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17

编辑 | 嘈坊

回忆起十五年前,自己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的懵懂和无知,罗晋仍然觉得很是好笑。

“我老师说你要去考戏剧学院,我说好,那我还要加紧练习唱戏,”他十分认真地说,“(当时的)我以为戏剧学院是唱戏的,真的。”

“直到最后有一天,马上就要考专业了,我说怎么考,老师说我教你台词。我说什么是台词,台词是什么都不知道。”说出这句话时,罗晋自己都笑了。

谁能无知到,连台词都不知道呢?也就只有他了。

只是,这个曾经不知道台词的小伙子,如今却已经成为实力派演员,并且有多部代表作傍身。

《美人心计》里痴情的“窦长君”,《穆桂英挂帅》中文武双全的“杨宗保”,《克拉恋人》的爱情专家“雷奕明”,《锦绣未央》的“拓跋浚”,《安家》的“徐文昌”,

乃至近期播出的,《幸福到万家》中的“关涛”,以及《庭外》里的“乔绍庭”,都是罗晋这十余年来,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和角色。

不过,比起这些名噪一时的代表作,罗晋似乎显得过于“低调”了。

01 叛逆少年的成长路

1981年,罗晋出生在江西宜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性格严谨,对作为家中独子的罗晋,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期待。

然而,小时候的罗晋,却非常调皮,甭说什么要求和期待了,倘若每天能消停一会儿,估摸着他的父母都会谢天谢地。

穿着棉鞋在大冬天踩水坑、不写作业、出入游戏厅、拆洗衣机,跳窗户等等,对于罗晋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

但也把他的父母气得没撤,三天一小打,五天一顿暴揍,偶尔还来一次“男女混合双打”,都没能让罗晋消停。

于是,他的父亲开始想尽办法,对他严加管教。

罗晋先是被父亲扔去附近的工地,干苦活,之后又被送到湖南的一所武校习武。从武校回来后,他又去学习了江西的地方戏。

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只因为生性倔强,和父亲有着分歧,才咬牙坚持了下去。直到14岁时,叛逆的罗晋才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性子也才稳了下来。

既然性格开始变得沉稳,那么下一步就是考虑和规划未来。

关于未来,他走的第一步是去报考当地的艺校。

但事实上,直到排在面试的长长的队伍中,罗晋都不知道自己该考什么专业。就在他迷茫的时候,一个老师径直朝他走来,严肃地要求他报考戏曲专业。

虽然觉得奇怪,但他倒也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最终,他以戏曲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艺校学习。这个老师,也成为了他的专业师父。

四年的时间眨眼而过,眼看着又要规划毕业后的步调,罗晋的师父突然对他说,“还是去北京考个大学吧,报戏剧专业。”

这个时候的罗晋,对戏剧没有任何概念,以为还是和戏曲有关,便稀里糊涂地点了头。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决定将影响他的一生。

02 不慌不忙的大学时期

在等待北京电影学院艺考的最后几天,罗晋对表演依旧没有任何的概念。

当他听到马上要考专业的时候,还愣愣地问怎么考。

他的师父倒是淡定得很,才开始教他关于声台行表方面的知识。

后来,罗晋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学了一段当年“桃李杯”的获奖舞蹈。第二天,他便背着舞蹈道具——一把宝剑,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几个月后,他如愿收到了北电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和刘亦菲、朱亚文、曹征等人成为同学。

直到这个时候,他整个人的状态,依旧是稀里糊涂的,对表演也没有太大的热情。

以至于在北电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他都是不紧不慢,每天雷打不动地在树荫底下跑步。

和其他不停地忙着跑组、拍戏的同学相比,他对自己的演艺之路,似乎并不在意。

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2002年,才上北电不久,罗晋就客串了英达执导的《售楼处的故事》,由此正式拉开了自己演艺事业的序幕。在这之后,陆陆续续有一些小角色找上门来。

2006年,罗晋从北电毕业,被分配到了煤矿文工团。

虽然大学时拍的戏并不多,但不经意间积攒下的人脉,倒让他在毕业之后,仍然有戏可拍。刚毕业时,他就被推荐到了李安的《S戒》剧组,试镜片中的一个小角色。

可惜的是,他没能争取到角色,但好在,给选角的副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正在筹拍的西班牙电影《美错》,需要找一个华人角色,那个副导演便把罗晋推荐给了对方。这一次,罗晋争取到了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