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于近日开幕。柏林市长弗朗齐丝卡·吉费表示,柏林电影节对柏林有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意义。今年柏林电影节全面回归,将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客人。

本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为美国女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评委会成员还包括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在开幕式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电影节举办目的不只是为了互相庆祝,而是为了减少偏见,并且去接受一些新东西。

主竞赛评委团

今年柏林电影节共有19部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有两部华语电影入围本单元,分别是张律执导的《塔之光》和刘健执导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此外在别的单元,还有多部中国电影亮相。本届电影节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电影人为数最多的一次“集体亮相”。

由邬浪执导,李梦、李康生、仁科主演的《雪云》入围旨在鼓励探索新艺术形式的奇遇单元,电影改编自他在2021年入围戛纳短片竞赛单元的同名短片;韩帅的《绿夜》入围全景单元,他曾在2021年凭借《汉南夏日》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田晓鹏导演的动画新作《深海》入围新生代单元;张大磊导演将有两部作品亮相柏林电影节,分别是入选剧集展映单元的《平原上的摩西》和入围短片竞赛单元的《我的朋友》。今年参与竞争的还包括青年导演程宇的作品《亲密》,赵浩导演的短片《一时一刻》入围新生代单元短片竞赛14plus组别,雷磊执导的《发光的河》入选先锋论坛单元,中国香港导演郑保瑞的新作《命案》入选特别展映单元。

今年柏林电影节除主竞赛、遇见、论坛、全景等单元及相关奖项外,新增了针对剧集作品的最佳剧集奖,这是为了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观看习惯,体现了柏林电影节对剧集类作品的重视。

有报道称,虽然今年将踏上红毯的明星——包括西恩·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安妮·海瑟薇——将吸引大量注意力,但使柏林电影节成为全球电影日历上固定节目的,却是在同类欧洲电影市场上对精选影片的争夺。

而且,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低谷之后,寻求发行商或融资的电影数量创下了纪录。据电影节方面称,有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827部电影正在竞逐1168个买家。

美国《好莱坞报道》驻欧洲负责人斯科特·罗克斯伯勒在电影节前夕说:“电影业已开始走出疫情,开始自我复苏。在柏林,我们将真正看到电影未来的萌芽。”

中国电影“福地”

柏林影展一直以来是中国电影的“福地”,从张艺谋到刁亦男,有不少中国导演拿过最高荣誉金熊奖。

入围本届主竞赛单元的影片《白塔之光》《艺术学院》分别来自中国导演张律和刘健,他们也是多次参加柏林的“老熟人”。

张律2007年就曾角逐金熊奖,刘健上一部作品《大世界》更是首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动画长片。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的张律,此次带来的新作《白塔之光》由辛柏青、黄尧和田壮壮等演技派担纲,讲述独自生活的中年人,在年轻摄影师的鼓励下,寻找失联多年的父亲,重拾缺失已久的父子之情。

《艺术学院》则延续刘健的“极简主义手绘风”,重现上世纪90年代南方一所艺术学院中发生的青春回忆。片中除了导演擅长的冷幽默,还有众多文艺界知名人士担当配音:导演郑大圣、演员黄璐、音乐人仁科、彭磊等,令许多影迷和动画迷颇为期待。

对部分观众而言,入选柏林影展的华语影片听起来有些“小众”或“陌生”,事实上,以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为代表的国际电影节,通常倾向于挑选各国最新出品的影片,这些影片大多是在正式上映前参与影展首映活动和评选。片方希望借助电影节的国际平台,提前打响口碑,用“载誉而归”的宣传方式推动影片定档和上映,进而获得观众认可和票房。这种突出艺术创新,又高度绑定市场的影展模式,与奥斯卡、欧洲电影奖和金鸡奖等评选已上映影片的“总结模式”并不相同。

除了主竞赛单元,今年柏林还有多个栏目出现年轻的中国面孔,在新设立的“剧集单元”中,由张大磊执导、董子健和海清等人出演的《平原上的摩西》入围。《平原上的摩西》上月在爱奇艺播出获得好评,剧中营造的慢节奏和怀旧氛围正适合柏林电影节的胃口。

剧集《平原上的摩西》

张大磊的另一部作品,由周迅、王一博主演的《我的朋友》入围“短片单元”。在褒奖和鼓励新锐电影人的“奇遇单元”中有中国“90后”导演邬浪的《雪云》;“新生代单元”中还有《另一面镜子里的梦中之梦》《小晖和他的牛》《一时一刻》《火箭发射时》《明天比昨天长久》,以及春节档热映的动画片《深海》等多部中国电影亮相。

华语电影人曾多次在柏林电影节“摘金夺银”,总体“战绩”好于戛纳和威尼斯:从1988年张艺谋《红高粱》为中国电影叩开世界影坛大门,到李安《喜宴》、谢飞《香魂女》双双获奖,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娄烨《推拿》、王全安《图雅的婚事》、刁亦男《白日焰火》等片屡获大奖,张曼玉、萧芳芳、咏梅、廖凡和王景春等优秀演员先后摘得“影帝”“影后”桂冠。

综合自新华网;光明网;参考消息;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