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尽管做了两次档期调整,但《乒乓球之绝地反击》似乎败局已定。

上映5天,票房不到8000万。

按猫眼机构预测,最终票房超不过1.1亿元。这部总投资3亿的电影,按照票房分账比例结算,片方最终净票房收入不会超过4500万,血亏2亿不可避免。

这是邓超和俞白眉联合执导的第四部电影,他们也许没想到,继《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银河补习班》连续三部电影票房盈利之后,开年大戏就会遭遇滑铁卢。

但其实这部电影的命运,在上映之初就已经被注定。其中的三大因素,正是左右电影成败的胜负手,今天柴叔就来给大家深扒一下。

一、频繁参加综艺,演员邓超“破功了”。

作为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料影帝,邓超的问题不出在演技上。

当下国内取得双料影帝,且依然演戏的男演员,也不过张国立、葛优、张涵予、张译等六七位,在演员这个行业里,邓超早就站在了金字塔的塔尖。

如果他专心演戏,找他拍戏的人估计能从家里排到巴黎。但也许正因如此,邓超没有特别珍视自己的演戏机会。

他与最近才凭借《狂飙》大火的张颂文不同,后者曾经多年没有一部片约,所以每次得到一个角色,张颂文都会拼尽全力。

从广东导游到租房京漂,从龙套演员熬到主角,47岁的张颂文能走红实属不易。

而邓超不然,23岁中戏刚毕业,就拍了《少年天子》而一夜成名,之后事业一路攀升。但人生的事业若太过顺利,难免造成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错觉。

邓超显然没有那么爱惜自己的羽毛。频繁参加综艺,过度曝光自己,就是最好的例证。

姜文在《让子弹飞一会儿》里,要“站着把钱挣了”。

可邓超是“玩着就把钱挣了”。

2015年,邓超等人加盟《奔跑吧兄弟》,掀起了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大火的序幕。据后期爆料,邓超加盟此节目单季的酬劳高达3000万元。

到2021年退出,邓超一共录制了六季跑男,尽管后期国家出台了限薪令,可单凭这一节目,邓超就狂赚数亿元。

但演员参加综艺,是在耍双刃剑,挣钱的同时,也反噬了自己。

这不是危言耸听,那些在综艺节目上过度曝光的演员,表演质感都受到了损害。

孙红雷在《极限挑战》里的“傻子”表现,导致后来在《扫黑风暴》里饰演的角色被打了折扣。冯小刚当年批评他的话,一语成谶。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其他几位演员身上。黄磊参演《县委大院》,被观众吐槽,走不出综艺节目里中年油腻大叔的固有形象;

黄渤在最新上映的《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里的角色,让观众频频跳戏,直言看他的综艺太多了,代入不了角色。

李保田有句名言,“大众忘不掉生活中的你,就很难接受艺术中的你。”

黄安前几日也发过微博:“演员要懂得珍惜羽毛,别整天上综艺节目捞钱,上多了谁会花钱进影院看你演戏?”

说回邓超,他在跑男里综艺效果拉满,带火了节目,增加了人气,却过度消耗了自己。

观众看综艺里的邓超犹如开盲盒,没开之前各种期待,开完之后,邓超的另一面已再无期待可言。邓超,虽然演技还在,但综艺节目让他“破功了”。

有人说,邓超后来之所以退出跑男,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另一个事实是,限薪令之后,邓超在综艺节目里的收入被腰斩,这也会是他退出的原因之一。

这次他饰演乒乓少帅蔡振华,大背头,BP机,形象上十分接近原型。言行举止间,也颇有蔡振华当年的神韵。但总感觉还差了一口气,柴叔看了半个小时才入戏。

想必,还是跑男里邓超的“逗比”印象太深了,让观众代入角色,需要点时间。

角色必然依附于演员自身,但演员的过度曝光,也必然会给角色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演员不该靠热度说话,终究要靠作品存活。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邓超还有机会,也有能力来弥补这一切。

二、观众对邓超已足够宽容,但绝不会对其无限纵容。

如果说综艺节目稀释了邓超身上的明星光环,那后来邓超执导的二部电影,《分手大师》《恶棍天使》,则险些败光了自己的观众缘。

这里的观众缘,说的是邓超作为一名导演的观众缘。2014年,其和俞白眉首次执导的《分手大师》,让观众明白,好运动员未必是好教练,好演员也通常不是好导演。

影片质量招来了影迷的一致骂声。有网友评论,这电影超烂,超是“邓超的超”。也许是体谅这是邓超的导演处女作,观众还是给予了他足够的宽容。

但一年之后,邓超执导的第二部作品《恶棍天使》,却彻底拉低了烂片导演的下限。至今豆瓣4.4的评分,像一根耻辱柱绑在了邓超的身上,让观众面对手里的票根时,有了遭遇诈骗犯的感觉。

可这两部足够烂的电影,居然都赢得了6亿多的票房。

别忘了那年大鹏首次执导的《煎饼侠》,大卖11亿票房的同时伴随一片骂声,导致两年后明明质量更好的《缝纫机乐队》,票房直接腰斩,连5亿都没到。

显然,这是观众对大鹏失去信任的结果。

观众当然也没有义务对邓超一味纵容。幸好,他和俞白眉执导的第三部电影《银河补习班》为自己挽回了一些声誉。

如果那部电影再次扑街,恐怕就没有这部《乒乓球之绝地反击》了。

只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那些年邓超拍过的烂片,到底还是给影迷留下了一点心理阴影。

这次有些网友,直言还没看过《乒乓球之绝地反击》,但却给出了差评,原因很简单,他们已经不信超哥了。

而观众对于邓超和孙俪这对夫妻档,显然也有同样的担忧。

之前两人多次合作,虽有《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这样的经典,收获了大批粉丝。但一部《恶棍天使》就让观众恨不得棒打鸳鸯,有人直言,再也不想看这对“疯傻二人转”了。

在《乒乓球之绝地反击》里,邓超孙俪再次合作。孙俪饰演蔡振华的妻子,其实表演空间并不大,中规中矩,还算是一次合格的表演。

可惜《恶棍天使》留下的“后遗症”,注定将一部分观众挡在了电影院门外。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一旦有了裂缝,无论你如何修补,都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了。邓超,正在为自己曾经的烂片买单。

三、电影自身题材受限,难有惊艳表现。

体育题材的电影,拍出来容易,拍出精彩却很难。《乒乓球之绝地反击》想真正实现票房的绝地反击,同样很难,原因有3个。

1、受限于题材本身,与主创人员的关系不大。

“遭遇低谷,组建不被看好的队伍、努力训练,遭遇困难而失败,重整旗鼓,最后拿到冠军。”几乎所有的体育电影,都是这个叙事结构。说好听点,是照着这个模板讲故事,难听点,就是一个用到烂的套路。

《绝杀慕尼黑》《摔跤吧爸爸》《我心飞扬》《夺冠》,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上所有相同题材的电影,都是这个套路。

尤其是根据真事改编的电影,当事人都健在的情况下,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观众能提起多大的兴趣?

最大的掣肘是,你不能随意改动这些故事,否则很容易引起当事人不满。《夺冠》里对男排教练角色的塑造,就遭到了国排前教练陈忠和等人的强烈声讨,搞得电影差点无法上映。

2、乒乓球虽然是国球,但它的话题度,远不如篮球和足球。

种种原因导致了,乒乓球天生没有足球和篮球有流量。像CBA的裁判问题、足协的腐败问题,时不时会冲上热搜。

前段时间,国足前教练李铁拒绝交代违法事实的新闻热度还没减,国足主席陈茂源被调查的新闻就上了头条。

当然,不是盼着国乒队伍出事有热度,但关于中国乒乓球的新闻,确实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个,除了世界大赛期间,媒体都不愿意提起。没有话题度,相关电影必然冷门。

这电影的主题,本是致敬中国乒乓队的精神,球不落地,永不放弃!

但受影片时长所限,只展现了80年代末到1995年天津世乒赛的一段历程。捧起斯韦思林杯,与中国乒乓队后来真正的大满贯辉煌相比,实在没有那么地振奋人心。

尤其事件已过去近30年,无论在话题热度或情绪价值输出这盘棋上,这电影已先丢一子。

3、从专业角度而言,乒乓球的魅力没有充分展现。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与足球和篮球相比,乒乓球的细节,需要更多更专业地展现。乒乓球的技术运用,恐怕比任何一种球类运动都复杂得多。

首先器材就是一个问题。篮球或足球,对器材没有特殊要求。而乒乓球,从球拍的材质到胶水的粘度,从胶皮种类到与拍板的结合,处处都是学问。

什么样的握拍方法,什么样的技战术风格,与运动员的成绩紧密相关。很遗憾,电影忽略了这个问题。

这也大大削弱了电影的观赏性。胶水的问题被一笔带过,器材问题没有提及,乒乓球的战术变化上,邓超饰演的蔡振华也只说了一句:“以后是上旋球的时代。”

最可惜的,还是演员受限于自身能力,在影片展现的球技太过普通。典型特征就是球速太慢了,发球变化太少。

柴叔不知道这是否可以通过电脑特效来弥补,但实际情况就是,俱乐部的大爷球速都比这快,战术变化都比这多。

除此,细节还有让人诟病之处。比如每次运动员得分,都是互相拉个十几板,这与真实的乒乓球比赛,相去甚远。

可以理解,影片要考虑受众群体,毕竟没几个观众是乒乓球迷和影迷身份的双重加持,拍得太专业,恐怕有人吸收不了。

影片采取了中庸之道,照顾了大多数影迷的观感,不能说全错,但也着实牺牲了乒乓球的魅力。

这一点上,《摔跤吧爸爸》做得就很好,相比于乒乓球,印度摔跤是更冷门的运动,但导演巧妙地将摔跤技术穿插于剧情,讲好故事线的同时,丝毫没有牺牲摔跤运动的魅力。

以上种种,决定了《乒乓球之绝地反击》的票房注定惨败,这里有客观因素,也逃不开邓超以往的主观选择。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邓超痛定思痛之后,下一部作品,会大卖。

- end-

文|无双表叔

责编|向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