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阳光新剧《相逢时节》正在热播,严晓频在里面饰演宁惠一角。宁惠苦命,她丈夫崔浩和工厂老板简志国发生口角。在双方争执过程中,崔浩捅伤了简志国,他随后跳楼自杀,留下一双儿女给宁惠,孤儿寡母,生活艰辛。

严晓频的演技纯熟,把宁惠的苦难和挣扎表现得真实且生动。

在戏中,严晓频丧夫守寡,在戏外,她却嫁初恋被宠了3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严晓频曾红极一时,凭借《在水一方》《午夜两点》《太阳雨》《女儿经》《绞索下的交易》等热播影视剧收获不少鲜花和掌声。

在严晓频最炙手可热时,她却陪着丈夫曾海前往美国。曾海是严晓频的初恋,两人结婚三十余年,互相扶持,白头到老。

一路走来,看似顺风顺水的严晓频经历过怎样的抉择和机遇?

01

1965年,严晓频出生在上海一户演艺之家。

父亲严翔退休前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他毕业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在那个黑白影像时代,他主演了《在暗杀名单上》《愤怒的孤岛》《非常大总统》《城南旧事》等诸多经典影视剧。

1988年,一部《上海的早晨》让严翔拿下“金鹰奖”和“飞天奖”的奖杯,成为“双料视帝”。

母亲徐帼莲中国福利会儿童剧院的顶梁柱,《马兰花》里的小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灰姑娘》里的大妞、《童心》里的童志娟,她演了30年,给无数孩子带来艺术的启蒙。

严翔和徐帼莲都是德艺双馨的老演员,他们初心一致,用角色传递正能量。

在父母的影响下,严晓频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但她从没想过当演员,因为她对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想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钻研知识。

严翔对严晓频的教育是包容且开放的,他支持严晓频的决定,在这个老艺术家看来,真善美胜过一切。

如果不是上天安排,严晓频会成为一名老师,开花结果,安稳一生。

1982年春天,严晓频正在读高三,她废寝忘食准备考师范大学,却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来上海招生。

要知道,当时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四年没有招表演系学生了,这次开放招生,对追求艺术的人来说是绝佳的机会。

17岁的严晓频有些动心,但毫无表演经验的她退缩了,因为她知道考试的难度。

严翔和徐帼莲得知女儿有此想法,心中大悦,便鼓励严晓频去报考,不管结果如何,就当作一次经历。

父母的一席话让严晓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02

严晓频长相温柔知性,落落大方,轻而易举就过了初试。到了复试,需要考七八个小品,整个考场共25人,严晓频是最后三个考完的。

在紧锣密鼓的考场上,有的同学紧张到话都不会说,还有的同学一上场就泄气了。

关键时刻,越想有个好结果,往往越求而不得。世间之事,更多的时候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严晓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表演起来反而自然流畅了许多,她的表现深深地打动了考官。

这年9月,严晓频兴高采烈地坐火车到北京,学校派了一辆大巴车接新生到朱辛庄(北电的旧校区),还给每人发了一个草编成的床垫。

严晓频所在的宿舍有七个女生,大家来自天南地北,因为热爱艺术聚集在一起,颇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每天放了学,七个人围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严晓频是班级里最小的学生,她的同学娜仁花、张晓敏、林芳兵等人都有过演戏经验,唯独她是一张白纸。上表演课时,严晓频常常惴惴不安,她怕自己演不好,也怕自己出糗。

为了迎头赶上,她比别的同学更用功,一个星期看七八部电影,认真写好每一篇作品分析。日子忙碌辛苦,严晓频却痛并快乐着。

那时北电的学生还不多,每周老师都会带着全班去电影资料馆看片、学习。班车上少男少女,你挨着我,我挤着你,说说笑笑,留下一路青春美好。

看完电影后往往到深夜了,严晓频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要么讨论剧情,要么写角色分析。

校园里浓厚的艺术氛围,感染着严晓频,也引领着她走向一条好演员之路。

03

1984年,严晓频迎来演艺路上第一个彩蛋。

当时李少红的母亲金淑琪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她一眼相中严晓频,把她送入《金银湾》的剧组。

这部电视剧分上下两集,拍摄过程十分艰辛。

严晓频跟着剧组远赴山西,要坐着罐笼到地下200多米的地方拍摄,一拍就是十几个小时。上来后,全身都被染黑了,只剩下眼白和牙齿在空气中闪动。

这一年,严晓频19岁。严峻的拍摄环境,没有让她打退堂鼓。这部电视剧上映后,严晓频在演绎中有了名字。

事业有了开端,桃花运也接踵而至。

早在中学时期,严晓频就对一个叫曾海的男同学倾心。动心缘由是一次物理实验,曾海细致和才华让严晓频内心掀起波澜。

那时年纪尚小,这份情愫只能埋藏在心中。等严晓频上北电后,两人分隔两地,山高水远,爱情更成了奢望。

没想到曾海考上了杭州一所大学后,给严晓频来信表明心意,严晓频抓住了这支丘比特之箭。

在那个交通不够发达的年代,严晓频和曾海只能靠书信传情。一字一句皆是深情,一笔一划都是真心。

那时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曾海成了严晓频这一生都绕不过去的牵绊。

1986年,严晓频从北电毕业,她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风靡台湾,内地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琼瑶和平鑫涛成立怡人传播公司后,想把这股风吹到内地。

04

导演李忠信和小岛看准了琼瑶的《在水一方》。这部小说早在1975年就被改编成电影,主演是林青霞。有了成功先例,再创辉煌就不难。

最后《在水一方》被拍成了4集电视剧,主演严晓频和李芸、王诗槐、马晓伟。

作为内地第一部琼瑶剧,开播即爆红,让李芸被观众评为“影视十佳演员”,严晓频也因此一夜成名。

此后两年,严晓频片约不断,她在《午夜两点》《太阳雨》《女儿经》《绞索下的交易》等剧里饰演女一号。名利双收的同时,她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两次出访新加坡,还 参加上影厂赴联邦德国和法国展览。

《太阳雨》让严晓频获得大学生电影节“学士奖”最佳女演员奖,和她比肩的是拍摄《红高粱》的姜文。

在拍摄《女儿经》时,严晓频和姜文成了朋友,后来的姜文在一部部电影中角逐影帝,而严晓频却突然消失在了演艺圈。

1989年,曾海考入美国纽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物理系,远赴美国留学。新婚燕尔,又要面临两地分居,对严晓频来说十分残忍。

当时影视界面临前所未有的低谷,严晓频想要找到出路,只能去演武侠片迎合观众。但严晓频向来有自己的坚持,她不想为市场妥协。面对远在他乡的丈夫,她索性退出演艺圈,前往美国陪伴曾海。

严晓频的销声匿迹,引来舆论纷纷。有人猜测她离婚了,也有人说她被封杀了。严晓频顾不得这些流言,只是在美国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

那个年代,出国淘金热,人人都向往国外光鲜亮丽的生活。背井离乡的真实生活,却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05

在美国,严晓频失去了演员光环,她埋藏在人海中,找了一份工作维持生计。因为有过影视剧的积累,她后来在一家华语卫星电台做播音主持。

曾海上学,严晓频上班,两个为梦想努力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闪闪发光。

1991年,严晓频生下第一个儿子。远在异国,父母搭不上手,从生产到坐月子,严晓频和曾海手忙脚乱。度过最艰难的半年后,严晓频将儿子送回国内给父母照顾,她和曾海继续留在美国奋斗。

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回国探亲,母子分离,让严晓频饱受煎熬。没有被母亲的琐碎牵绊住,才有了严晓频的翻红机遇。

1992年,“出国热”到了一个顶峰,国人带着华丽的梦想到纽约追梦,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带着单薄行囊的旅人孤独着迷茫着。

导演郑晓龙和冯小刚觉得这个题材符合社会主旋律,便改编成了剧本《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准备全程在美国拍摄。在这之前,中国电视剧还没有走出国门拍摄的先例,郑晓龙和冯小刚此举在国外华人群体中格外轰动。

这一年,郑晓龙和冯小刚率领着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组成的摄制组到达纽约。华语电视台给了严晓频一个采访姜文的任务。老友相见,自然少不了一翻长谈。

当严晓频准备拿着采访稿回去交差时,姜文却说:“你特别适合演郭燕。”郭燕是《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女一号,郑晓龙一直想找个有海外生活经历的女演员,奈何迟迟没有合适的人选。直到严晓频的出现,整个剧组都有了底。

对于郑晓龙和姜文的邀约,严晓频有些迟疑,毕竟她已经好几年没演戏了,而且也没有看过剧本,一切都充满着未知。

最后在姜文的鼓励下,严晓频定了妆,直接进了组。

06

《北京人在纽约》拍摄经费有限,整个剧组只能驻扎在中国五矿公司提供的一栋大房子里。严晓频和剧中另一女主王姬当了小半年的室友,而姜文和其他演员住在房子的另一头。

每次讨论剧本,不是去姜文房间,就是去严晓频房间。条件简陋,却抵挡不住演员们对剧本的热情。

为了节省成本,整部戏拍摄节奏非常快。严晓频是女一号,戏份多,任务重。到后面,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因为剧本会临时改动,有时候到了晚上才知道第二天要拍什么。严晓频觉得压力非常大,每天都把21集厚厚的剧本带在身边,抓住空隙拿出来查漏补缺。

严晓频的紧绷,姜文看在眼里,他总是安慰严晓频:“不用安心,你演得非常好。”

这部戏杀青后,姜文随着剧组回到了国内,严晓频依然留在美国过着平淡的日子,她对后来的爆红毫无察觉。

1994年1月1日,《北京人在纽约》正式上映,作为中国首部描写出国淘金群体事业和感情经历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引起轰动。

最终这部剧拿下“金鹰奖”“飞天奖”等多个奖项,成为荧幕上的经典之作。

严晓频和姜文、王姬火得一塌糊涂。这部电视剧过后,姜文转型成导演拍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捧红了陶虹和夏雨,王姬从龙套一跃成为女一号,而严晓频也借着这股风回到了国内发展。

07

还是1994年,严晓频接拍了著名导演黄蜀芹执导的知青题材电视剧《孽债》。

严晓频和黄蜀芹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988年。那年23岁的严晓频和黄蜀芹一同去欧洲参加中国影展,在西德,黄蜀芹带着严晓频去酒吧看看什么是朋克什么是个性。

思想前卫的黄蜀芹,给严晓频留在深刻的印象。

时隔6年,严晓频和黄蜀芹在《孽债》剧组集合,是一场冥冥之中注定的相遇。

刚演完“北京人”又要演“上海人”,还要用熟悉的上海话说台词,严晓频一度无法适应过来。拍了一段时间后,严晓频才适应角色的转变。

最后《孽债》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

这是严晓频又一部翻红之作。

后来严晓频又演了《一家两制》《罪恶》等影视剧,她朴实真诚的表演风格,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8年,事业稳定后,严晓频生下二胎。彼时曾海还在美国工作,为了照顾家庭,严晓频再次停下了演员步伐。

每年接一两部戏之外,其余时间她都留给了家庭。严晓频不注重名利,对家庭格外上心。

在她小时候,因为当演员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导致她和妹妹缺少父母陪伴,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有合适的戏拍一些,没有就陪伴父母孩子,这是严晓频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方法。

节奏慢下来后,严晓频没有放弃对表演的热爱和坚持,她不断充实自己。那几年,她爱上了朗诵,每一次朗诵,她都会做足功夫。比如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她就会把林徽因的生平经历都了解一遍。

2012年和2013年,严晓频还站上了CCTV 清明诗会的舞台,朗诵了《朦胧》《惠的风》和《写给母亲的诗》。

这两年,严晓频的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她接的戏也多了起来。

08

2021年,她演出且上映的电视剧就有四部,《锦心似玉》中的王夫人,《爱的理想生活》中的温母、《谎言侦探》中的顾晓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的焦母。

到了2022年,她又在《今生有你》和《相逢时节》中亮相。

57岁的严晓频演的更多是婆婆妈妈的角色,但她依然用高标准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尽量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这个快餐时代,八九十年代的创作氛围不再有,但好作品的标准一直都没变,正如严晓频说的:“演员对艺术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把心沉浸其中。”

出道三十几年,严晓频没有被资本和流量裹挟,她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诠释好每一个角色。

有人为严晓频感到可惜,她本有两次爆红的机会,一次是从北电毕业时,一次是拍完《北京人在纽约》时,可严晓频为了爱人为了家庭没能持续输出作品。

但是对严晓频来说,把生活的方方面面平衡好才是最精彩的人生。和初恋丈夫恩爱三十余年,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平淡且富足的人生足矣。

在生活中感受艺术,在艺术中绽放生命,艺术之路细水长流比一夜成名更珍贵。

严晓频老了,皱纹爬上了她的面容,她从不为容貌焦虑,她也不追求医美带来的青春永驻。她接受自然的老去,接受一切生命的馈赠。那份写在脸上平和和淡然,是时间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