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LA聊剧

前言

LILA看原著的时候就意识到,《显微镜下的大明》中讲述的历史故事虽然很有趣,但要把它改编成影视十分有难度。

为什么?

首先,原著虽为小说,也有故事性,但内容记述了非常多的历史资料。这些专业知识如何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能消化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其次,原著中主角只是一个“引子”,挑起来“人丁丝绢”案之后,故事的走向就完全不受主角控制了。换句话,原著主角在故事中是很“边缘化”的,是各方利益集团的一个工具而已。

若影视照此编排,一方面观众很难从主角身上获取“爽点”,另一方面势必会导致故事失去“故事性”。

再次,原著的切入点虽然很小,但马伯庸却放了一条很大的线,扯出来的是那个朝代的风貌。国内讲述一个朝代的好剧并非没有,《大明王朝1566》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集故事性与深刻性于一体。

要知道,《大明王朝》整部剧对百姓的刻画十分少,但却无处不让观众体会到百姓的艰难,为百姓感到心酸。

《显微镜下的大明》立足点就在百姓身上,看到百姓的生活,百姓的心声。

目前《显微镜下的大明》已经播出5集,开播当天热度破7000,评价却是大片的“不好看”。今天,咱们就聊一聊这部剧到底怎么样呢?

一、朝代刻画——“苛政猛如虎”

原著中丝绢案最终能演化成一场小规模的“动乱”,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帅家默指出了这一税收疏漏,而是“人丁丝绢”税背后苛刻的税收制度。

万历年间,百姓每年要交两次正税,即夏税和秋税,具体包括丝、棉、丝织品、大小麦、稻、粟、豆、草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均徭与杂泛。总之,只要你有田地,种了东西,那你就要缴税。

换句话说,百姓辛辛苦苦劳作得到的东西,最后要被上头收走大半,有时一年所得甚至不足以确保一家人的温饱。

百姓之苦,苦于苛政,苦于税收。

所以原著中帅家默那个县的百姓们听说“人丁丝绢”税乃多缴的税后,才会激动万分,才会对官府穷追不舍、据理力争。

但是在电视剧中,导演是如何刻画百姓形象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田间地头上,几个农民齐刷刷地站在田埂上,等着帅家默丈量田亩的结果。

帅家默测量出来那块地只有三亩六分,但那块地的主人表示地契上是四亩,也就是说地契与田亩是对不上号的。

帅家默是他们那里远近闻名的算呆子,对算学十分精通。他再三强调没有算错田亩数,但百姓并没有为平白少了的田亩担心,而是怀疑大哥使诈,几人不由分说就干了一架。

要知道,税收乃是按亩而收,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田对于民而言是天,是命。不由分说就干架是否将百姓太过“愚”化?

显然,导演在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想要对原著中提到的“富人可以田连阡陌,贫者却无立锥之地”进行说明。然而这句话本质上是在突出官吏狡猾苛刻,底层百姓艰难无奈。

百姓未必“愚”,他们只是无力“抗”罢了。经过电视这样一演绎,反而倒显得百姓苦是百姓“愚蠢”导致的了。

私以为,导演这里的刻画十分有利于剧情的推动,也算得上巧妙。但对于那个时代的刻画,不够“厚重”。

二、人物刻画——论动机合理性

1.帅家默(张若昀饰)

在马伯庸的原著小说中,帅家默是精通算学的学霸。他酷爱算术,想要当一名账房先生。

为了丰富算学经验,他这才去了架阁库内找各种资料“做题”(划掉)“算账”。这才无意中发现了“人丁丝绢”税的疏漏。

在电视剧中,帅家默一开始发现的是田契与田亩的问题,去架阁库自然是寻找二者对不上的原因。从鹿飞龙与范渊的谈话我们可以猜到,田契与田亩藏着猫腻,帅家默若是看了鱼鳞图册定然能找出端倪。

可编剧却没有让他查鱼鳞图册,而是让他莫名其妙地找到了“记税”的账目,并发现税有疏漏。

田亩与税收有关系吗?当然有!但若是让一个调查田亩的人去发现税收疏漏合理吗?私以为有些牵强,尤其是在帅家默的人设是一个“呆子”的情况下,就更显得牵强。

再说捅破“人丁丝绢”税有疏漏的动机。

原著中,帅家默虽然对官场的那一套完全不懂,但他心眼很多。比如在发现他们县每年平白多缴一笔“人丁丝绢”税之后,他没有立刻上报官府,而是特意打听是否之前也有人发现过。

得知曾有两名前辈在发现“人丁丝绢”税的疏漏后皆意外身亡后,帅家默还是选择了写“提告”。他的动机何在马伯庸并没有说,或许是为名或许是为利,或许就是为了公道正义。这一点由读者自己判断,悬念拉满。

单就从帅家默后来在“提告”上动的不少小心思来看,可以说对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挺知晓的。

但电视剧中,由于人物设定的缘故,帅家默的动机就只剩下“改正错误”这一个理由了。显然,导演也觉得单纯以这个理由推动剧情不合理,于是一次次给帅家默刻画出“神话”色彩,让帅家默这个人物不至于太NPC。

就拿帅家默逢赌必赢这个点来说,“赌神”观众也见得多了(影视剧中),“赌”那可是一项经过严苛训练才能练就的技能啊!就算帅家默是一个数学天才,在看不到牌的情况下他是怎么“算”呢?

剧版让帅家默身上充满“神话”色彩,好的地方是故事能说得通了,坏的地方是历史的严肃性被削弱了。

客观来说,给帅家默一个“呆子”的人设并非绝对不可以,毕竟编剧贴心安排了丰碧玉和丰宝玉姐弟处处维护他。可问题是,“呆”是否等于“傻”?张若昀演得是否得当?

当然,从播出的剧集来看,帅家默的“呆”很可能是装的。他在“提告”成功的时候,那一抹得逞的“笑”给足了观众悬念。

但如此一来,帅家默“提告”的动机似乎就又变得不再纯粹了,联系到反复出现的父母“自杀”场景,帅家默很可能在“为父翻案”,群架变单挑,格局是否有些小?

与原著相比,在讨论“社会话题”的层面自然也就浅了许多。

2.黄凝道(高亚麟饰)

正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有动机的(——阿特金森)。

比如帅家默坚持要提告,我们可以说他是要还父亲一个公道,可以说他在追求纯粹的“数”(也是他的道);比如丰宝玉陪着帅家默是为了兄弟情,是为了名。

但是金安府知府黄凝道的行为动机让人很难共情——既不像公事也不像私仇。

黄凝道上任当天,除了附郭县知县方懋珍前来迎接他之外,其他七个县的知县都只是送了拜帖了事。按照黄凝道的解释,七个下属是在合伙给他下马威。

因此,知府与几个知县的梁子就算结下了。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黄凝道需要做些事情立威。

此时仁华县内因为“人丁丝绢”税的疏漏问题正闹得沸沸扬扬。黄凝道听闻“提告”者主张这笔税应有八个县分摊之后,便决定彻查人丁丝绢案,以打破八个县团结一致的局面。

单就情感上来说,这段剧情也算合理,但若是考虑到现实情况那可完全就是无稽之谈了。

首先,知府算得上是知县的顶头上司,官场上素来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在等级森严的明朝,知县是否敢联手搞上级存疑;

其次,宋通判告诫黄凝道税收问题牵连甚广,不是凭借道理就能解决的。但黄凝道却坚持认为只要把道理说通就一定能行。

要知道,在明代,县级政府已经是最小的官方机构了,知县想要管好百姓通常要借助当地乡绅的声望才行。

因此,黄凝道口中的道理是要讲给知县?还是乡绅?还是其他七个县百姓?

再次,帅家默从牢中被放出来后,黄凝道主动归还了帅家默的提告,他不仅为帅家默的提告润了色,帮忙修改了不甚恰当的部分,还撺掇帅家默拿着提告去省城越级告状。

事情闹大了对黄凝道有什么好处?为了名吗?

假如黄凝道以一己之力成功让其他七个县与仁华县共同承担了那笔“人丁丝绢”税,那么其他七个县的百姓就要平白多出一项税收,他们会感念黄凝道正直无私?

其他七个县不骂他就是好的了!也就是说,即便促成了这件事,黄凝道也得不到名。

那他是为了利吗?

当然也不是,因为这笔税收不管是在仁华一个县头上,还是金安七个县身上,这笔钱就那么多,他又能贪多少呢?可见黄凝道也不是为了利。

私以为,这部剧对人物的刻画,完全是在为故事的完整性而服务,反而有些脱离朝代的实际情况。

三、LILA结语

坦白说,《显微镜下的大明》从故事性来说确实是好看的,从服化道角度看也是精致的,从画面质感上来说甚至是高级的,那为什么原著粉不愿买账?

首先,原著小说强调的是“历史真实性”,影视化之后完全失去了这一卖点,难免会让喜欢历史正剧的朋友失望。

其次,原著小说各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虽然并没有放在明面上,但“厮杀”是十分激烈的,影视化之后从主角到知府都相对较直,失去了“权谋”的感觉。

从影视改编的程度上来说,电视剧中出现了不少全新的人物角色和设定,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因此,放下对原著的期待来看这部剧的话,私以为,它还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