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满江红》,再次领略了号称张艺谋的“国师”功力:

说故事——入口一个小格局悬疑故事(一个小兵外甥和一个亲兵营统领三舅的相府密谋),步步生莲引出大格局主题(秦桧隐瞒岳飞遗言的历史)。结局又紧扣“大人物的小算盘”,“大”与“小”的转换,堪称绝妙。

说选角——“国师”的选角能力超凡,不仅用“准”了沈腾(饰小兵张大)、易烊千玺(饰亲兵营统领孙均)、张译(饰相府亲随何立)、雷佳音(饰秦桧)、岳云鹏(皇帝暗探武义淳)几位有特色的演员,还把他们的“类型风格”来了个反转:

张译不再一身正气,而是心机和奸诈;

雷佳音褪去以往的老实,身着黑披风、眼神阴郁,演活了千古奸臣秦桧;

易烊千玺“冷血暴躁、杀人如麻的少年将军”人设,稳若泰山;

新谋女郎王佳怡(六个群像主演里唯一的女性)时而风情、时而深情、时而刚烈,令人啧啧称奇。

说技巧——一部悬疑、谍战电影,采用了观察、审问、辩论、自辩、复盘的“剧本杀”流程、悲喜剧结合的手法,把之前《悬崖之下》《一秒钟》《狙击手》不成熟之处回锅再炖,完全融合后,来了个“集大成”……所以,《满江红》的叙事比上面3部电影都行云流水。

说了这么多都是铺垫,还是要细说一下最打动我的部分:满江红三个出其不意的电影美学。

道具美学:重现宋“刀八色”和宋朝军队习俗

电影开局不到一刻钟,孙均就手刃了4个人(两个无名小兵、两个“有身份”的大人物)。手起刀落,斩钉截铁,真个切人如切瓜!

接着,张译演的“相府总管”何立,用短兵器“鬼刃”杀了一个艺伎;小兵张大(沈腾饰)也用长刀斩了一个“假金人”;后来,就连岳云鹏饰演武义淳的刀,也被多次抽出刀鞘……

可以说,《满江红》的开头的精彩,靠刀光血影和“宋刀”!

不查不知道,“宋刀”的造刀工艺几乎到达冷兵器巅峰,刀和名将一样声名昭著。

依照《武经》记载,宋朝的有八式名刀,号称“刀八色”。

第八把韩世忠用,叫笔刀;第七把曹彬用,叫凤嘴刀;第四把叫偃月刀,岳飞用过,第三把叫屈刀,狄青用,第一则宋朝全军使用,叫手刀。

孙均用的刀,就是手刀。

宋代手刀的特征(根据1974年江苏高资镇出土铁刀数据):长83.3cm,刀身平直,刀身宽4~4.6cm,刀尖上斜、装心形镡,柄首呈环形,而且一般夹钢。

“刀八色”都属于长柄刀,南宋的士兵训练,要使用长柄刀“引斗五十二次,不令刀头至地”才算合格(这里的引斗是指格斗)。

既然是日常训练,那不难理解为啥孙均为啥用刀那么快了,熟能生巧。

而且这种手刀还是“抗战大刀”的鼻祖,宋代“军国重器”除了刀还有别的,但偏偏选择手刀……张艺谋这是“情怀暗藏”。

孙均、何立、武义淳人手一把的匕首也是有出处的。

宋代以后,匕首的武技得到进化,动作有击、刺、挑、剪、带多种,军队对练时,则出现了“匕首进枪”“夺匕首”“双匕首进枪”以及三人“双匕首质牌单刀枪”等招式。匕首也是动乱年代下,人们必学的防身剑术之一,所以瑶琴的匕首用得熟练。

剧中的历史背景是岳飞死后4年,据野史载,那时高宗已经开始怀疑秦桧,以至于上朝时都要配一短匕首,防身之用。

“国师”对于道具的研究和应用,可谓细心到“令人发指”了。

《满江红》的声音美学:摇滚豫剧、京剧打板、击缶倒计时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看电影时,被突然出现的戏曲震惊了。在一个悬疑、谍战电影里突然听到带着摇滚味的豫剧,我承认:我有点丰蚌住了……

然而,越听越有意思,激昂奔放的戏腔,配上深邃富丽、雕刻技巧鬼斧神工的山西大院的俯视、巷视视角,那种奇诡的气氛就来了。

这豫剧和摇滚的结合的串场音乐,是由洛阳豫剧院首席板胡琴师和洛阳斑马乐队联袂创作。

张艺谋的要求是,以《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包公探阴山》等经典豫剧为基,摇滚与其“混搭”,节奏在激烈,声音要高亢。

用豫剧代替普通串场背景音乐的说法颇多:

1、阳刚气重,而且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比较适合“岳飞死后4年,其部下想杀秦桧报仇”这样的故事。

2、2个小时39分钟的剧情,腾挪闪转都在这一个大院中,所以恐怕张艺谋考虑到了如何让观众集中精力:梆子一打,睡意全无,哈哈。

其实很少人意识得到,张艺谋除了是色彩运用大师,本身也是“声音设计大师”。

除了用音乐叙事,张艺谋的电影还擅用通过模拟声音与画面配合。

1、在《满江红》开头,孙均带领亲兵冲进金人室内,用的是节奏紧张的击缶声,越来越紧张的敲击声,让人感觉到此案的时间限制,且暗流涌动。

2、案情进行中,比如张大要进入后院上锁小屋劝瑶琴时;或最后一个转折“第二个秦桧”露面时),都有京剧打板声出现,让人感觉到情节或许有转折。

所谓电影声音是由语言、音响、音乐三项构成,这种通过模拟声音与画面配合起到叙事作用的“笔法”,张艺谋不是第一次用(“国师”的电影里,很少用西方炫酷音乐,这样更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味。)

《大红灯笼高高挂》,四姨太捶脚的声音填满空落落的院子,让人感到窒息。

《英雄》里残剑和无名打斗的场面,用水滴落地声,表示生死在攸忽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熟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东方哲学里的水滴意象,才能运用它去丰富电影和画面气氛。

比如,2008年奥运开幕式,也是用击缶声,来带观众进入大气磅礴的气氛的。当时,2008个演员把缶当作钟表来用,“缶声”就是倒计时。

《满江红》中也一样,一有时间有限的镜头,就会出现“击缶倒计时”。

诗词美学,张艺谋:文字就能让人到达高潮

这个年代,谁能让观众在电影院为一篇诗词感动?怕也只有张艺谋了。

众多刺杀秦桧的义士,最后要的不是秦桧的脑袋,却是他口中岳飞的遗言诗!电影中没有岳飞的半个身影,没有一帧他驰骋战场、收复山河的场景,却能让人在抽丝剥茧的情节中怀念英雄,并和那数千军士一起,在心中大声念诵一遍《满江红》。

这一点,就是张艺谋《满江红》最“绕梁三日”之处。

看电影的时候反复在想,为何岳飞临死前,不愿意揭露奸人或被害线索?而要吟诵这首诗。诗的内容给出了答案。

怒发冲冠,是说他气得头发竖起,连帽子都顶起了。让他这么愤怒的是什么呢?

是“靖康耻,犹未雪”,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被掳,此恨何时能解?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哪怕这些都不能抵。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只有踏破胡虏,啖其肉、喝其血,才能解我胸中之愤……英雄气概,凛若神明!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当万千军士共同喊这一句,我想张艺谋要做的达到了。

令人神狂、叫人起舞,张艺谋还是用这种春秋笔法,实现了他“爱国”之极致浪漫。

用诗词本身在电影中打动人心,是张艺谋首次应用,但也是神来一笔。他自豪地说:

“最后一段是文字的表演,它里面的内涵是家国情怀,而文字就可以产生高潮。”

有网友说“满江红比春晚还好看”,这是因为张艺谋在输出价值、讲好故事时,又兼顾到了情怀、文化和美学。

这种行云流水的应用、炉火纯青的融合,是“国师”一生之功。

这些年,不知道多少导演削尖脑袋去追随好莱坞大片风尚,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语言,多多“媚外”去迎合国际评委的眼光。

还好,有人在电影里抹掉文化,有人用文化铭记历史。

张艺谋证明了,国人有精神图腾活在心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历史的信念结合在一起,它的力量可以降龙伏虎。

值得欣慰的是,张艺谋也并没有“捡了西瓜丢芝麻”,他没忘记观众感受——

说到拍《满江红》的挑战,他竟然说是“2个小时让观众大笑30次”。

“我想让大家嘴角咧起来,我第一次坐在观众当中,听观众笑声的时候,我就和(学生)交作业一样……我得到了先生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