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了一辈子的电影台词

文/李显福

这几十年,我看过的中外电影至少有一二百部,常常被里面的精彩台词打动,因为它们或语言精美,或含义深远,不但记住,而且还顺理成章地应用在与人交流和书写里。这之中,有一看似简单的大白话台词却一直折磨着我,总是理解不了它的意义。

记得自1966年起,不少曾经上映过的电影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雪藏,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根据有关部门的安排,长春电影译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从1969年重新开始故事片译制。不久,多部社会主义国家如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的故事片陆续进入了各地的电影院和企业的影剧院或俱乐部以及一些露天广场,如饥似渴的人们趋之若鹜。

当时,我已经结束了穷学生的生活,口袋里有了工资,工作之余,和不少青年人一样,不管远近,追着看了不少译制片。比如,朝鲜的《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金姬和银姬的故事》;越南的《铜墙铁壁的永宁》《琛姑娘的森林》《前方的召唤》;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等等。

这些电影让我这个井底之蛙看到了外面世界普通人的生活,知道了一些长期囿于一种教育形成的单一认知以外的东西。比如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类似改编自小说《红岩》的国产电影《烈火中永生》,但人物的言行似乎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少了标语口号,更加触动观众的心灵。

电影表现了1939年至1944年间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对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统治的斗争。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纪洛卡斯特城里,由于叛徒的出卖,地下工作者米拉和女游击队员阿费尔蒂达同时被捕,在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下,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看到就义这段时,我的眼泪不自觉地从眼眶里涌出。影片从人性的角度感染了我们,几个和我一样牛高马大的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用手背抹着眼睛。

看完电影,感动过了,我们就开始议论那句话——学校教室里,米拉和同学们在一起,一个男学生在黑板上三两下画了一幅生动的人物漫画: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叼着香烟,不可一世。然后,他跳上桌子,振臂高喊:“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有理,永远有理!”学生们一哄而起,把他抬了起来……

涉世不深,工作才几年,脑袋里都是玫瑰色理想的我们边走边讨论那句话:

“墨索里尼,总是有理……是啥子意思?”

“没有看到墨索里尼出场,没见他说强词夺理的话噻。”

“那学生说得没头没脑,显得前后不一。”

几个人说了一通,见我没开腔,其中一个说:“显福,你解释一下,从记者、作家的角度。”

尽管我没说话,但自从看电影时听到那句有些囫囵的口号后,思维就被抓住了。不是因为它形象生动,而是直白得不知其意。一直在反复咀嚼,但始终盘桓在那直白之中,嚼不出所以然。如今,他们仨把皮球踢给了我,得表态了。我想了想,说:“外国片嘛,要经过翻译一次,也许是翻译图简单、口语化。国情不同,文艺作品也有差别。这两年,人们看了一些外国片,不是都归纳成‘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吗?这句话就是‘没头没脑’。”

我使用了人们辩论时不讲逻辑,不断变换概念的老办法,用这段话偷换了刚才的议论核心,转移了话题,掩盖了我自己也不知道这句话意思的尴尬。话题虽然转换了,几个人不再议论“总是有理”而杂七杂八地说其他了,但我并没有把这句话忘记,它犹如一颗芒刺扎在心中。一有闲暇,或一个偶然,或一件事儿、或不经意的一句话(包括看电影、书报刊)都会引出那句话,然后又开始咀嚼,念兹在兹。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它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一不留神就跳出来折磨我。在这纠结中过了不知多少年,《宁死不屈》电影没有再从库存中重见天日,时间的流水也逐渐冲淡了那纠结,岁月的加深也包裹了心上的那颗芒刺,但有一天,一个偶然的对话又把它活生生地拔了出来。

那是在一辆公交车上,我靠窗坐着,侧脸打望车窗外移动的风景。前面坐着一对近乎老年的夫妇,他俩低声的议论吸引了我:“她呀,很难将就!一会儿说男人木得很,不浪漫,不像其他男人那样会说甜言蜜语的话;一会儿又说男人事业心不强,不如其他男人会找钱。”

“她呢?”

“唉,工作一般,能说会道,什么都有理。”

“一个墨索里尼!”男的剀切地说。

“什么墨索——里尼?”女的提高了声调。

“二战时,被游击队枪毙倒挂街头的独裁者,是希特勒一伙的法西斯头目之一。”男的解释道,“在位时,不管做什么、说什么,他总是有理、永远有理,谁也不敢说二话。你说她是不是这样吗?”

啊,犹如一道灵光一闪,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不时缠绕着我的这句话的含义。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料到在这里获得了启迪。后来的几天,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过去,我是错怪了《宁死不屈》翻译陆楼法、王人德。他俩可是绝顶聪明,把含义深刻的内容隐藏在简单直白的台词里。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没经历过人海波澜的译者,不可能想到这绝妙的台词。

电影属于大众文化,受众包括贩夫走卒在内的普通老百姓,除了生动形象地演绎一个个桥段的众多画面外,就是不可或缺的台词,否则就是默片。在观众眼中好看的电影,吸引眼球的人物形象、情节、生活化的耐人咀嚼的台词,三者缺一不可。有时即使前两者弱一点,后者如果精到,人们也能记住其中的几句。由此看来,通俗的语言,蕴含丰富的台词是凸显人物,深化电影主题的重要手段。《宁死不屈》的革命者米拉和阿费尔蒂达不就是因为反对“总是有理”的独裁者墨索里尼而牺牲的吗?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男学生在教室里振臂高呼的这句话,成了这部电影的“文眼”。当初,我们和众多的观众一样,只看到了两个革命者宁死不屈的牺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压根儿没有思考到是什么造成了他俩以及其他革命者的牺牲,原来是因为“总是有理”的墨索里尼的独裁!

由此可见,明白、简练、上口、内涵丰富的台词是凸显电影深度的灵魂。这是我从这句话中悟出的道理。但愿我们的电影创作者,特别是文学剧本、编剧、导演,能在自己的电影中创作出“墨索里尼总是有理……”这样的台词。

2022.8.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