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电总局再次发文重申演员片酬问题,坚决反对“天价片酬”。

文件给出的红线是:40%和70%。也就是说,制作方最多只能拿出制作总成本的40%作为全部演员的总片酬;其中主要演员的片酬占比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同时加强片酬合同备案与核查。

两条红线一划,娱乐圈地动山摇。

昨天,某平台的一篇长文,曝光了重申“限薪令”后的演艺圈众生相。

片酬顶格5000万,为了有戏接,纷纷自降身价

2019年,爱奇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龚宇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曾经谈到:演员演一部剧的最高片酬限价5000万人民币已是铁律,而在之前这个数字曾经超过1.5亿。

经过两年的落地实操,原本还在观望的演员们开始认清了现实。

很多一线演员,原来片酬在5000-8000万之间的,如今基本先自砍一半再加友情折扣。还能拿到4000万片酬的演员凤毛麟角,不是大拿就是顶流。

某硬汉转型都市型男的演员,原来一部戏开口就是7000万,如今2000万就可以拿下来。

某早早当妈的90后小花,片酬从5000万降到了2000万。

某一线小花以前一部电影要价4000多万,如今不到2000万;电视剧一集要价130多万,如今不到60万。但因为她演技实在太差,观众总是吐槽,愿意和她合作的剧组越来越少,片酬几乎一直在降。

某些专攻都市剧的中生代演员,原来一部戏拿1、2000万片酬;如今500万的活,也有人抢着接。

某长脸演员,总在抗战剧里露脸,片酬直接从1000万“自刀”到150万,缩水了快十倍。

某些曾经在都市和家庭伦理剧中演过男一女一的中年演员,面对视频网站是主流、观众越来越年轻的现实,不仅片酬大幅跳水,还要自行消化从主角变成配角的落差。但是,没戏拍比少赚钱更可怕,这些演员早点调整心态,就能早点赚一波钱。

也有人在这波降薪大潮中,身价始终坚挺。

某因耽改戏走红的流量小生,古装扮相俊美、深得观众追捧,片酬一直保持在3000万左右。

某两个走搞笑人设的实力派中年演员,身价超过3000万。但业内普遍认为值这个价,相当于买了个收视/票房保险。

某今年霸屏的演员身价更高。因为这两年只要有他的戏口碑都很不错,是业内抢着进组的香馍馍。

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少数曾经的顶流演员,始终无法接受片酬的大幅跳水。

这些人要么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干脆少接戏或不接戏,下次露面时还能炒作一番;要么要求剧组捆绑商务提成增加个人收益,相当于剧组拿这些人当招牌去招商,招回来的赞助也要分他们一部分。

从上面这些触目惊心的“内幕”可以看出,不管是限薪令前,还是限薪令后,演艺圈的钱就像大水飘来、大风刮来的。18线演员演一部戏,片酬也几乎等于普通人一辈子的收入!

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更可恨的是,有些“明星”拿着这么高的片酬,却不肯走心演戏。不是找替身欺骗观众,就是随意轧戏,不顾表演质量只顾自己捞钱,反正可以靠后期抠图、配音、调色……观众们花了时间花了钱,最后看到的却是一泡屎。

清朗行动+制作模式变革+全行业亏损,“天价片酬”难以死灰复燃

国家层面的重拳出击,“清朗行动”让演艺圈想搞小动作的人看到了“劣迹艺人”的下场——前一秒众星捧月,下一刻秒变素人,还敢以身试法的人大幅减少。

行业制作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的影视作品以版权剧居多,由制作公司挑选演员、拍摄+制作,然后卖给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电视台和网站为了抢收视,对某些演员趋之若鹜,只要有TA出演,就疯狂竞价购买,助长了演员“天价片酬”的形成。

如今,视频网站主打“自制剧”,也就是自己培养制作人,自己挑人、拍摄、制作、播出一条龙,还能借自身的媒体属性和内容优势,对作品和演员进行轰炸宣传。每个环节都透明了,总投入自然就降下来了,包括演员片酬。

这几年各大视频网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广告收入持续下滑、会员收入增速放缓。从去年底开始,中概股又集体遭遇股价雪崩,行业上游已经没有多少钱可烧了。就算演员想狮子大开口,也是“有价无市”,不可能接到戏。

如果只花1个亿,就能做出爆款剧目,谁还会花10个亿呢?

“天价片酬”得到遏制,是一个积极的利好信号。作为观众,当然最希望能够看到一部接一部用心制作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