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照例有一张图总结)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分析师

A股复盘爱好者柏辰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 

流浪地球2

盘一下它能给片方贡献多少收入

又能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哪些变化

背后有没有啥潜在的投资机会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Part 1

进击的小破球2

到昨天(1月31日)为止,2023年开年才不过一个月,国内票房(含预售)就冲上了百亿大关,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突破100亿的最快纪录。

虽说这占了春节偏早的便宜,但今年春节档的表现,拉出来看的确不错——

从总票房来看,67.58亿元的体量相比疫情前的19年春节档增长了约14.5%,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春节档;从观影人次来看,也已经恢复到了19年的水平。

大家愿意去电影院,除了疫情达峰和管控放宽的天时,也是因为这届春节档电影自身确实能打。

流浪地球2》就是扛把子之一,在《流浪地球1》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直接把中国科幻电影大门连门带墙都给轰开了。

来源/ 《罗小黑战记》作者微博

《流浪地球2》的影响力早已冲出了中文语境,纽约时报也专门发了影评。

说来也好笑,影评作者Brandon Yu给出了所有影评人中的最低分30分,以一己之力成功拉低了媒体评分平均线。这给分甚至还不如他自己觉得「效果一般」、豆瓣评分也只有区区6.2分的《风平浪静》(《流浪地球2》目前豆瓣评分8.2分)。

再加上他抨击影片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信息」,合着只许美国人拯救世界,不许中国人为球担当呗,总觉得这位亚裔老哥高低是有点个人情绪在的,怕不是被整破防了……

这么说他急了也不是坏事,也算是变相的肯定吧……

截图/ Metacritic

就连一向是「残羹冷炙」的电影周边,如今都抢破了头。

《流浪地球2》官方授权模型周边,在阿里旗下平台「造点新货」上线8天,众筹金额就过亿了,打破了中国文娱类众筹纪录。

据说因为金额过于巨大和反常,项目还遭到了反洗钱审查。

毕竟平台上近9成的国产IP周边只能筹到百万级别,连小破球的尾灯都看不到。

由于金额远超预期,众筹方赛凡先是呼吁大家「理性消费」,被网友「回怼」「我花钱,你少管」;后面又发公告说,卖完今年生产的量之后就下架,是的现在已经提前下架了……

依靠一二线城市25岁以上男性的核心受众,《流浪地球2》在节后返工后可能会继续高歌猛进,猫眼专业版预计总票房会超过38亿元。

单论国内总票房,两部《流浪地球》(预计85亿元左右)就有希望赶上四部《复仇者联盟》系列(86.6亿元)。

既然票房这么高,那片方岂不是能赚个盆满钵满?

也不一定,这还得从国内电影行业的经营模式开始说起。

Part 2

小破球能挣多少钱

在中国,一部电影从拍摄到上映,主要涉及制片、发行、院线&影院这三大环节,分别对应影片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可以说这小破球从题材、经验和模式三个方面,探索出了华语电影新的可能。

以《流浪地球2》为例,从拍片到上映,统共有三步——

1. 生产:制片

估计是第一部的大卖给了市场足够的信心,《流浪地球2》的出品方(金主爸爸)多达39家。

除了主要出品方中影、导演郭帆和主演吴京的公司,35家联合出品方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排得上号的电影公司。

联合出品方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万达,当年正是万达在拍《流浪地球1》的时候中途跳车,才有了吴京被导演忽悠瘸了拍戏不拿钱还倒贴,最后靠6,000万的投资含泪赚回2个小目标。

这回拍《流浪地球2》,依旧是郭帆团队挑大梁。

按说这么多金主爸爸,应该不缺钱了,结果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为了回应观众提出的「更真实」的需求,光特效镜头就是上一部的3倍,在量大管饱同时还精益求精,而代价就是「得加钱」。

这搞得郭帆团队小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只好继续发扬拍第一部时的优良传统,到处去「化缘」。

当然有了第一部的成功,大家也愿意给面子。

比如徐工集团就先后投入42款61台大型设备、400多套零部件和车间道具以及319名工作人员,按剧组要求进行各种改装,统统用爱发电分文不取。

这些可不是什么廉价的电影道具,《流浪地球2》里有一幕戏要用车窗玻璃破碎来凸显灾难感,结果车上的防弹玻璃怎么都砸不碎,最后还是拿叉车撞了半天才总算给干裂了。

2. 流通:发行

酒香也怕巷子深,电影拍出来了得跑「销售」渠道,得上媒体宣传自己,发行就是干这个活的。

除了跟院线沟通,确保影片的排片场次之外;发行环节也要整合宣传资源,组织见面会等活动。

不过或许是因为内容和叙事上的挑战,即使有一众大V自来水,《流浪地球2》依旧没能像前一部一样破圈,在女性观众当中并没有那么吃香。

3. 销售:院线&影院

按说发行方把拷贝卖给各家影院,影院负责放映就齐活了。

然而在国内市场,影院必须加入院线才能获得影片播放权,所以影院之上还有院线这一层。

院线有自营为主的,比如万达院线,统一品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排片;也有加盟为主的,比如大地院线,控制力相对就比较弱。

到这里,国产电影的产业链就梳理完了。

除了上交给国家的部分(国家电影专项资金+营业税等),票房里可分账的部分,就是制片方、发行方以及院线和影院来分蛋糕。

考虑到《流浪地球》系列IP的强势,制片方在分账上应该会占据优势,片方可能会分得14亿元左右。

当年《流浪地球1》46.86亿元的票房,片方就拿到了17亿元。

至于《流浪地球2》的成本,网络上流传着两个版本,有说是6亿的,也有说是11亿的。

要是6亿那还好说,要真是11亿的成本,按照现有的分账体系,那片方恐怕也赚不了太多。

Part 3

️走向成熟的中国电影️

或许《流浪地球2》对于资方来说,只是年度KPI喜加一;但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却是走向成熟的一个缩影。

1. 题材

万紫千红才是春,只有足够丰富的电影类型,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从而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空间,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过去在春节档里,我们基本上只能看到披着各种皮的合家欢喜剧。

事实上春节档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冯小刚用一系列喜剧开辟出来的。

而现如今,我们已经不止有喜剧,大家也不再满足于全家欢图一乐了。

2. 经验

提到科幻电影,大家都会想到特效。特效确实是《流浪地球2》的重头戏,不过道具方面或许更值得一提。

别看电影拍不到道具的内部,但是要想做到有质感,还是真的当成一个产品去研发制作。《流浪地球2》在拍摄的时候大量应用3D打印和数字车床,直接在现场搞了个车间,道具都是一个一个零件组装起来的,做到扳机真的能扣动,电池也是能拆下来的。

除了设备和技术之外,流程和标准这些同样是工业化的重头戏。

拍《流浪地球2》的时候,因为规模大、人员多、场景杂,管理难度直线上升,以往的工业流程已经无法适应。

单单吃饭都是个大挑战,剧组人数飙升到两千多人之后,从中午发餐到下午开机的时候,还有一堆人在排队没有吃上饭。

又比如世界观的搭建,郭帆团队为了「真实感」请来了不少中科院的科学家来做科学顾问,这也是科学顾问团继《独行月球》和剧版《三体》之后,在中国影史的第三次登场。

早在《流浪地球1》上映后,剧组就请了电影学院20多名学生,专门记录各种错误,最后整理出来的材料差不多有十本书厚。

等《流浪地球》系列的经验教训总结得差不多了,后人再摸着前人过河就容易多了,制作水平和生产效率会更有保障。

而且可不光是科幻作品能用到呦,但凡是大场面的历史题材、军旅题材和奇幻题材等等,特效和调度的要求恐怕都不低。

3. 模式

《流浪地球2》的大制作,是让钱流向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而不是个别流量明星。

其实《流浪地球1》更有意思,片酬最高的应该是达叔(吴孟达),据说只有20万。

虽然可能会挨骂,但我还是想说,这不比《上海堡垒》找当红小生拍史诗级烂片强吗?

好了,末了咱们还是回归投资的主题,再聊小破球该找发行方要广告费了。

虽然现在A股影视股博弈情绪浓厚,买预期卖现实,股价经常在票房大卖的时候表演花式跳水;但是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电影工业走向成熟,在优质供给的推动下,未来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可能会迈过千亿大关,相比现在那是直接翻倍(券商普遍预计今年票房规模500亿左右)。

电影行业大概率是能跑出几个「爆款专业户」的,到那时一些优质影视股业绩的稳定性或许会有明显改观,投资价值也会水涨船高。

最后,照例总结一下——

照例一张图总结一下——

「Greed is good.」

「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

⚠️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反复;居民消费意愿超预期下滑;监管超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