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今晨在上海去世,享年100岁。

来源:新华社

1922年,秦怡在上海出生,抗战爆发后,16岁的她为奔赴抗战前线而离开家庭,辗转来到重庆。因缘际会踏上舞台,秦怡就此走上了艺术道路。

抗战时期,秦怡是重庆的话剧四大名旦之一,用文艺作品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她通过大银幕里一个个鲜活的角色,继续为观众带来精神鼓舞。

来源:视频截图

《铁道游击队》里与敌人周旋的芳林嫂、《马兰花开》里能顶半边天的拖拉机手马兰、《青春之歌》里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林红、《女篮五号》中敢爱敢恨的篮球手林洁……

作为百年中国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秦怡在银幕上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

来源:视频截图

2017年1月9日,电影《青海湖畔》在北京、上海正式公映。《青海湖畔》以青藏铁路修建为背景,聚焦了一群为铁路通车,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攻克冻土层难题的气象专家们的故事。

以90多岁的高龄跨界做编剧,秦怡和她的《青海湖畔》,着实让人感到意外。但秦怡却说,这部电影源于她的“气象情缘”,是她一直以来的一个梦。

影片描述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在修建青藏铁路伟大工程的大好形势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原上开展气象科学考察工作,解决冻土层等与气象相关的难题,为青藏铁路的设计、施工及今后的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很打动我”

2017年,在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时,秦怡说,《青海湖畔》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她在16年前听到的真实的故事:

1985年,澳大利亚气象学专家凯思·比格偕夫人罗宾·比格(鸟类学专家)到青海气象局帮助当地搞人工增雨的科研项目,专家夫人在去鸟岛的路上遭遇车祸,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秦怡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当即产生了创作冲动,并为此专门去青海湖考察了半个月,走访和外国专家夫妇接触过的中国科学家,还了解了很多技术细节,比如观测仪在高原如何工作。当时因为种种原因,电影没拍成,但这个故事却在秦怡脑海里扎了根。

“高原的科学家非常辛苦,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在银幕上却很少能见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电影工作者的责任感吧,想写一个好看的、有意义的、充满正能量的剧本。什么是好看的、有意义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呢?我自己特别喜欢看英格丽 褒曼的电影。她在二战时期演的那些反法西斯题材的电影,每一部我都看了,现在还记忆犹新。还有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只有真正优秀的电影才具备。”

在之后十几年里,她不仅和当时接待自己的青海省气象局专家始终保持联系,还在去澳大利亚时特地拜访了那位外国专家。2012年,秦怡重新冒出了把这个故事和这样一群人搬上银幕的念头,此时的徐建伟已经退休回到上海,在他的建议下,秦怡将故事背景从当初的人工增雨转成了修建青藏铁路,同时虚构了一位女工程师梅欣怡作为女主角,以她的回忆把一个长达30年的故事串连起来。

在世界电影史上,90多岁还在写剧本、主演电影、做总制片人的,只有秦怡能做到。她的这种精神,让中国电影圈乃至世界电影圈了解、熟悉她的朋友和晚辈都为之赞叹。

拍摄《青海湖畔》,秦怡选的拍摄地点都是在海拔3800米到3900米的地方,因为只有这个高度才能很好地呈现出青海湖畔绚丽多姿的景色。不到这个海拔,很难拍出美丽的外景,也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气象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顽强拼搏的工作状态。可以说,历尽艰难,秦怡终于通过这部戏,把中国气象工作者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而以一位90多岁的老人,扮演60多岁的人物角色,要有花甲之年的状态,这对秦怡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她同样完成的很好。

《青海湖畔》剧照

“希望留点有价值的东西”

采访中,秦怡说:“我做电影工作有80多年的时间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电影可以反映的东西很多,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表现手法,可以体现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拍出来的故事情节也更加浓厚。”

“在拍摄这部电影前,我了解到一些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到了比较艰苦的地方工作,他们能够长期坚持下去,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正是这种力量把人们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们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更把人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我希望能够写出这种具有正能量的剧本,其教育意义很大。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这样的责任,让观众看到这样的电影。”

《青海湖畔》发布会 秦怡发言

回忆起创作剧本的过程,秦怡说,写起来其实很快,大约三万字,她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手写完成。“慢的是前期构思,一方面考虑如何把真实的人物和虚构的人物穿插起来,更大的难度则在于怎样尽可能在每个细节上接近真实,毕竟修铁路这个事情太不熟悉了,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好在当年采风时了解到的一些气象知识还没有忘。”此外,秦怡本人还亲自去中国气象局听取有关专家的修改意见。

“20年,圆了一个梦”

《青海湖畔》拍摄完成,圆了秦怡的一个梦。从当年她被比格的故事感动到电影杀青,已过去了二十多年,期间经历了拍摄资金缺乏等重重困难。是什么让秦怡如此坚持要把这部影片拍出来?

《青海湖畔》剧照

“从第一次被异国来访的科学家的精神感动,到亲眼见到气象工作者们在高原上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后来又陆续接触了一大批气象专家,他们有学问、有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遇过不少苦难,但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没让他们退缩,他们心里惦记着国家荣誉、人民利益;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精神,为科学而甘愿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精神。这可以说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她说。

百岁一生

百世流芳

人民艺术家秦怡老师一路走好!

中国气象美剧小站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来源:新华社、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张琳皓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