中映出一道剪影,更是令人悸动,浪漫感爆棚。

更难得的是,这几段镜头竟然均未出现在预告片中,就像是突如其来的惊喜,严重超出预期,也侧面证明了片方的自信。

大场面不虚,小动物也活灵活现。

片中的袋鼠是通过开心麻花的演员郝瀚动作捕捉而成,无论是动作、体态、物理反馈还是细微到一个表情、一种情绪的面部处理,都做到了以假乱真,甚至是青出于蓝。

要知道,袋鼠的毛发都是工作人员一根一根画出来的,这背后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投入。

好莱坞的怪兽为何都是秃瓢?就因为带毛的太贵了。

这只袋鼠的出现,代表着国产特效质的飞跃,也证明了开心麻花做好一部电影的决心。

查了一下,负责本片特效的是国内知名特效公司MORE VFX——

正是《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悟空传》这几部特效大片的掌舵者。

怪不得Cue到了《流浪地球》,原来是一脉相承,而“打开科幻大门”的评价也坐实了,毕竟和《流浪地球》是自家兄弟,水平自然不相上下。

这哪是《独行月球》,明明就是“流浪月球”。

同样值得夸赞的还有置景。

谈起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置景,我脑海里会立刻浮现这种:

or这种:

一尘不染的白色被切成几何形,再加上几条乱七八糟的LED灯带,配合上一阵不明所以的“哔哔响”,满满的80年代昭和时代奥特曼风。

就好像场景内的科研人员不是人类,都是不用吃喝拉撒的机器。

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生活感。

一股脑刮大白墙证明了美术组的想象力缺失,而崭新的物件更衬托出他们的懒,角色进入场景就好像顾客进入样板房,要多突兀有多突兀。

但《独行月球》中的置景终于扭转了这种常态。

我终于看到了脱皮的门框、裸露的电线、面罩玻璃上的细小划痕、汽车把手上的白色磨损....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也没有用不坏的物件,这极具生活感的处理背后,证明了国产美术组们终于窥见了生活的真相,与悬浮的样板房彻底割席。

要知道,《独行月球》本来就是一部以喜剧为先的电影,而且开心麻花也并没有任何科幻经验,但许多观众观影后最大的印象反而是工业完成度。

说一句“《独行月球》又打开了科幻大门”当然有点夸大其词。

但再一次拉高了国产特效的天花板,这肯定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