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5日《青青电影》第16卷上这些写到——

“张伐(1919 -2001)与石挥(1915-1957)同在舞台上的时候是并驾齐驱的演员,论经验石挥较足,论声望也是石挥较高,惟张伐的演技,则不输于石挥。石挥在“辣斐”演《文天祥》而成名,各界批评,一致称好,而后来张伐在“兰心”演此剧,成绩不输于石挥,而他的气派更胜于石挥。“

张伐在话剧《大马戏团》中的造型

“《秋海棠》中,张伐与石挥同演过秋海棠这个角色,前半部张伐好,后半部石挥好,原因是石挥演衰派戏较差。《大马戏团》中的小和《夜店》中的杨七郎,绝对非石挥可能胜任者。反之慕容天锡和闻太师,则非张伐能演。而《天罗地网》那个戏,如果石挥演,一定不及张伐。”

张伐和周璇在电影《夜店》(1947)中的影像

从当时的评论上可以看出,当时上海整个演艺圈对两大话剧皇帝石挥和张伐是极大的认可,甚至对张伐的宠爱更多了一些。

【张伐的电影年】

现在回头再来看1948年的上海影坛,绝对是张伐的天下,他在这一年先后在“中电”、国泰、启明等公司主演了六部电影《肠断天涯》(1948)、《平步青云》(1948)、《悬崖勒马》(1948)、《街头巷尾》(1948)、《鸡鸣早看天》(1948)、《人尽可夫》(1948)。

电影《街头巷尾》(1948)宣传照,张伐和黄宗英

在那个分化的年代,部分影人到香港从业,而在解放前的上海,处在一个混乱的局面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伐的商业价值突然就爆发出来。

如果放在1948年以前,一年同时有六部电影在国内上映,也并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但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还有这么多的投资人愿意找张伐拍戏,就说明他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他自身的受众基础是不可小觑的。

张伐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所以1948年,是张伐的电影年也不为过,他成为当时中国影坛最红的电影小生,也就极容易理解了。

张伐的戏路很宽。在这个时期的上海电影圈,正在闹着演员荒,小生更缺乏。

从话剧舞台上银幕的男明星都先后红了,如石挥、韩非(1919-1985)、穆宏(1920-1969),但大部分人的戏路还嫌狭窄。

张伐和韩非(左)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张伐比大家戏路宽阔得多,小生、中生,甚至老生,正的、反的、中庸的;拒阔的、阴狠的、抒情的,他都能对付。

【考进上海剧艺社】

张伐祖籍山东蓬莱,1919年生于哈尔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曾先后在北平、上海等地求学。

高中毕业后,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便暂时在夜校和职业补习学校寄读。

张伐拍摄于1943年

之后他到了上海,正遇上“八·一三”上海人民奋起抗日,他便留在了上海,进了华光业余戏剧夜校学习。这期间,他刻苦自学,学到了一些戏剧理论基础知识。

1940年冬,导演费穆(1906-1951)主办的上海剧艺社招考演员,为了糊口,他前往应试,结果只录取了两名——张伐和黄宗江(1921-2010)。

上海剧艺社的生活十分艰苦,而且生活费有限,工作却很繁忙,布景、道具、舞台、提词等什么工作都要做。

张伐在上海拍摄于1946年

每逢演出上台,有时说一句话,有时没有话,经常挂两三个角色或给别人代戏。

就这样,张伐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他的舞台处女作是《花溅泪》,之后又演了名剧《家》等。

上海剧艺社成员学习、探讨的气氛很浓,导演与演员经常研究表演艺术,演员化装后,人手一书,各个都抓紧阅读。所有这些构成了造就演员的良好条件,从而也使张伐受到锻炼。

张伐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他一边认真揣摩别人怎么演戏,一边虚心求教,在经过几年的雕磨后,张伐的演技得到了质的飞跃。

【拍完处女作却不再拍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入上海租界,“孤岛”沦陷。日寇要上海剧艺社演话剧庆祝他们的“战功”。上海剧艺社全体不仅拒演这类剧目,反而演出了爱国话剧《文天祥》。

上海剧艺社解散后,张伐转入上海职业剧团,演出了话剧《蜕变》、《阿Q正传》、《边城故事》等。

电影《乱世风光》(1941)广告宣传单

张伐在演这几出话剧的同时,被周剑云(1883-1970)介绍到金星影片公司,与石挥、韩非(1919-1985)等人拍摄了影片《乱世风光》(1941),这是他最早“触电”的银幕处女作。

虽然他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一个配角,但《乱世风光》后来却被认为是“孤岛”时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1943年,上海电影业被日本人操纵垄断,他不愿拍那些风花雪月的影片,毅然退出电影界。

张伐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张伐思前想后还是回到了话剧舞台,和黄佐临(1906-1994)、石挥、沈敏、英子等人组成苦干剧团。

在苦干剧团,实践机会很多,张伐有时演一个主要角色,再挂另一个主要角色的B组,他经常与石挥轮流担任A组和B组的角色。

由于没有大资本作后盾,又没有戏院给他们上演,但他们却一直继续不断地排戏,以等待机会演出。

张伐在电影《夜店》(1947)中的影像

终于借到了辣斐大戏院的场子,便把排练已久的《夜店》上演,果然一鸣惊人,可是时局不定,人心惶惶,话剧生意毫无起色。

过了一段时间,导演费穆组织上海艺术剧团崛起卡尔登,张伐便是中坚之一,第一部话剧《大马戏团》下来,声誉鹊起,卡尔登生意异常好,于是《男女之间》、《秋海棠》一个个的演下去,张伐的精湛演技,赢得了不少观众的捧场。

张伐和崔超明(左)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六年后重返电影界】

这时的张伐,在话剧舞台上已享有盛名,而且成为话剧界的“扛把子”,还成为每个剧团争取的对象,于是他又参加在其他剧团中演出于“兰心”,那些剧团便是“艺光”“联艺”中国演剧社,演出剧目如《天罗地网》、《福尔摩斯》、《文天祥》、《艳阳天》等。

张伐自在中演剧社文演出告一段落后,便应“文华”之邀与芦碧云主演了由李萍倩(1902-1984)编导的《母与子》(1947)。

张伐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这部电影也是张伐自拍完《乱世风光》六年后,其真正意义上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正是这部电影开启了张伐的从影生涯。

他在这部电影里出演私生子,结果影迷被他的演技所震惊,舆论上的也是一片喝彩。

张伐和上官云珠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在线看吧了喜剧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花心丈夫唐志远,因为不合他的个性,当时有人就批评他的表演。

接着他接拍了电影《夜店》(1947)。《夜店》原是柯灵(1909-2000)与师陀根据高尔基的《在底层》改编的话剧,1945年由苦干剧团在上海公演。该剧对旧社会揭露之深刻,对白之精采,曾经轰动一时。

张伐和蒋天流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搬上银幕时,柯灵对原剧进行了再创作,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场景的安排上更加中国化、电影化。

黄佐临对《夜店》的导演处理也下了功夫,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演员石挥、童芷苓(1922-1995)、张伐、周璇(1920-1957)、程之(1926-1995)等,也恰如其分的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点。

张伐和石挥(左)在电影《夜店》(1947)中的影像

张伐在《夜店》中饰演的年轻豪爽而心高气傲的小偷杨七郎又使他挽回声誉,他一心想改邪归正、自食其力,但却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最后被诬告杀人罪而判十年徒刑。

影片通过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张伐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朴实、真切、生动感人,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张伐在电影《夜店》(1947)中的影像

之后“导演先生们便认为他演硬派戏比较更适合他的个性”的,所以在《悬崖勒马》中又让他继续演硬性小生的角色。

【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张伐在拍完《夜店》以后,他在“文华”的合同也已经到期,“中电”二厂便急著和他订立了基本演员的合同,要他不断的为“中电”主演了一连串的影片。

张伐在电影《夜店》(1947)中的影像

后来他在中电二厂的摄影场中拍摄《鸡鸣早看天》与《悬崖勒马》,而张骏祥(当时叫袁俊,1910-1996)的《烛影摇红》与潘孑农(1909-1993)的《街头巷尾》也都看中了他。

《街头巷尾》是张伐与黄宗英(1925-2020)合演的一部喜剧片,它通过一对失业知识青年——李仲明、赵淑秋的辛酸遭遇,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电影《街头巷尾》(1948)宣传照,张伐和黄宗英

“不仅如此,桑弧(1916-2004)还更惦念着他,以为文华放了张伐,让他与中电订约,乃是一个损失,不然《金锁记》又是他了”。

这个时候的张伐,不仅是影坛上最走红的正派小生,也成了当时众多导演和影片公司抢夺的红小生。

张伐在拍摄影片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话剧的演出。常常是每天“连铀转”,下了戏就进摄影棚。

张伐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从1946年起,他演的话剧有《雷雨》(饰周萍),《嫦娥》(饰后羿)、《秋海棠》(饰秋海棠)、《夜店》、《真假姑母》、《大马戏团》、《文天样》以及吴祖光(1917-2003)的闹剧《捉鬼传》等。

有时他还从事导演,同时兼一个角色。在1947和1948这两年,他拍摄影片近10部,演出话剧十几部。

电影《人尽可夫》(1948)片场,左起:韩非、周伯勳、白光、石挥、张伐

张伐演技沉着自然,观众容易接受。他所演的戏剧和电影,有许多是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反映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

张伐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是话剧舞台上的名角,40年代后期则是影坛上的红星,堪称影剧双栖演员。

张伐在电影《龙须沟》(1952)中的影像

【响应号召投入到新的拍摄工作】

上海解放前的1948年,国民党疯狂剿杀进步电影和戏剧。文艺界的进步同事们互相保护,并且秘密地进行迎接解放的工作。

1949年5月24日徐家汇解放,全市的文艺工作者走上街头,演出了活报剧。6、7月份,张伐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张伐在电影《翠岗红旗》(1951)中的影像

北京归来,张伐正式进入上影厂。他的艺术生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年参加拍摄了《农家乐》(1950)和《翠岗红旗》(1951)两部影片,他在《翠岗红旗》中成功地饰演了解放军某部师长江猛子,在解放初期受到普遍的好评。

张伐和于蓝在电影《翠岗红旗》(1951)中的影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张伐是自觉自愿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他认为他真正的艺术的春天就要开始了。

显然他不如袁牧之(1909-1978)、田方(1911-1974)等文艺革命派看得更洞彻!也不如崔嵬(1912-1979)这样的实践派想透了很多事!

张伐依然响应号召,到农村,工厂去体验生活,在和工人、农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刻苦磨练自己,将体验到的东西融化到表演艺术中去。

张伐在电影《龙须沟》(1952)中的影像

他严肃地创造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寻找自己与角色的距离,并努力缩短这种距离。

如在《龙须沟》(1952)中饰演的富有正义感的车夫;在《斩断魔爪》(1954)中饰演的公安干部张处长;在《伟大的起点》(1954)中饰演的先进工人陆忠奎,在《红日》(1963)中饰演的华东野战军军长沈振新等等。

张伐在电影《红日》(1963)中的影像

特别是在拍摄《伟大的起点》之前,张伐曾去上海某钢厂体验生活,与许多工人交上了知心朋友,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使他塑造的银幕形象真实、生动、纯朴。

张伐在电影《幸福》(1957)中的影像

在拍摄《幸福》(1957)和《家庭问题》(1964)时,因影片背景是钢厂、他便到钢厂深入生活。他穿上工作服,奋战在炼钢炉前,并虚心向比他年轻得多的工人请教。

在拍摄《金沙江畔》(1963)时,他长途跋涉,到川西北的藏区体验生活,学习藏语和藏民的生活习俗,拜访土司,了解上层生活。

张伐在电影《家庭问题》(1964)中的影像

因此,他在饰演桑格土司时、角色的动作、语言、节奏和细节都切合生活环境及人物身份。

在饰演《红日》中的军长沈振新时,他精心分析角色,终于演出了沈军长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和凛然正气。

他在这些影片中的表演,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其表演可圈可点,在当时都赢得了赞誉。

张伐在电影《红日》(1963)中的影像

对于张伐来说,除了精湛的艺术功力之外,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显然,他在1949年后的确是受到了重用,安排他的拍片任务在当时算是不错的了,而且他也非常听话,但拍摄的电影的质量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能流芳百世的还是他在1947年和1948年拍摄的那些电影,问题在哪里呢?

1961年7月号封面:影片《红日》中的军长沈振新和团长刘胜,分别由张伐与里坡(右)饰演

是张伐的运气差一些吗?还是头部角色的选择始终没有向他倾斜?

和他银幕形象有些同类化的魏鹤龄(1907-1979)就委实比他幸运,1949年后《我这一辈子》(1950)和《祝福》(1956)就直接让魏鹤龄进入“封神榜”。

1959年《大众电影》杂志第2期封面,前苏联电影《列宁的故事Rasskazy o Lenine》(1957)剧照

【为列宁配音是他的一绝】

除此之外,张伐还参加过多部译制片的配音,最为经典的当属他为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1939)中列宁的配音,不但节奏分明,铿锵有力,而且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领袖的气势,具有极其感人的力量。

1959年《上影画报》第4期封底,电影《不老松》宣传照——张伐和汪漪

他用声音塑造的列宁,与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白景晟(1927-1991)为电影《列宁在十月Ленин в Октябре 》(1937)中塑造的列宁的声音形象,是中国银幕上列宁声音形象不朽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在“文革”中电影《红日》被打成“反革命”电影,张伐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张伐在电影《子夜》(1981)中的影像

四年的牢狱之灾,五年的“干校”劳动,接着在上海无线电四厂工作两年,最终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张伐又回到了影坛,参加了《子夜》(1981)等片的拍摄工作。

张伐在电影《子夜》(1981)中的影像

1984年,他在电视剧《长夜行》中扮演了主要人物之一——银行职员,他逼真地演出了上海“孤岛”时期一位善良人的心情,使“孤岛”生活跃然于银幕之上。

张伐和妻子汤煜明的结婚照,右一为史原

【普通人的生活】

张伐为人正直,生活中的他却很低调。拍外景遇到生活条件极差的时候,他从不接受摄制组对他的照顾。

张伐和妻子汤煜明于1949年前结婚,夫妻两一直相依相伴一辈子。

1949年后,张伐参演的电影比较多,戏份重任务紧,一年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

这时候,家里的大部分活,都落到了汤煜明头上。她照料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安排各种人情世故,任劳任怨。

张伐和妻子汤煜明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这时候,家里的大部分活,都落到了汤煜明头上。她照料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安排各种人情世故,任劳任怨。

他的大儿子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到新疆军垦农场落户,他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曾是鞍山钢厂的工人。

1981年时,他住的房子都只有一大一小2间房,非常的拥挤,但他毫不在意。平时,他爱读书、打球、游泳,还喜欢评弹。

但他从来不谈自己以往的事,想必那些他曾接触过的影人和拍摄电影的过程,都被他永久的尘封在自己大脑的某一个角落。

电视剧《上海屋檐下》(1982)主创人员合影康泰、张伐、于飞、王蓓、秦怡、杨在葆、朱曼芳等人合影

因为他走过路的确是一段不平凡的路,他处在那个时代,他只能自己去选择。

后来,张伐搬到了上海永福路,他的住宿条件才有好转,但他出门依旧是头戴罗宋帽,身穿中式棉衣棉裤,俨然一副上海弄堂里的老头子形象。

张伐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张伐也许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会想到自己曾经的同事石挥在电影《我这一辈子》(1950)中的老巡警最后成为乞丐,在寒夜自叹一声“我这一辈子哦”。

2001年时,张伐因食道癌扩散为肺癌而溘然长逝,享年82岁。

1965年7月号封面:影片《红日》(1963)中的军长沈振新和丁政委,分别由张伐与高博(左)饰演

1937年8月前的蓝苹,仅仅只是一个愿意上进的女演员

重返上海四年无戏可拍,1962年是他在银幕上最耀眼的一年

大器晚成的崔嵬弃官从艺,42岁进影坛,48岁成首位百花影帝

中国早期影坛上的“全能反派”,私生活严肃,42岁累死在片场

因入篮球队而进影坛,周总理一个电话,请他退出“二十二大”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