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由超级科幻IP《三体》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1月15日在腾讯视频首播。《三体》自2016年首次公布影视化后便备受关注,立项、确定主创、开拍、演员公布等每个节点都能登上热搜,开播前,腾讯视频《三体》预约人数超过300万,豆瓣想看人数接近10万。

翘首以盼7年,《三体》真人版剧集终于与观众见面。中国剧集市场科幻题材一直较为稀缺,加上其是第73届雨果奖获奖作品的改编作,《三体》必然承载着更多期许。对于原著党来说,会从故事情节、表演、特效、氛围等各方面严格比对原著,对于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他们非常期待看到中国科幻剧的进步,加上科幻题材本身的拍摄难度,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期许,主创团队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播出前曾在官方微博表示,“时间跨度之大,专业场景之困难,都不是无法还原的理由。”

七年磨一剑  初露锋芒

近几年国产科幻作品陆续上映,令观众看见了中国科幻影视崛起的曙光,但是多数表现还是不孚众望。此番剧版《三体》开播前,很多原著党表示“不会抱太大期望”,担心该剧重蹈覆辙、铩羽而归。

剧版《三体》让观众失望了吗?从目前播出情况看,该剧口碑持续发酵,众多观众给出好评。1月19日第七集更新后豆瓣开分8.0,目前已有超过12万人打分,近一半打分者给出了5星好评。许多网友评论,“这就是我想要看到的三体”。

自2016年《三体》首次在腾讯视频影视年度发布亮相,到剧集上线与观众见面,历时7年之久。从2016年起,剧本前期筹备及创作历经4年,直至2020年7月开机,当年12月底杀青,之后开始漫长而艰巨的后期工作。

尊重原著是剧版《三体》的创作基调。在开拍前,项目组做了大量论证,仅剧本方案就做了20多版,最后多方协商决定紧紧贴合原著故事线。主创团队表示,原著的高热度、高口碑已经说明故事本身受到的认可度极高,无须做太大改动,影视改编的难点在于如何用视听去支撑文字的表达。

忠于原著,但并非“书粉特供”。即使观众没有看过《三体》原著,也并不影响理解剧版《三体》。该剧在改编中用影视化语言做了一些微调,增加人物细节,让讲述更有利于影像的表达。

为此,主创团队找了很多方法拉近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把深奥的科幻概念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转述。比如,汪淼去参加科学边界的聚会,剧集用一段诙谐的动画帮助观众理解“射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宇宙闪烁”是原著中一个著名概念,剧中就用一个灯泡和一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来解释。

在剧中,汪淼经历了险些被“农场主”击倒但又在与史强的互动中重新站起来去勇敢战斗的心路历程,汪淼这个角色改编后更加丰满立体;史强普通人视角的设定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他既代替观众发问,又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理解,润物无声中完成对科幻故事的解构。

这些细致的改编也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和认可。有观众分析,汪淼的女儿对他说,“爸爸,你眼镜花了”,其实是隐喻汪淼正在面对的恐吓也只不过是让“眼镜花了”而已。而对史强找人做了一个倒计时器放在自己的胸口这一改编,有弹幕评论,这让汪淼觉得史强是真的在用心解决问题,为俩人之后齐心协力面对困难做了很好的铺垫。

用科研精神拍科幻故事

在主创团队看来,剧版《三体》的核心风格及基调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谓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刘慈欣提供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然后主创团队用真实的细节去展现它,让所有内容尽可能真实、接近真正的科学,如此才能更令人信服。“在结构上可以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但落在细节时,一定要非常真实,这就是这部剧的气质。”

为了确保真实准确地表达《三体》这一科幻巨作,片方专门请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相关专业的科学家,讨论这些内容拍成什么样子才是对的。从前期创作开始主创团队就进行大量的验证与调研工作,用了将近三个月时间跟科学家学习讨论,并邀请相关科学顾问参与创作。

“用钻研科学的精神把控细节。”《三体》剧组希望以尊重科学的态度还原原著,打造可靠而真实的科幻剧集。从最基本的化学方程式,到现场的机械设备是否准确、是否符合现实及是否经得起被考证和验证,都需要做大量前期功课。特别是量子纠缠、粒子对撞等前沿科技理论的阐释,都需要大量调研。

在取景拍摄方面,该剧尽可能选择真实场景,甚至通过“死磕”成功进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拍摄。据悉,剧版《三体》在宁波开机,之后辗转舟山、横店、北京、黑河、天津、河北、杭州等多地拍摄,大大小小总共涉及约200个场景。

主创团队表示,“我们也能用特效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不真实,拍出来自己都不相信,所以力求所有场景都用真的。真实的场景能让演员和制作者有一种沉浸感,可信度也会加强。”

有位自称科学家同行的观众表示非常过瘾:“电视剧的粒子物理实验毫无槽点,细节拉满,看得出确实是经过认真打磨的。剧中的科学家和科学实验也有真实感,诚意十足。”

在科幻、悬疑的外壳之下,《三体》的精神内核仍是非常“中国”的。剧中,面对人类的危机,中国联合各个国家发起了对科学家的保护及对科学边界异动的监测,这种联合性是中国人集体主义思维的一种体现;汪淼、史强、丁仪等人在此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则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心怀天下”底色的体现;面对实力难测、频繁展现“神迹”的未知力量,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迎难而上,表现出中国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三体》就是一部中国人视角下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科幻IP“落地”之难

在各类文学IP当中,科幻文学IP的影视化尤为困难。《三体》拥有宏大的世界观、高深的科学背景及跨度极大的时代区间,想要具象化,难度更甚。

“古筝行动”、《三体》游戏,以及最后回归现实的围剿ETO等等,是《三体》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名场景,其拍摄之难更是具有代表性。“古筝行动”切船场景没有任何一部影片或者已有资料可作参考,“船体被切割后的每一个变形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片都要单独设计,没有办法用传统电影美术的方式来完成。因为它不是纯粹的刚体,会扭曲变形,这在特效行业里叫‘刚体的动力学模型’”。于是,主创团队只能将真的钢压成片、窝成船型,然后用挤压机一片片地挤,挤完之后,再焊接成一条船。

而另一个名场景《三体》游戏本就属于虚拟场景,其难点则是需要更多想象力。据介绍,在充分评估了技术细节、时间成本和成品效果后,摄制团队一致决定用CG(Computer Graphics)方式来制作。而这对演员来说,也是一次新鲜的体验和挑战,非常考验演员的想象力和信念感。

另一大难题是台词问题,大段来自原著的物理学和科学设想相关台词。如果演员对这些台词理解不足,很容易演得生涩、说得勉强,让人无法相信其科学家的身份。饰演常伟思的林永健表示,这是他从艺多年来遇到的台词最有挑战性的一部剧,“这里面有很多逻辑性的东西,因为他们都是物理学家,讲话都很缜密。”饰演老年叶文洁的陈瑾也感叹:“台词很多,也很难背,尽管我已经理解了它的意思,但如果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说,还是会不太对。”

目前口碑来看,《三体》剧版似乎达到了大部分观众的预期,无论是《三体》的首播成绩数据表现,还是关于改编对普通观众是否友好的争论,都说明《三体》已经让科幻这个小众垂类“走到”大众面前接受审视。打破壁垒必然要面对压力,这些讨论正是让科幻作品走向大众的第一步。

有业内专家表示,希望大众对中国科幻片持客观态度,优异的作品加以赞美,失败的作品给予鼓励——别忘了它还只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唯其如此,中国科幻片方能跨越激流险滩,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