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媒矩阵】(广州讯 记者何金德)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于4月15日正式拉开帷幕。为期三日的线上节展精彩不断,不仅有线上展映单元惠及广大纪录片爱好者,更是做足产业论坛活动,内容从专业性、学术性、国际性上满足全球纪录片从业者需求。所有内容均可在独家战略视频合作平台优酷观看。

这其中最让影迷惊喜的活动之一,便是与广州饮食业老字号陶陶居联名出品的“策展人茶话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诚邀国内乃至国外最为知名的电影策展人、选片人和艺术总监们,坐客陶陶居酒家,为电影爱好者们解答心中疑惑:电影节究竟是什么?电影节的选片是如何生成的?策展人和观众在电影节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从1月到12月,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展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节展不仅作为电影行业的盛会为业内人士提供版权交易平台,出口优秀作品,使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同时节展也是电影爱好者们的派对,可供影迷们尽情欣赏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价看法。最为人熟知的海外电影节包括“欧洲三大”——戛纳、威尼斯、柏林和“北美三雄”——多伦多、特柳赖德、纽约。国内的电影节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地位,为观众与影片本身、观众与影片创作者、观众与观众之间提供专业的对话平台。

于一个优秀的电影节展,“策展人”的身份是相当重要的。策展人既要为观众服务,也要为电影本身服务。“策展”二字,实则是为观众选电影,为电影选观众。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选片人沙丹根据自身经历指出“策展人”首先需要具备一定专业能力,需要电影史、电影前沿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观影经验,这一切支撑起策展人所必需的观影视野与观影眼光。同时“策展人”这个身份具有中介性,要在赞助方、片方和影迷之间进行平衡。

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马克·穆勒在此次活动中输出了相当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曾在威尼斯、鹿特丹、洛迦诺等顶级电影节担任主席或总监的他,见证了新时期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发掘众多优秀中国电影人并推动他们的作品走向国际,让中国故事被世界知晓。如今居住在中国的他也助力平遥,为青年电影的“卧虎藏龙”添砖加瓦。作为行业赫赫有名的“教父”,他具有前瞻性地发掘了一批优秀的作者导演,并成功看到这批导演从崭露头角到在电影界拥有一席之地。在马克·穆勒的世界里,策展一事不免会遇到不被人理解的状况,但优秀的影片终将抵达它的伯乐。

“我们要站在观众的前面,但不能距离太远,我们要期待他们有办法追回去。”马可·穆勒在电影策展人茶话会上这样说。策展人基于观众选片,同时又引领观众观影。于是关键问题成为如何将观众与影片缝合以达到协调?如何在影片的“值得被接受”和“能够被接受”之间达到双赢?他随即分享了一种观点:“电影节展的单元如果不发生改变,会活力不够”,几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和观看途径的不断革新,各大电影节展都出现了明显的更新和突破,求变与尝试成为一种恰逢其时的选择。

电影节展的新样态引发了专业人士的广泛讨论。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选片委员会执委李迅认为,当下柏林电影节的策展方式值得学习参考。“柏林电影节的电影类别非常充实,涵盖了纪录片、动画片、试验片、论文电影以及新媒体电影等。李迅称赞柏林电影节各单元选片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影片与电影相关创作的作品矩阵,从各个方向接纳电影的新声音,尤其是2020年柏林电影节新增加的“奇遇”竞赛单元。柏林电影节艺术总监卡洛·沙特里安指出“奇遇”单元“倾向于邀请那些不认为电影是一种预先定义的艺术形式,有一个必须达到的标准,而是作为一个正在扩张的领域,就像我们居住的宇宙。正是这样开放性的观点,让电影与相关艺术表达相互拥抱,革新艺术语言,并碰撞出更丰富层面的交流,更先锋观点的谈论。李迅指出“奇遇”单元不仅介绍先进的电影创作功能和经验,并关注到了存在这样一类目标受众。这样的策展方向为艺术上敢为人先的年轻创作者和先锋形式电影提供机会,同时也让小众观众的审美趋向得到满足。2021年,柏林电影节更是取消男女性别分类,以“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来替换的“最佳男女演员奖”,旨在创造一个更公平的颁奖环境。这也不禁给大众带来思考:一个好的电影节,除了策展选片,或许还有更多值得关注、讨论的内容有待挖掘。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认为,电影节既要具有全球视野又要兼具本土关怀。既要放眼看向全球,又要低头环顾四周,这也是“共享人类影像记忆”的又一种诠释。“共享人类影像记忆”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一直坚守的追求,纪录片可以让我们跨域语言的障碍,去理解、感受地球上另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记忆,无论是否同属一个国家,我们会为情感的细小波动所打动,为人类生命的多样生长而雀跃。

策展中对本土的关注,聚焦于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此时此地”的问题,关注普通人与社会边缘群体的真实状态,这也会让观众重新发现个体生活中被遮蔽的鲜活,审视那些被自己忽视的经验或是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策展消弭了区隔,回到最基本的人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关注。这也正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一直坚持的理念,策展过程中关注个体的同时也不忘社会关怀。今年入围线上展映的《一切都会有的》《走在疼痛里》等纪录片都是关注社会纪实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随着产业不断加速革新,电影节展也逐渐年轻化、多样化,不拘于过往的传统,尝试跳出舒适圈,达到“破壁”的效果。纪录片创作中囊括了多层次的“纪实”,以丰盈的个案讨论纪录片如何以新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并形成表达。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来到第十九届,从孩提时代的不断摸索,到青年时代的突破成长,实现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纪录片大会到纪录片节的华丽转身。以“共享人类影像记忆”为理念,携手广大纪录片人讲述真实而动人的“中国故事”。新的历史征程,新的目标任务,新的阶段性特征,新的时代使命为每一位纪录片人抛出了新的思考命题。未来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不忘初心,继续为观众带来满意的节展活动,也向世界传达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强音”!

授权来源: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整理发布:何媒矩阵、何金德导演工作室

责壬编辑: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