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上戏看了两部话剧,一部是在上戏实验剧场上演的《莎乐美》,是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名作,另一部是原创话剧《你为什么狠狠揍他?》(又名:《秦乐的擂台》),是一部学生实验作品,在上戏小剧场新实验空间演出。

两部作品虽然根基不同,但都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让我观后感触颇深,于是想写两篇小评记录一下。

《莎乐美》:一场关乎情欲与人性的表演

《莎乐美》是王尔德的大作,剧本自不必说,其选自《圣经》中莎乐美的故事框架,但其中加入了王尔德的戏剧观。

他追求美而不切实际的东西,因此成为了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不过在当时,这种唯美主义也被称之为是消极浪漫主义,是不被看好的。

在上戏实验剧场上演的这出《莎乐美》践行了王尔德的戏剧观,在舞台上尽情而大胆地享受快乐、情欲,甚至不惜宣扬享乐主义。国王出场后就恣意纵情地表示“让我们嗨起来”,随后就在舞台上展现着充满性隐喻的舞蹈。

「舞蹈」在《莎乐美》的舞台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的那段「脱衣舞」将全剧推至高潮。

希律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莎乐美异样的喜欢,这种喜欢甚至有些变态,他的人物动机便是让莎乐美为他跳一支舞,但是莎乐美始终不愿意。最后,莎乐美完成了跳舞的使命,只是为了提出一个怪异的要求——她要用精美的银色盘子,去装先知约翰的项上人头。

王尔德用充满揶揄的、讽刺的、露骨的、色情的台词来表现莎乐美对约翰的一见钟情。她先是喜欢约翰的身体,但当约翰拒绝了她时,她又马上诋毁约翰的身体,表示她爱上的是约翰的头发。当约翰再度拒绝莎乐美的时候,莎乐美又开始谩骂约翰的头发有多么肮脏,她爱上的是约翰的嘴唇,她想要亲吻约翰的嘴唇。

当约翰第三次拒绝,莎乐美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而是变成了一种恳求,这种爱很快转化成为了恨,并且促使莎乐美答应了耶律王跳舞,只为了要杀死先知。

莎乐美对约翰并非是真情,只是一种情欲的发泄,这种发泄很容易转移,并且通过一种血腥、暴力、变态的方式解决掉。

导演如何烘托这种情欲呢?

舞台上的布景是那种冷色调的,铁架搭建成的监狱关着先知,暗喻了人情冷漠,拉远了观众与舞台的情感距离。演员的服装则以红色、黑色为主,莎乐美则是一身洁白,体现出她最初的贞洁与纯净。

不过很快,当她爱上约翰之后,她的服装开始变得狂野,红色的裙子和面纱透露着情爱的欲望,并且在她的舞蹈中尽情释放。

她亲吻约翰头颅的场景被放在了后场处理,朦胧间观众能够感受到那种变态与暴力,但正因为朦胧,而使这种暴力转换成了一种舞台美学。

台前的黑色花瓣是欲望恶魔的化身,歌队演员们时不时地捧起花瓣,莎乐美也进行着这样的动作,那是暗示了恶之花在人性中的滋长。

莎乐美为何会成为情欲的化身呢?一个如此贞洁的公主为何会变得如此变态?

王尔德对这一切的解读在于莎乐美的身世原本就是一种邪恶的开始,她的父亲被弟弟谋权篡位,如今的耶律王关押了她父亲十二年才杀死他,而莎乐美的母亲却变成了耶律王的王后。最要命的是,身为叔叔的耶律王却一直觊觎莎乐美的美色,并且想要得到她,但她的母亲却选择了默许。

压抑的宫廷生活让莎乐美需要释放,这场《莎乐美》的导演用演员的肢体告诉观众,莎乐美需要冲破束缚。舞台上,歌队举着白色塑料布,扮演莎乐美的演员(也是导演本人)让自己的脸和身体被塑料布蒙住,然后再努力将其撕成两半。似乎,她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抗拒束缚,而她最终得到解脱的方式,是杀死那个一直拒绝自己并且帮助耶律王的先知。

王尔德的剧本中始终凸显了“人”的重要,他直面情欲,是因为情欲是人性最基本的欲望。在舞台上,歌队们也在探讨“神”是否存在的问题,他们代表了各国学者,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探讨神也许并不存在,这也是在凸显“人”的地位。

所以说,《莎乐美》是一场关于情欲和人性的舞蹈,是一场感性与理智交织的舞台表演。

《秦乐的擂台》:生而为女人,我很抱歉

这出实验戏剧是很有趣的,虽为原创,却一点也不甘落后于那些经典戏剧所产生的效果,其在文本、剧场、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后戏剧”的烙印。很难想象,一群在校学生,是如何将后戏剧的理念践行得如此到位?

首先谈谈这出戏在讲什么?

刚开始以为是一出家庭闹剧,秦乐在自己生日这天打伤了哥哥,父母都在医院陪伴,全家都在指责秦乐,那么秦乐要如何救赎?

看到后来才知道,这部剧讲的内容很丰富,包含大学生心理疾病、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性侵等各种话题。但该剧最想凸显的是“女人”的问题,是男女性别对立的问题,是女人的意义问题。

整个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女性,从编剧到导演再到制作人,她们都明白身为女人在这个社会上的处境是怎样的。秦乐的家庭是非常典型而极端的,由于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秦乐的出生使母亲直接产后抑郁,哥哥的到来让她以为自己会变得幸福起来,但长大后却遭遇了性侵……

剧中的主题是值得探讨的,并且很容易引起深思,但由于剧本过于说教,而使观众始终与舞台疏离,但这或许就是后戏剧的弊端了。

从文本上来看,《秦乐的擂台》是碎片化的,有些意识流色彩,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典型特征。开场时是秦乐生日之后,她打伤了哥哥,醉酒后的她倒在地上一蹶不振。

而后时空变得错乱了起来,回忆起她大学时由于心理测试不及格而被送去了校医室看心理医生;又回忆起她上一段恋爱失败跟前男友争吵,分手的理由是前男友觉得跟她性生活不和谐;在与心理医生对话的过程中,她又回忆起高中时的一些事情,回忆起刚发育时的窘迫……

时空就这样被打乱了顺序,很容易让观众迷茫起来。另外,剧中大部分的情节是通过秦乐的自白表现的,文本被诗意化了,独白取代了对白,这也让观众与舞台产生了心理距离。

从剧场来看,舞台是完全沉浸在观众席里的,观众位于两侧,甚至没有座椅,只是一些纸箱子和枕头,观众可以选择坐着、躺着、团成一团,甚至可以随意走动,只要不影响演出。

演员在表演中也会突然坐到观众席休息,然后再走上舞台进行表演。

一开场,一位老师上场与观众们互动,仿佛在上一次表演课,但随后老师对着一位演员讲:“秦乐,你怎么哭了?”这时观众才意识到,演出已经开始了。

游戏性和随意性增加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从表演来看,演员与角色的对应性消失了,在这部戏中,由四个演员来扮演秦乐,三个女演员+一个男演员。

三个女演员分别代表了三个时期的秦乐,一个是大学时期的秦乐,一个是27岁的秦乐(应该存在于想象中),一个是现在的秦乐。很多观众没有看懂那个男演员是做什么的?其实,他代表了秦乐心中的男性人格。

秦乐讨厌自己是个女孩,所以在刚开始发育的时候她坚持不穿胸罩,她谎称自己只有A,她在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显得慌张而窘迫,她在交男朋友的时候也讨厌做爱这件事情,甚至讨厌自己的下体。

她拥有这样的人格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母亲让她成为男人,因为女人容易被欺负,所以让她被欺负的时候尽可能还手,让她逐渐成为了男人的性格。

另外,演员在舞台上有很多仪式感的动作,比如秦乐和心理医生对话的时候两个人都玩着气球,比如秦乐经常躺在舞台上扭动着身体。

音乐性、身体性也是后戏剧在表演上的特点,该剧的主创团队在努力践行着这些理论。

不过,目前国内能够接受后戏剧表演的观众并不多见,就算是一些戏剧大师,对于后戏剧的表演实践仍然是嗤之以鼻。好在,上戏是一个包容各种剧种、戏剧风格的大家庭,为学生演剧提供了安全的土壤,也让这种戏剧实验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今日能观看两部很好看的戏,感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