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提到电影、动画等授权改编的游戏,我们脑海里总是先浮出不少质量糟糕的作品,但两者加起来可能都要比另一边 —— 游戏改编电影的情况要好很多。游戏玩家得知自己喜爱的作品将被改编成真人电影后往往很纠结,因为最终拍出来是一部烂片概率太大了。

关于这个现象有许多人就数据上做过分析,这里不再对其复述。但同时,个人也有一个对好莱坞电影行业有些「冒犯」的解读:也许,导致这些烂片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认真对待过游戏?

不单是游戏的问题

「为什么多数游戏改编的好莱坞电影都失败了」,这个问题从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诸如《超级马力欧兄弟》《街头霸王》等失败项目的出现,就开始有人提出来了。但不得不承认,老游戏能提供给电影人的素材有限(且怪异),确实很难整出什么好活。

▲乐观点看:至少还烂得算是一部邪典

但时过境迁,游戏变得越来越多样复杂,故事背景已经不再单调,投入改编项目的资金自然也不断提升。然而,好莱坞的改拍普遍是烂片这个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好转,连带着普通观众对游戏的误解也越来越严重。许多人开始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为何如此,答案也众说纷纭。对电影行业比较了解的人,答案基本上离不开以下几种 ——

电子游戏剧情本来就都很烂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电子游戏与电影不是一样的媒介,注定会产生冲突呢」

「制作特效经费耗资太大了,为此而来的玩家难伺候呢」

嗯...理性来看都没错,这确实是游戏电影质量普遍稀烂的几个主要问题。尤其是电影作为短期、纯观赏性的媒介,与游戏长线、丰富交互的叙事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剧本和设定无法直接照搬。事实上反过来看,不少游戏项目即便花重金请来影视圈名牌编剧,写出来的故事往往也挺糟糕。

但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好的游戏改编影视剧是什么情况。比如《英雄联盟:双城之战》,或是其它在游戏公司监督下完成的动画电影。它们的经费、剧组资历等方面不见得比好莱坞开出的条件更好,但口碑与商业成绩可好太多了。

▲大概跳出「真人好莱坞电影」就能幸免遇难了?

其实就算是《神秘海域》或《魔兽争霸》这些遭到影评人冷嘲热讽的片子,在玩家以及路人观众的眼中却似乎没那么差。类似的例子还有《狂暴巨兽》,它根据 80 年代街机游戏《猩猩拆楼》改编,原本也没什么剧情,不过是将大怪兽砸人类吃房子这个关键元素,倒进巨石强森牌榨汁机里搅拌均匀,就够爽上一张电影票了。

▲对比还挺强烈的

所以即便不是全都合适,但多数游戏的题材绝对能拍出好电影。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这些(相对的)好片剧组是不是从来没有对原著世界观抱怨,甚至真诚地表示对游戏本身就十分喜爱,愿意尊重并保证将其作品精髓发挥好?

反观烂片,是不是有相当高的概率,剧组在上映之前就急着表态:「我们就没玩过相关游戏,也不在乎原著内容,我们可不想被电子游戏给束缚」之类的话。如何?对能不能拍出好改编电影的区分方式有了点新思路对吧。

这道理其实就跟怪物电影一样。好莱坞从来都没搞明白,人们进电影院是去看铁血战士、异形和变形金刚这些主角的。然而他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把主角藏起来,然后逼观众看一群鬼佬怪叫,彻底的本末倒置。

如果说游戏剧本烂就没法发挥,那么根据游乐场的海盗船改编来的《加勒比海盗》不也挺好看的嘛?纵观百年好莱坞产业,多少佳片只是把某个题材的边角料拿出来用,就足以拍出经典。

▲光环剧组的「自由发挥」精神

发现了吗,烂片的问题很少出在作为原著的游戏身上。所谓的游戏改编烂片,首先就与任何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商业骗局一样,仅仅只是纯粹的烂片。即便不是游戏改编,用同样的态度敷衍了事,拍啥东西的改编电影都是一场灾难。

傲慢懒惰的态度决定作品必然的悲惨命运罢了。

根子里就没咋瞧得起游戏

流行文化环境中一直存在的「鄙视链」,想必玩家们对此都不陌生。但「鄙视链」并不仅仅局限于用户,在创作者领域之间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而作为电影圈子的领头羊,北美影视行业与工会普遍存在着各种文化歧视,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毕竟它可是领头羊啊。好莱坞掌握着全球最成熟最赚钱的电影制作模式,从这里出来无论制片人还是演员都是最专业的,进入其培训机构也被每个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所向往。北美的电影专业教育以其完善的教学体系,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闻名。各类影视大专院校都严格按照由相关工业体系标准建立,对应教育体系里培训的从业者也是电影公司的第一理想雇员。从这里走出来的电影人,当然有资格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反观游戏。即便不拿国内环境来举例,在全球范围内,电子游戏也是一个处在相对弱势状态下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对于早就站稳脚跟,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发言权的电影而言更是显得有种「小弟」的姿态。而许多电影人提到游戏时 —— 即便他们可能就摸过《俄罗斯方块》,也总是带着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

▲比起电影,游戏自然是少了些发言权

游戏媒体总是热衷于报道某位影视明星 ——诸如金城武等人,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位热爱游戏的玩家。会有这种倾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绝大多数明星、导演和编剧打死也不会公开跟游戏沾上关系,除非是为了宣传电影说的场面话。

或者比割席更糟糕。「你们只是不想看到一位女性成功罢了,我可是小说铁杆粉丝!」—— 某位因参演《DOOM:湮灭》的电影版遭质疑,在与网友互喷时不小心说漏嘴,连拍的东西原作是啥都没弄明白的演员的经典发言......

至于对摧毁游戏 IP 孜孜不倦的德国导演乌韦·波尔,更是完美体现这种态度的代表。你嫌弃他那些烂电影脏了眼睛,他骂出来的段子比你还狠;而且就是坚持自己拍的电影「完美诠释了电子游戏真相(都是 Sxxx)」。

不过这人却在多年脏话中喷出了游戏改编电影窘境的一个真相:游戏公司出售了版权却完全无权过问(也有一些是自己不管),这导致了改编电影的进一步失败。

▲当你沮丧时:想想被乌导痛揍的影评人

无论电影人对游戏保有怎样的态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都在乎钱。其实看看隔壁的日漫,在美国佬手上被毁原著的概率也很高。因为好莱坞向来对 IP 改编十分上心,它积极地寻找一切素材已经构建完整、且具有市场潜力与用户基础的流行文化产物,将其打造成下一座金矿。

所以电子游戏在大部分影视圈高层眼里,仅仅只是又一个具有可利用价值的素材罢了,很少有人愿意真正投入努力与思考。甚至很多早期的游戏 IP,都是由西装革履的商业精英们一口价谈下来的,大部分游戏公司签约后都无权过问接下来电影将会怎么拍。

好莱坞出身的专业编剧,或者往大了说是整个美国主流文化圈,一直存在着「我不喜欢,所以我要改变它」的态度。当作为「大哥」领域的编剧,拿到不入流的游戏剧本时,大刀阔斧进行改动几乎是种必然,无论这对原作会造成多严重的破坏,以及有没有必要。

于是我们看到了原作主角变成陪衬的《生化危机》与《真人快打》;只有最后几分钟想起来自己叫啥的《DOOM》;以及青蛙一样呱呱乱叫的《杀手 47》!(原谅我,但看到 47 冲上去正面硬刚还说垃圾话我真要崩溃了)

▲你都拍了些啥玩意儿啊!?

当然,责任不总是在电影行业这边。游戏领域的人自己拍片依然搞砸了的情况也并非个案,比如差点把史克威尔搞到破产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所以真要拍好,确实还得寄希望于电影领域这批专业对口的人去做。

但无论选择了哪款游戏作为题材,也不管投资多少以及由谁去制作,态度始终是决定最终产品高度的关键。不论好莱坞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对游戏的态度必须有所转变,已经是必然的时代趋势了。

时代变了

虽说电影在百年间已经是个在社会上彻底树立起自己地位的文化产业,但它也远非高枕无忧。就在一部又一部商业大片刷新着全球票房纪录的同时,好莱坞却不得不面对本土院线遭遇增长瓶颈的困境。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电影产业止步不前、并被游戏与 Netflix 等流媒体平台赶超已经是板上钉钉。

非商业电影也陷入了自己的迷茫当中。在经历几代人的洗礼后,由老资格从业者和工会构建起的内部江湖,其艺术语言难以适应时代也是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拍给影评人和同行看成为了许多文艺电影的追求,而当一个体系开始把内在的「我以为」,看得比外在的「其实怎样」重要时,很难避免走向衰落的命运。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过于内卷了。

这种保守在前些年就已经出现裂缝了。以前好莱坞可是把电视剧行业看作「低一等」的存在;但试问如今又有多少被边缘化的名牌编剧,不得不跑去电视剧圈谋求出路的。而且还因为电视剧长线叙事的优势,反而让这些编剧找到了更好的发挥空间。许多人也根据这个思路,开始认为游戏同样的长叙事模式,也许跟电视剧的合作会更「甜蜜」一些。

回到游戏这边道理也是如此。对比千禧年之初与现在,游戏无论是表现形式、市场还是经济潜力,早已不再处于影视产业追随者的地位了。我不会说它追上了,毕竟现在各种社会舆论黑锅依然是优先扣在游戏头上,就证明它还不足以被主流大众完全认可。然而,可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最近几年游戏行业在与好莱坞的接触过程中,态度不再是毕恭毕敬的。为了拿到一个热门电影(某黑字开头的电影)改编授权、游戏公司老板得亲自登门拜访并被对方冷眼相待已经成了历史,电影产业很赚钱没错,但对比《使命召唤》之类的优势却也没那么大了。

▲不是专业调查:随便搜一下到处都是例子

另一方绕滚影视面,游戏开发者对于得到电影公司的主动「垂青」,也表现得不再兴致勃勃。因为游戏不用再眼红电影的商业价值,一次又一次向其证明了自己不但是潜在的对手,更有资格成为合作对象。所以游戏从业者也不需要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双方可以更平等地进行讨论 —— 如果没这个诚意,那就拉倒呗。

搁id Software这边用词可就没那么客气了:滚滚滚,这破玩意儿跟我们没半点关系。

▲谁稀罕跟你扯上关系啊

事实上,它的对照产物 —— 电影改编的游戏早已完成了自我解困。与过去大量粗制滥造的赶工劣质产品相比,现在许多授权改编的游戏平均质量已经趋于及格线,甚至还时不时出现一些名利双收的良作。

可以看到,相比起过去经常被电影公司要求赶在档期发售、只是对电影内容复制粘贴的模式,如今相对优质的衍生游戏多为 IP 的扩展。它们都是从电影世界观、人物或是代表元素取材,进行自我诠释,并坚持「首先得是合格的游戏,其次才是改编作品」的原则行事。这对于仍然有计划把游戏拍成电影的人而言,其实也是一种警醒。

这段时间,你可以看到有不少电影公司重燃推出衍生游戏的念头。IOI 得到了《007》,育碧则有《阿凡达》,华纳公布了《哈利波特》,贝塞斯达也拿下《夺宝奇兵》的改编权。这其中有不少还是老 IP,显然电影公司都寄希望依靠一部质量在线的授权游戏,赚点外快顺带复兴品牌人气。

不论如何,扩展 IP 产品线,始终是一条良性的商业发展思路。游戏公司不会拒绝好的、或者说没那么糟糕的合作计划。虽然近些年来,依然存在诸如新版《生化危机》这种烂到能倒逼旧版口碑一夜突增的极品,但一些「反击」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倒 逼 精 品

比如当《猎魔人》剧集的拍摄团队反复强调「我们不服务游戏玩家,这是小说改编」时,本剧收视率与口碑唯一指定保障 —— 主演亨利·卡维尔却反而站出来公开表示:「我可是游戏粉丝!」

好,即便第 2 季被改得更加面目全非,连主演卡维尔都忍不住吐槽希望第 3 季跟原作联系能更紧密些,但至少剧组嘴上不再敢提割席游戏这件事了。

而另一方面,游戏公司也逐渐从一些同样有改编性质的电影中得到了启发。比如漫威电影。没错,它们不是什么高端艺术,但绝对是成功的商业产物。而让这批漫画电影全面进入到一种稳定、在服务粉丝与大众传播之间取得平衡的,恰恰是漫画公司将话语和主导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拳头(Riot Games)成为了第一个开窍的游戏公司。他们聘请制作《双城之战》的法国公司 Fortiche,从过去几年就累积了许多为电子游戏做过场动画的经验。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制作方式,在整部剧集里,他们愿意全程接受游戏公司监督,听取从角色塑造到世界观设定等细节方面的指导。

电影人来负责专业部分,而游戏创作者的建议也同样有效。这种合作模式最终得到的,便是一部对普通观众和游戏粉丝都具有吸引力的佳作。

▲这剧去年火成什么样子想必我不用复述了

虽然严格来讲《双城之战》不是本文重点的好莱坞改编电影,但我想也没人会否认,这种制作模式肯定是有其参考价值,能够为好莱坞电影人们敲敲警钟,对吧。

结语

电影是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身为艺术,在社会主流舆论中就天然带有一定优势,这也是为何国内外的从业者都希望证明游戏也是艺术的原因之一。

但不论你的观点是哪一方,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拿着艺术圈的户口本也不见得就多么了不起。

人们说的电影艺术,是它百年传承下来的表现形式、技术、创作立意以及那批最好的代表作品。而能配得上它艺术身份的作品,整体平均下来并不算多 —— 甚至存在着大量滥竽充数的垃圾货。

至于电子游戏,更不会因为改编成电影,就沾上了「艺术」的光辉。想要让大众承认并给予这个新生文化载体公正的认可,自我壮大并取得更高的成就还靠谱些,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编电影是不错,但这始终只是「支线任务」

我不希望把话题搞得那么严肃,这也不是什么业内分析。但仅以个人的角度而言,好莱坞拍出好的游戏电影不仅仅在于题材适合与否、资金有没有到位,还在于电子游戏本身的社会地位让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

当你被重视时,就不再只是一个榨取完就踢开的冤大头;当你在文化产业里与其平起平坐时,就不会再被肆意摆布。电子游戏的地位提升了,电影界的大腕儿们才会正眼瞧你,放下姿态去认真对待这个市场的用户(玩家)需求。而不是再一次被认为只是一群不懂得欣赏电影,只会哇哇乱叫可以被随便打发掉的小鬼头。

视频号精选

看完别忘了关注我们的视频号「游戏篝火营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