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介入超级英雄

万象寰宇之中,人类的演变历史可追溯至数百万年以前,即便论及现代人类,至少也有数万年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男性由于其生理优势以及资源争夺的力量需要,在社交生活方面长期占据了较大份额的社会话语权,而女性的社会话语权则是被边缘化或者搁置的,女性群体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随着文艺复兴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以及人类社会的逐步完善与运作结构的优化,个体的价值得到了多样化的开发,女性社会话语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被提上台面,从20世纪初便开启了数次女性平权运动。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接踵而至的战争使得男性人口急剧减少,大量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承担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责任带动了女性主义意识的彻底觉醒,加之战后日益僵化的国际政治局势,此时女性平权运动同黑人民权运动与各种现代主义文化运动一道,逐步向主流文化发起冲击,这一趋势同样渗透到了影视产业之中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通常来说,影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是由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呈现出来的,而主要人物通常代表的是某一特指群体或社会力量,在女性主义的创作方面,大致有三种创作方向:其一是关于女性个人奋斗的正统电影,意识形态一般向主流文化靠近,个人最终会融入社群;其二是先锋派的女性主义实验影片,以探索其他创作路径为主,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三是以女性视角,解构现存的文化语境,摧毁旧观点与旧律法的反主流电影,个体最终仍是远离社群。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出现了许多有关女性主义的影视作品,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女性复仇故事来剥削观众欲望的商业电影,仅仅将部分男性气质生硬地套用在女性角色上,没有探寻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特质,实质是以暴力与软色情画面来博取观众眼球的“流水线式”文化消费商品,如《巴克镇》、《科菲》、《可可女士》以及《弹簧刀姐妹》等等。直到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角色才变得不那么愤世嫉俗,电影也慢慢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聚焦于女性的事业以及生活问题,大体上可以称这一类影片为“女人电影”,但其中也衍生了诸多分支,有以女性视角展开的动作片、情景剧、也有称为女性轻喜剧或“小妞电影”的影视作品,例如《律政俏佳人》,其他现代娱乐方面也有诸如《古墓丽影》系列,以女性为主角且至今仍有续作的冒险类游戏。但至此,女性主义电影仍然是非主流文化的产物,在主流社会话语下,仅仅是商业娱乐之用,却迟迟无法进入大众文化的视线之中,也无法在大银幕上一显身手,以女性为主角的励志类影片更是少之又少,仅有创作思路,但缺少了合适的题材载体,是阻碍女性主义迈向更大平台的问题之一。

1978年,早先收购了DC漫画的华纳电影公司推出了首部超级英雄题材电影《超人》,以神话叙事塑造英雄的手法无疑是更为理想主义的人物建构方式,其中的意识形态也愈加容易令人接受。而同为老牌超级英雄漫画出品方的漫威更是悉数出售自家超级英雄的版权,并接受迪士尼公司的收购,于2008年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钢铁侠》与《无敌浩克》,之后更是逐步缔造了漫威电影宇宙,斩获不菲的票房。也存在着诸如《全民超人汉考克》这一类超级英雄电影,放弃传统的神话塑造,以社会问题为母题展开英雄的故事,为超级英雄题材的现实主义化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华纳与DC在完成了《超人:钢铁之躯》以及《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后则是把目光投向了女性超级英雄的独立电影制作上。

女性主义意识形态与超级英雄题材的结合无疑是促进了当代女性电影创作模式的完善化:一方面,超级英雄类影片是通过“造神”的方式建立理想英雄,其中毋须尖锐的抨击与辛辣的讽刺,也可褪去愤世嫉俗之意味,无论性别,正义英雄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超级英雄题材必定会存在大量的商业化元素,诸如激烈的动视与特效等等,这些元素会很大程度上吸引主流观众,顺水推舟式地将女性主义大众化。在商业元素的推动与女性主义自我良性调适之下,《神奇女侠》应运而生,电影以天堂岛——伦敦——前线小镇——德军总部——停机坪展开了五幕古典线性叙事并开创了女性超级英雄独有的创作路径。

话语权起源的平等性与无性别化

前文中提及,女性主义思潮的根本起源就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之下,男性与女性社会话语权仍然无法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位置,男性在近现代社会依然主导着较大比重的社会趋势,例如新闻、政治甚至文艺行业,这一问题也是女性主义者长期以来的核心诉求:两性应该获得相同的社会话语权。《神奇女侠》的处理虽不可断言完美,但无疑是精妙的,沿袭于漫画,以结合了男女两性优势的亚马逊人为话语权的起源,其中人物既有女性的温和又有男性的果敢,美德成为了人物的主要符号,而性别意识逐渐被淡化,相比于立刻解决矛盾,导演派蒂·杰金斯则是先规避了这一尖锐问题,用一种无性别的方式引入主角,话语权并不是简单地由男女两方机械分配,而是拥有人性美德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后文将从电影中的话语起源与人类历史中的话语更替两方面分析导演是如何淡化这一冲突,需要注意的是,以下论述均立足于电影本体,对于漫画中的内容不多加引入,同时为评述更利于理解,都以“她”或“她们”等女性代词代指亚马逊人。

在电影中,戴安娜·普林斯成长于天堂岛,其地正是亚马逊人的聚居之处,亚马逊人则是结合了男女两性优势的理想人格形象,淡化了性别,规避了常见的两性话语冲突,以更为平和的方式引出了后续的叙事。亚马逊人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神王宙斯创造了亚马逊人,意图通过爱与美德感化人类以避免人间的战乱,因此亚马逊人几乎具有人类现存的一切优势:身形矫健、热衷和平,公平正义、聪慧而又坚强,她们善于战斗但也讨厌战斗(亦有说法指出亚马逊人其实是战神阿瑞斯的后代),从生理因素来说,她们既具有男性般健壮的身躯,同时也具有女性的生育能力,从心理因素来说,她们粗中有细且刚柔并济。

在第一幕与第二幕的间隔中,戴安娜与史蒂夫·特雷弗乘船前往战场,此段对白就充分显示了亚马逊人的原初属性,戴安娜熟稔一切知识但对于世俗社会中的性别区分持怀疑态度,正对应了其无性别的初始属性,美德是唯一的人物特性。导演将其话语起源故事置于片头的意义就在于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淡化性别区分意识,并强调话语的掌控应该以美德为核心而不是两性差异,观者更倾向于注重影片本体的视听体验,而非批评其中意识形态,过程也是自然化且无形的,女性主义的诉求始终是均衡平等而非异己,这一点与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不无相似之处。

而人类社会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最后导致了男性话语的绝对权威,亚马逊人的特质则是人类演变过程的具象化,她们同时具有繁衍能力与强大的战斗能力。母系氏族繁盛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由于外婚相比内婚能够带来更为健康的后代,氏族通婚成为主流,而后代通常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加之女性肩负氏族繁衍大任并且善于采摘资源,这一时代社会话语权掌握在女性手中,类似于昆虫世界中蜂类与蚁类的聚居方式。来到新石器时代,由于资源被不断地收集,聚居地内的有限物资必将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需求,在耕种技术尚未发轫的时代下,通过战斗争夺资源或者进入野外区域捕猎就成为了必经之路,男性相对于女性拥有更为优秀的战斗能力与身体机能,随着石质武器的进步,资源争夺的战斗势必更加激烈,父系由于其生理优势也逐渐取代母系主导了社会话语。

除去意识层面的偏见,当代男女话语权的不对等一定程度上也来源自生理差异,高强度的基础建设工程男性更能胜任,多方面的不合理也需要更多结构上的优化,因与电影无关在此便不多作赘述,只需了解到,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艺术角度,亚马逊人都是兼具男女特质且不易产生争议的良好话语起源和美德载体。

综上所述,作为观者,既可以将亚马逊人视为同时掌控了两性的话语权,即繁衍话语和竞争话语,也可以将其视为两种话语的结合体,即美德话语。无论从哪一方面理解,也无论受众是男性或是女性,都不会有被冒犯之感,但电影中的女性平权气息也未受到影响,导演对于话语权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如果影视艺术的制作方希望受众接受某一意识形态,那么其意识必然要能引发所有受众的共鸣而不是在小范围社群中发散,从东方文化的角度解读也会发现相似的倾向:佛教中观音的解读是男身女相,性别是流变且未知的,既有男性的刚毅也有女性的柔美,作为神圣精神般的存在,自然是需要具有所有人类共同的美德,才能为人们所信服,特别是在开化程度较低的古代,理想人格总是受到推崇,因此也存在佛陀有诸多法相之说,以观音为例就存在诸如送子观音与提篮观音等不同法相。

从酷儿(Queer)理论的角度解读也有相似之处,其理论认为所有性别不过是人类意识上的自我认定,是可变的而非客观既定,生理上为男性的群体可以赋予自己女性身份,同样生理上为女性的群体也可以赋予自己男性身份,之所以大众会产生所谓“恐同”心理,本质上则是拒绝对于同时接受两性特征而造成的混乱感,人的个体性在抵抗多元话语的介入,但由于其理论过于偏激,极少出现在主流电影之中,特别是带有女性特质的男性角色可能会引来观众的不满,戴安娜·普林斯或者说神奇女侠这一角色则是完美地融合了两性特质,即便在亚马逊人之间也是独一无二的。

女性主义创作展望

现代化的影视产业下,多类型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但在多重类型之中,也必然有其标志类型,以本片为例,观众视角的标签自然以超级英雄类型为先,往下覆盖之中可以发现其女性主义的意识,严格意义上并非传统的女性主义电影,但影片却解决了以往女性主义者在影视领域面临的问题:影片指出了不良的男性话语视角与受害的女性话语视角,诸如阿瑞斯与鲁登道夫将军之于伊莎贝尔,同时也提供了正常话语之间的相互凝视,如史蒂夫小队代表的男性视角,最后以戴安娜为导演的化形阐述个人女性观点,从提出问题到剖析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井井有条,也为女性主义电影创作提供启发——在观众的角度上,女性意识与多种类型结合胜过单纯的“大道理”女性电影,商业元素与神话叙事的加入并不影响核心意识形态的表达。

近年来以女性为主角或者导演是女性的电影层出不穷,但其中成功之作基本都遵循了以上的规律。如女性导演朱利亚·迪库诺,她善于从酷儿的角度阐释当代社会中被异化的少数群体,相比于女性主义怪异的画面显然更能为观众所铭记,例如在《生吃》中酷爱啃食生肉的少女以及《钛》中对于金属钢铁痴迷的女性。在以上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介入是悄无声息的,观众甚至不会觉得自己在观看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因为无论男女,只要拥有和片中相似的癖好在现实中就会被观看和凝视,在这两部影片中,女性主义意识与反歧视和保护少数群体的呼吁是一致化的,观者没有被规训与说教的感觉,因此无论男女观众都不会对电影表达的内核产生反感,因为其本来就理所当然,没有人会认为少数群体生来就应该被歧视,但次文本则是女性也不应该被歧视,区别在于前者是显性灌输,后者是隐性表达。

又例如《你好,李焕英》,相比于女性主义的标签,观众更会认为其是一部喜剧片或者家庭励志电影,因为其女性主义特质同样是隐性的。介于早期母系氏族的存在,家庭关系类电影中,女性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其中主角,相比于强行将女性追捧至高位,赋予母亲的身份无疑让观众更能接受,同样,无论男女观众,可能会有人反对偏激的女性主义,但极少有人会吝啬对于母爱的赞美之辞。加之影片中除主要人物外,女性角色颇多,相互的凝视也大多是同性之间不存在歧视的交流,在小品般的幽默环境下,电影的创作下限无形之中就提升了。在以上两个例子下,以《神奇女侠》为例就可衍生出一些女性主义影片创作之启发。

首先是女性特质之发掘: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及,女性特质在影视艺术中其实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掘,一个优秀的女性形象并不是秉着拿来主义将男性特质移花接木般地强加在女性角色身上,当然也不是两者身份的直接融合,《神奇女侠》采用了后者的处理方式,在两种特质结合之余也有创新之处,既有女性之美也有男性之刚,是较合理的处理方式,但其中仍有探索空间。

其次是对于男性凝视的态度:上世纪众多女性主义理论家从来不介意女性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展现气质之美也无可厚非,在当代电影中,拒绝凝视等于放弃了一些商业元素,于观众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不满。以本片中的戴安娜为例,神奇女侠这一角色之所以能受到观众所喜爱,主要原因在于其抗争精神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以及超强的能力,同时美丽的外在也是人物形象丰满化的加分项,这两者本身就是互相促进的,没有人规定成功的女性就不能有美丽的外表,反之也不能认为外表美丽的女性必然是内核空洞的“花瓶”,避免符号化与刻板印象才是正道。

最后是平等话语的诉求:虽说商业电影的本质就是强烈的戏剧矛盾,但在女性主义的创作中显然是不可取的,两性的矛盾会直接导致观众群体的两极分化。男性观众与女性观众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样就本片而言,史蒂夫与戴安娜都是成功的角色塑造,他们能够摒弃话语偏见并将其完善到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这同时也涉及到电影的母题,可参考大卫·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巧合之处在于该片恰好上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中核心精神与本片相类似,即人类应该放下彼此的猜忌与憎恶,也不该把排除异己作为自己的目标,如同女性主义电影的创作一般,目的是求同存异而非趋异避同。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价值必定会得到多元化的开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女性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则会向着更为平等的方向发展。反映在影视产业方面,则是女性观众越来越多,而关于女性的电影也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第一部分引言中的介绍,《神奇女侠》其实介于两种创作路径之间,其中既包含了女性的抗争与奋斗,也包含了对腐朽社会结构和性别话语的攻击,遵循着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最终戴安娜藏于人群之中,如有必要便再度出手。而往后女性主义电影的表现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将女性意识形态价值电影神话塑造也是可行的方案之一,和而不同才是最佳方向。

参考文献:

【1】 咔哇嘣尕. 从女性主义到《神奇女侠》:意识形态与电影神话塑造的结合 [EB/OL]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682642?from=search&spm_id_from=333.337.0.0 2022.

整理人/排版:尹昭

责编:魏雅杰

主编:孙薇

指导教师:陈志超 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