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王耀庆几年前的采访,被网友重新扒了出来。

采访中,记者问到:“你来大陆工作这几年,对这个行业的现状有什么观点或者看法吗?”

王耀庆很实诚,回答了长长一段,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大陆的影视行业确实感触颇多,而且他很通透,敢于揭露内幕。

看一下王耀庆回答中的重点。

王耀庆对比了现在和以前的影视项目流程。

以前拍戏,先确定文本,最基础的文字功夫没问题了,再去组建演员团队。

然后演员们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去呈现这个故事。

等前期工作差不多了,就可以开机了。

而现在,往往拿着一个IP,用大数据筛选出某个人气、商业价值最高的演员。

当IP+演员拼在一起,就大概知道成品能卖多少钱。

至于角色是否吻合,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什么水平,都不重要。

这就好比高考,以前是大家努力学习,等待高考到来的那天,才知道试卷上是什么题目,能做到什么分数。

现在是试卷先出好,根据题目的范围、难易程度去挑选学生过来考试。

看到人,就知道能考多少分。

王耀庆说,这就是影视行业的现状。

你想提出质疑,别人就会用一句“大家都这样做”来堵你。

但这个逻辑是错的,不是主流的就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环境如此,就心安理得的认为,它本该如此。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前段时间,网上乐衷于玩一些中年女演员的梗。

什么“你是我的神”“羊胎素”“这是可以说的吗”等等。

单纯看这些梗,我们都会觉得很尴尬很好笑。

比特悠悠

但回头想想,现在的艺人们基本上不会造出这样的梗了。

我们很擅长批判,内娱没有活人,演员表演没有实感。

没错,是这样的,却没想过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状。

网络的发达,民众的口无遮拦,骂明星成为政治正确。

无孔不入,无缝不钻,一方便要求他们严守条条标准,一方面希望他们能和普通人一样嬉笑怒骂。

但我们都知道,但凡他们敢成为那样的普通人,分分钟会被骂到退网。

心直口快对于明星来说是一个不好的特质,但加诸于表演,却能成为天然的营养品。

它给演员的表演注入丰沛的情感,只有永远敢于表达自我,表演才不会过时。

说了这么多,恐怕会有人问,明星们越发趋向四平八稳,这跟王耀庆说的影视行业有什么关系?

同处娱乐圈,当然有解不开的联系。

它们的相同点就是,娱乐圈现状就是这样,无论打造一部作品也好,一个明星也好,都已经变成了程式化的模式。

套上一成不变的壳子,送去赚钱就好。

但看清现状,不代表王耀庆要去改变,所以说,他真的非常通透,且有自知之明。

记者继续问:“所以你是想做一个清醒,但是独善其身的演员吗?”

王耀庆说:“不是,我就是演员,你愿意相信我的能力,我就努力演好这个角色,这就可以了。”

清楚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的能力,努力去适应规则,这大概是王耀庆能在内地发展越来越好的原因吧。

想起著名演员李立群老师,也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

早年他投资失败,欠了一大笔钱,为了还清债款,不得不接了很多烂剧。

他心里清楚那并不是好作品,但他用心演好每一个角色,让自己在一部烂剧中成为一个好演员。

看似很没原则,其实很有原则。

时代将沙尘扬起时,没有人可以幸免,每个人都会落一身灰。

王耀庆说:“不是我说一些事情不正确,我就能拨乱反正,我的能力是把自己做好,别人怎么样我不管。”

懒得管也好,有心无力也好,大环境从不因为一个人的不服而改变。

王耀庆能做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了他。

他说:“我当然可以像其他人那样,玩对赌,或者带资进组,谈分成,把演戏变成资本运作,但这跟表演有什么关系?”

是啊,影视行业的资本运作已经相当成熟,从王耀庆这段2016年的采访到现在,它又变得更加丝滑了一点。

可是对于只想好好演戏的演员来说,从来都不屑于这些赚钱的手段。

影视行业的本质,应该是做好作品,演员的本职,是演好角色。

一旦大家的目的全都变成赚钱,难免泯灭一些作为人的良知。

它可能不会严重到害人或犯法,可它污染了艺术殿堂,污染了向往艺术的人心中的净土。

问题又回到开头,所有人都在做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我想大家从来都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是王耀庆采访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逻辑。

其实,不论是文娱产业也好,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也好,都会出现这样一个错误逻辑。

但我们太倾向于跟风了,当一件事逐渐变成熟,可以毫不费力的完成时,我们都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今天,它会是资本运作下的影视行业,不用动脑子而生产出来割韭菜的套路化产品。

明天,它也会侵蚀到我们所处的行业,身边的各个角落,都可能被这个悖论影响。

没有人听少数派的发声,没有人关心什么是真正的对错。

作为旁观者,看王耀庆的采访时会觉得,是在看一些人家圈子里的笑话。

如果哪天变成当局者呢?谁来替我们发声?

实际上,我们早已被影响。

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那些看似遥远的东西,都在润物细无声的改变着你。

你的思维,你的谈吐,你的格局。

如果王耀庆提出的这个悖论,能带来一点点反思的话,那这段6年前的采访,才真正焕发了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