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在《独臂刀》中饰演方刚。

4月5日,著名演员、导演王羽去世。在经历了六年与病魔搏斗之后,这位银幕上铁骨铮铮的大侠最终还是离世而去。

王羽以1967年的古装武侠片《独臂刀》成名影坛。在当时以女性占主导的香港电影市场,王羽身上携带的阳刚之气,扭转了香港电影一度“阴盛阳衰”的局面,开创了香港武侠电影新世纪。

导演李安曾说:“王羽不仅奠定了武侠巨星的标准,更是拳脚动作片的开先河之人,他自导自演的《龙虎斗》(1970)比李小龙更早开发这个类型,启发了无数后继者,这些电影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多过我,到现在全世界都还在学。”好莱坞导演昆汀在王羽面前就是一个迷弟,2020年疫情期间,他在自家的新比佛利电影院的官网上发表了一篇《王羽:超级明星!超级导演!》的文章,不吝赞美之辞。

而对于影评人出身、知名的香港电影研究者,现如今投身电影编剧、制片人、导演的魏君子来说,王羽的主要成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在60年代主要是以武侠片为主,70年代拳脚片比较多。他的逝去,象征着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还。

以下为魏君子口述:

他就是很直爽的人

听到王羽过世的消息,我跟朋友在微信里聊起来,说了一句话:江湖直男,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还。我觉得,那个时代的人都活得特别的磊落。

我记得应该是2012年,张彻导演逝世10周年,我要做一本书《武侠大宗师:张彻》,有幸访问到了王羽。因为访问比较难得,我就问了很多所谓的“秘闻”,包括古龙手被砍伤、邵氏的偷合约事件等,他在现场都聊了。一般的受访者,在接受访问的时候眉飞色舞的,但最后成稿不让写。采访完之后,我就问王羽老师,稿件写完之后给您看一眼,哪些能发,哪些不能发。他说,没事,只要我讲的,都可以登,不用看。

他就是一个很直爽的人,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年轻一代,了不了解王羽那代人的行事作风,他们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古龙写武侠小说,他自己也是活在武侠里边的人物,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无法了解那种快意人生,人家活的就是那个境界。所以,听到王羽去世的消息,挺感慨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能是怀念了。

为阳刚武侠而生

王羽出现在武侠电影中,不是偶然的,他是被邵逸夫跟张彻有意打造出来的。

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香港电影市场,最卖座的是黄梅调电影,女性演员占据着绝对的票房统治力,里面即便有男性角色,也都是由女性反串,最著名的就是女演员凌波。还有当时电懋电影公司为中产阶层拍的歌舞片,像《野玫瑰之恋》(1960)、《星星月亮太阳》(1961),全是大女主电影,那时候女演员主演的电影才是最卖钱的。

这种现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导演张彻觉得这个潮流肯定会过去,需要有新的类型和风气代替,就提出了阳刚武侠,开始发掘演员。他发掘的第一批演员就有王羽。王羽不是戏班或者武馆出来的,他是体育健将、游泳冠军,与他同期的还有罗烈和郑雷,都是身形特别健硕,脱了上衣,直接可以露腱子肉的。所以,邵氏是为了打造阳刚武侠专门选择了这批年轻演员。

《边城三侠》剧照,从左至右依次为罗烈、王羽和郑雷。

从《虎侠歼仇》(1966)、《边城三侠》(1966)等武侠片开始,王羽这一路拍下来,拍到《独臂刀》(1967)大获成功,在香港上映后票房破百万元,所谓的武侠新世纪就此诞生了。以王羽为代表的阳刚银幕形象大受欢迎,从此在银幕上迭代,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洪金宝、成龙、周润发等,全都延续了这种阳刚男性形象。

他主演的《独臂刀》很叛逆

《独臂刀》除了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外,对于当时武侠电影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就是王羽的阳刚之气,和张彻导演的热血风格相得益彰,扭转了当时香港电影中阴盛阳衰的局面。

第二,电影中的动作设计在当时有很大创新。唐佳和刘家良担任武术指导,里面有很多奇门武器的设计是很特别的,并且王羽饰演的方刚在片中被砍掉右臂,用左手练刀,最后再破掉对手的奇门兵器,让观众耳目一新。

第三,这部片子呈现出一种青年的反叛情绪,和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潮流很契合。片中,方刚在师门中遭受排挤,自己的手臂又被砍断,整个电影充满了一股愤懑之气,等他练成了独臂刀,发现师门有难,被坏人入侵,于是,他一个人就去解救师门。按照传统的武侠片,他解救完师门之后,应该传承师傅的衣钵,重振师门,但是,他没有,他离开了师傅,自己一个人悄然离去,没有跟这个世界和解,这是一种叛逆的少年气。

《独臂刀》海报。

上世纪60年代末,香港新一代的年轻人,所谓的“婴儿潮”一代已经开始慢慢长大,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张彻打造的这部带有叛逆愤懑情绪的电影,再加上武术指导设计出来的这种爆裂的动作,跟整个情绪不谋而合,所以影片一下子就火爆了。

冷峻、话不多

1970年,原邵氏公司功臣邹文怀离开邵氏,自立嘉禾。王羽在嘉禾尚未正式成立时,离开邵氏。王羽是邵氏的一张“王牌”,邵氏自然不放人,双方就合约问题闹了很大的纠纷。王羽没办法在香港拍戏,就去了台湾发展。

邵氏最终失去了这个最卖座的小生,需要找新人代替。姜大卫、狄龙开始出头。嘉禾那边,找王羽拍了一部《独臂刀大战盲侠》(1971),其实是把邵氏的“独臂刀”IP拿过来跟日本的“盲侠”IP嫁接,而邵氏这边一边跟王羽打官司,一边也拍了一部《新独臂刀》,宣誓自己的正版主权,主演正是邵氏新晋小生姜大卫。

风格冷峻的王羽。

如果非要让他们去比较的话,我觉得王羽更符合传统武侠片的那种形象,体格高大健硕,可以光着膀子,外表非常冷峻,话不多,他是这样一个风格。而姜大卫身材相对矮小一些,导演张彻为自己的爱徒藏拙,让他在片中穿一身白衣,不光膀子,走一种忧郁路线。与王羽形象最接近的其实是狄龙,但那个年代的狄龙更阳光一些,没有王羽冷峻。在张彻的爱徒中,陈观泰又憨厚一些,傅声又调皮一些,戚冠军又木讷一些,每个人都有各自特点。

开创华语拳脚片新类型

王羽有一部戏可能现代观众不太熟悉,叫《龙虎斗》(1970),是他首部自编自导自演作品。这部戏开创或者是重新塑造了华语拳脚功夫片的类型。

之前王羽拍《独臂刀》和《神刀》等武侠片,都是用兵器,到了《龙虎斗》由刀剑变成了拳脚。片子里中国的铁砂掌大战日本的空手道,非常暴力,承接了张彻电影中的那种暴力美学风格。后来,李小龙在《精武门》等片子中有所借鉴。周星驰小时候非常喜欢这部片子,他在拍《功夫》的时候就说,小时候看过王羽的《龙虎斗》。好莱坞导演昆汀也对这部电影十分推崇。

《龙虎斗》是王羽在邵氏的时候拍的,拍完之后电影还没上,他就跟邵氏闹僵了,所以电影上映的时候邵氏就没怎么宣传,但是票房大卖,卖到200万元,邵氏就赶紧让这片子下了,因为王羽已经不是邵氏的演员,卖太多钱,邵氏脸上挂不住。

两年之后,邵氏根据《龙虎斗》的创意,翻拍了一部电影叫《天下第一拳》,罗烈主演,发行到了海外,在美国拿到了票房周冠军。昆汀导演的《杀死比尔》开头的音乐,就是来自《天下第一拳》。

王羽首部自编自导自演作品《龙虎斗》剧照。

所以说,拳脚大战的这种设计,《龙虎斗》是开先河者,这部戏也奠定了王羽功夫巨星的地位。

在李小龙成名之前,《龙虎斗》卖到200万元票房,那是打破香港票房纪录的,而《独臂刀》才卖100万元。王羽后来离开邵氏跑到台湾,开始拍摄“独臂拳王”系列,就是将《独臂刀》和《龙虎斗》他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片子融合在一起,用拳脚大战,就有了后来的《独臂拳王》(1971)、《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1976)、《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1976),“楚门九子”就是古龙武侠片中的九个著名角色,包括孟星魂、小李飞刀、陆小凤、萧十一郎、楚留香等全让独臂拳王给打败了,这也是昆汀特别喜欢的功夫片系列。

上世纪70年代,王羽还自导自演了像《战神滩》(1973)、《直捣黄龙》(1975)等武侠片,也非常不错。还有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叫《冷面虎》(1973),本来是导演罗维和李小龙合作,但是李小龙后来自导自演《猛龙过江》去了,所以罗维就说,得找一个跟李小龙一个量级的来演这个戏,就找了王羽,这像一部东方007式的电影,有很多在直升机上跳下来的现代惊险动作谍战元素,也是非常卖座。

后期主要做监制和客串

王羽的主要成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60年代主要是以武侠片为主,70年代拳脚片比较多。

从1964年开始成名,王羽红了20年,做了20年男主角已经很难得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羽不怎么拍戏,开始做老板制作电影,偶尔出演,比如监制了电影《火烧岛》(1991),在里面出演了一个大哥,在恩师张彻的《上海滩十三太保》(1984)中客串了一个角色“黑帽子”。

还有一部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戏,是丁善玺导演的《千人斩》(1991),一部武侠片,又带有点灵异,王羽自己不太满意,票房也不太理想。这好像是我印象中最后看到的王羽主演的武侠电影,这部戏之后就不怎么演戏了。

王羽出演《武侠》,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2011年,他还出演了陈可辛导演的《武侠》,2013年还主演了《失魂》,那是他在另一个阶段的东西了,我觉得对他来讲是玩票也好,或者怎么样,但是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