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到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历经四十载,把年夜饭后的时间段预留出来看春晚,早已成为全国人民心照不宣的默契。即便已经来到媒介多元化、大众文化消费圈层化的时代,春晚依然是全民参与热情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年度性文化事件,春晚也始终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探索。《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文化底蕴、艺术形态、技术手段的运用上都有创新之处,新老面孔交替传承、传统与现代激情碰撞、艺术与技术巧妙融合,为春晚四十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老交替传承

牵手更多元的艺术形态

纵观今年的春晚阵容,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也有令人惊喜的新人,呈现出新老交替的面貌。春晚主持阵容甫一官宣,就引发观众热议。任鲁豫、撒贝宁、尼格买提、龙洋、马凡舒、王嘉宁,首次两位90后登台,顺应近年来央视主播阵容新老交替的趋势。晚会上三位男主持稳扎稳打,新人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网友认可。

在表演嘉宾方面,同样呈现出“以老带新”的趋势。在1991年春晚上凭借一首《再回首》让全国人民熟知的姜育恒,今年再上春晚之际,与苏有朋、王铮亮、汪苏泷共同唱响经典《跟往事干了好几杯》。去年以“社交天花板”出圈的邓超此次与青年歌唱家王二妮合作带来《好运全都来》,用其动若脱兔的表演再次贡献了晚会名场面。

本届春晚新面孔的比例也有所提升,多位歌手、演员首登春晚。这其中既有李光复、孙桂田等艺术家,凭借一开口就是岁月的嗓音、严谨的台风和精湛的表演赢得满堂彩;备受Z世代喜爱的年轻歌手许嵩、汪苏泷、魏晨、欧豪、毛不易、单依纯等也首次登上春晚,他们或被称为彩铃时代的音乐“巨头”,或来自从电视到互联网平台的音乐选拔类节目,承载着大众共同的青春回忆。魏晨、欧豪与吴磊、白宇联袂演绎的《未来我来》,用歌声传递蓬勃的青年力,唱响美好新时代。

在备受关注的语言类节目部分,相声、小品的“扛把子”演员岳云鹏、孙越、沈腾、马丽继续为全国观众送上欢乐。前者的作品《我的变、变、变》融入了魔术表演,后者的小品《坑》用有意思又有深度的方式讽刺了不作为的“躺平”干部,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在《脱口秀大会》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两档喜剧节目有过出色表现的演员们也首次登台。圆桌脱口秀《给我一分钟》以演员们的个人视角表达了在工作、家庭等方面遇到的烦恼。

可以看到在表现形式上,今年的春晚牵手了更多的艺术形态,电影艺术也以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的别样形式登上电视荧屏。该片取材于春晚剧组多年来收到的无数观众来信,由黄渤、吴京、马思纯、范伟等演员出演,讲述了一名普通观众张大爷连续四十年给春晚写信、最终圆梦春晚的故事,承载着春晚陪伴广大观众一起过年的记忆。

整台晚会,新老面孔交替、多元艺术形态融合,通过这些表演嘉宾也带领观众回顾了这一年来综艺、剧集、电影等文艺作品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年终总结。兔年春晚以多元化的嘉宾阵容和艺术形态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审美喜好,在巩固原有受众面的同时,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认可。

传统与现代融合

承载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3年春晚总导演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制片人于蕾担任,她曾担任热门文化综艺《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也担任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文学总撰稿。于蕾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坚守,也体现在此次春晚的创作上。春晚在吉祥物、舞美设计、节目编排等多个方面,都更加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本届春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是春晚历史上首个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完成初始形象原创的总台春晚吉祥物IP。其四颗门齿取材于距今6200万年前“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包藏着传统文化中生肖兔的意蕴和美感。在春晚上,“兔圆圆”以虚拟形象及人偶的方式与大家见面,在多个节目中都与嘉宾、观众进行互动。

舞美设计“满庭芳”则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创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一舞美主题符号贯穿整台晚会,寓意着中国年里的欣欣向荣、吉祥喜庆。

在节目编排上,与舞美相呼应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找中国色彩;在戏曲节目《华彩梨园》中,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地方戏曲剧种莆仙戏首次登场,《踏伞行》选段凭借古朴隽永的表演和风味独特的唱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歌曲《百鸟归巢》以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世界级非遗南音为底色,运用流行音乐的编排方式使其焕发出新的魅力。

此外,舞蹈《锦绣》来自于荣获文华大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国之重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中汲取灵感,依托千年织锦的瑰丽,舞出中华文明的风采。以《抱朴子》《史记》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宫等古代建筑元素遗存为原型的上古神兽形象在晚会上亮相,也迸发出传统与时代融合的蓬勃活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今年的春晚通过现代的方式传承经典,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具象、可知可感,满足新时代审美品味的同时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

艺术与技术融合

带来超越以往的视听体验

总台春晚每年不曾缺席的变化,是对新技术的运用,持续推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2023年春晚再次展现了总台在技术领域的进步与引领,是“5G+4K/8K+AI”战略格局的硕果展现。首先,春晚在制播技术上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实现“8K超高清+三维菁彩声”春晚直播,首次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8K超高清摄像机参与春晚摄制,首次使用总台首创的智能伴随技术实现高清/4K/8K版春晚同步制作等,给观众带去了超越以往的高品质视听体验。

其次,在融媒体传播上,总台采用“百城千屏+云听”双平台同步直播春晚,观众可在全国约500个城市的文化广场“百城千屏”8K超高清公共大屏上。为满足移动端的竖屏观看需求,演播大厅设置了9个“竖屏”机位,配合总台自主研发的多视窗、多视角、多形态的竖屏制作系统进行直播。观众通过“央视频”客户端收看到了“竖屏+三维菁彩声”版本的春晚,不仅看到了春晚的台前幕后,也获得了更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再者,春晚上的不少节目大量运用4K/8K、AI、XR等新技术,大大提升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百鸟归巢》演绎时,画面两侧出现古代屋檐,鸟儿们环绕演播厅盘旋飞翔,勾勒出百鸟翱翔的图景。《满庭芳·国色》中,色彩如同瀑布一般泼洒在舞台中间的镜面上,交织出山与水。

总台牵头研发的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也首次亮相。在少儿创意秀《当“神兽”遇见神兽》中,VR画师绘制的三维影像通过渲染合成服务器处理后,实时叠加到电视大屏呈现。上古神兽白泽、麒麟、貔貅、鲲等“走出”文献古籍,与同样活泼灵动的孩子们共同唱响无穷的想象力。

依托于总台CMG媒体云和5G网络的全面部署,此前在春晚上出现过的“云演出”也进行了升级。比如2023年春晚定制歌曲《你好陌生人》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云合唱”完成。历时数月,那些感动了数亿网友的普通人在茫茫人海中被一一找到,观众演唱的场景被传输到春晚演播大厅,唱响同一首歌,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去了充满沉浸感的视听感受。以科技赋能艺术创作、以创意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总台春晚为电视机和手机前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突破常规的视听盛宴。

春晚四十年

创新求变 内核不变

在四十年创新求变的过程中,总台春晚的内核始终不变,那便是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表达。春晚是一场承载阖家团圆的华人大联欢,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巨变的窗口。今年的春晚以“欢乐吉祥、喜气洋洋”为主基调,突出“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的主题。整台晚会将百年新征程、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主线用丰富多样的作品形态进行了生动的艺术呈现。例如歌曲《我的家乡》《家园》吟唱祖国大好河山与民族团结,《远征》传递出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迈向百年新征程、创造新的辉煌的决心与力量;《一带繁花一路歌》展现出文明交流互鉴带给各国人民的喜悦与欢欣。

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国家和民族主流价值,不断运用新的艺术形态、技术手段和融媒体传播形式创新表达,便是春晚四十年来长盛不衰的关键。不论是从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的视角来看,春晚对于国人的特殊意义都无可替代。

— THE END —

作者 | 刘翠翠

主编 | 彭侃

排版 | 石琼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