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电影本年度的头炮作品《风再起时》将映。

而情势并不乐观。

当前的电影讯息,影评专场、首映礼兼点映之后正式上映,此外发布了一版加长预告,也有一些幕后花絮、海报放出。

但定档、提档并开启预售以来,点映、首日场次和预售增速都并不理想。

故而是次闯入余波仍烈的春节档,似乎更像一场豪赌。

且有捉襟见肘之嫌。

当下的关注点,主要在预售、场次和宣发上。

而愈是接近首映日,关于预售和场次的压力就会愈大。

主因仍然来自春节档的头部电影双雄,如此前所言,《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余威仍炽,其次或是因为提档之后空间太窄,明显可见电影宣发的仓促和疲软。

鉴于这两大因素,没有流量演员且观众不明“样貌”的《风再起时》,用什么吸引观众入场?

看看另外几部春节档电影,路演、花絮等各种信息仍然密集不停。

对比可谓鲜明,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是否可以合理猜测,片方或许将希望寄托在了点映口碑上,寄望于口碑的扩散?

但无论是预售票房及增量,以及排片场次还有宣发态势,统统都处于劣势。

虽然香港电影一向预售疲软,但《风再起时》这种表现,仍然是出乎了绝大多数人意料之外。

回头来讲,这部电影的品质确实无须怀疑。

从翁子光的编剧、导演能力,到演员阵容的强大、表演的深度和水准,皆可谓香港影坛的顶级标准,更何况电影直指香港近代历史,兼容了商业和文艺,与传统浮躁的港式商业片做了决然切割。

这当然是一种冒险。

然而从加长版预告片来看,电影确实是史诗般的传奇。

骤然提前档期的动作。

令《风再起时》宣发的空间被大幅压缩,而片方似乎根本没做好相关预案。

而假设提档当日电影就开始小规模点映,以及安排主创路演及见面会,应该会更有助于口碑的扩散和吸引更多观众入场。

但这当然是一种“事后诸葛亮”。

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预售增幅缓慢、排片场次普通。

那么如前述,片方或是将希望寄托在了点映口碑上,而以口碑逆袭的例子,前几年有一部香港电影《无双》,很巧合,那部电影也是郭富城主演的。

此前谈过,有人不忿于《流浪地球2》的票房低于《满江红》,写下了一篇题为「如果“小破球”输了,就是中国电影输了,活该大众再看30年烂片」的文字。

观点很过激,但这个概念其实用到《风再起时》身上,也非常合适。

香港电影的当下,资源的捉襟见肘、演员的青黄不接其实都不是不可解的困局,而是一再以“烂片”消费港片情怀。

电影永远是讲品质的。

一部品质精良的电影,要胜过数十部浅浮的港式商业片。

这或许就是《风再起时》们的意义。

不过仍有积极一面。

内地电影市场,经过了多年的的沉浮和淬炼,观众变得越来越理性,也更喜欢优质作品,体现为对剧本的挑剔、对观影愉悦性的要求,以及对表演层次的追逐。

那些品质极低或者严重缺乏观影愉悦的电影,会很快被观众和市场抛弃。

所以若《风再起时》片方试图以“口碑”进行一场豪赌,也未必一定是必输之局,那些各方预测和趋势观测,说到底也仍然要以电影的最终口碑表现为依托。

回到现实来讲。

首映礼及导演见面会即将到来,同期的是不限场次的点映日。

是一锤定音还是回天乏力。

届时即知。

香港顶级制作。

等待五年,方一睹真容。

也是香港电影的年度“头炮”。

唯携口碑而战。

静候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