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王濛自荐出演流浪地球3#的话题猛冲到微博热搜第一,“濛主”和网友们对小破球的爱真真是满到溢出来了。

与此同时,#流浪地球2票房破20亿#的话题也人气爆棚,引来观众一片叫好。

但一片叫好声中,不少“委屈”的声音也让人很难受:

“恭喜,但是离谱的是排片越来越少,甚至没IMAX场。”

“这种大场面居然没有IMAX场次...大早上七点多,大冬天谁早起去看...”

这求排片的场面用“一片哀嚎”来形容也不为过。

有的影迷为了“给信仰充值”,只能苦哈哈地在午饭时间去看《流浪地球2》。为了这仅有一场的排片,午餐只能草草吃一口,这大过年的,着实心酸。

对于这种“不给特效大片排IMAX”的行为,有网友形象地比喻为“好比疫情时期不给一线医护人员穿防护服”,咱就是说,这个怼得相当到位!

明明是一部人人点赞、口碑爆棚的中国科幻里程碑巨制,为什么《流浪地球2》却会遭到这样刻意的排挤呢?

我想,或许最大的问题正是在于,它证明了中国电影人能够驾驭成熟的工业化电影流程,能够制作出饱含中国价值观的巨作,是一部“十年后大家一定还会记得”的作品。

这是很要命的一点。

电影这个文化产品,除了承担娱乐功能以外,价值输出,尤其是面向全球的价值输出是很重要的一个职能。

美国的商业片中间都很喜欢加一段主角的激情演说,配上BGM搞的观众热血沸腾,这就是他们电影中的价值输出。

这方面能力以前的中国电影是很弱的,也是刻意在规避的。

因为西方电影市场不欢迎反向输出价值观的作品,他们喜欢反应中国苦难、中国落后、中国愚昧的内容,并美其名曰“真实”“人性”。

这和之前美术界面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VS真实的中国人形象”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西方划给你表演的舞台就这么大,你必须在指定方向指定题材内跳舞,才能引来喝彩。行业内外概莫如是。

更别提那些仰赖进口外国影片赚取利润的资方。

相比国产片不够稳定的投资回报,欧美进口大片才是真正的摇钱树。而这颗摇钱树能够稳定生钱的土壤,则是中国商业电影和国际一流影片间的绝对差距。只要国产商业片水平始终赶不上,始终剧情离谱特效拉胯粗制滥造闪瞎观众眼睛,他们就能永远轻松赚钱。

但《流浪地球2》给这套体系一记重重的耳光。

但《流浪地球2》给这套体系一记重重的耳光。

但《流浪地球2》给这套体系一记重重的耳光。

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短短4年时间,郭帆导演叙事能力的进步,剧组团队在细节把控能力的进步,道具特效精益求精的进步,都是令人惊叹的。

尤其是影片中巧妙增加了很多只有中国人能理解,会做出的选择,展现了中国特有的价值观,更是令人大为惊叹。

疫情之后,浑浑噩噩了3年的电影行业突然发现:中国电影人居然已经可以拍出一流的,饱含中国浪漫和中国价值的商业作品,这件事本身就足够令居心叵测的人恐惧。

所以你会看到吃了安眠药去影院呼呼大睡还能写出影评的“爱好者”;3小时上18趟厕所膀胱失能还坚持看完的“尿尿侠”在网上声嘶力竭;

以及下面这种搜到任何带“流浪”字眼的内容都要差评一句“不好看,电影院里睡了3个小时”的黑水军,他们连“流浪狗”都不放过,真是好笑又可怜。

这些人千方百计阻止或减少《流浪地球2》排片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想要去阻止一个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他们害怕中国电影体系的崛起。

2020年,疫情突发,为了保障影院复工复产,保障中国电影业的正常运转,《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复映。

郭导把复映所有的票房收入都捐助给了影院,为院线的复工复产贡献力量。这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人不仅有实力,更讲道义,此番《流浪地球2》被“别有用心的人”围剿,我们或许也可以做些事,自己去选择以后要看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只有《流浪地球2》活下来,才能拍第二部、第三部。只要它能活下来,就会有更多的投资人有信心继续投中国的科幻电影。”

其实说到底,谁是今年春节档票房第一其实不重要,哪个明星创造了记录也无所谓,只要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取得成功,对所有观众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好事。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惜以下三滥的手段抹黑打压造谣的“人”,大家应该清楚他们的成分和目的了。

毕竟,电影之争,从来不只关乎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