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影院吵翻天。

观众倒不是就王俊凯的演技各执其词,争执不下的原因,主要是这部褒贬不一的电影——

《断•桥》。

片名加点,十有九烂。

首映礼当天,第一场放映刚结束,话题 #断桥 剧情降智# 便冲上热搜。

言论说什么的都有,看起来《断•桥》开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体面。

倘若就这些言论断定《断•桥》是一部烂片,显然不够公正。

扒姐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一个字总结本片,那就是“狠”。

狠得让人反复琢磨。

【1】

影片开场,一组街边监控镜头,记录下黄雀市寻常百姓家的生活。

老人下棋,鸟儿和鸣,细雨淅沥沥地下着,打湿停在路边的自行车。

只听轰的一声,黄雀市大桥突然垮塌。

比起豆腐渣工程更骇人听闻的是,一废墟桥墩中,一具尸骨赫然惊现。

不同于以往手持记录式的摄影风格,此次李玉借助监控媒介,传达出影像的纪实性。

机械监控代表纪实范畴,而因断桥再现的旧案,则属于犯罪悬疑题材中的戏剧冲突。

于是,《断·桥》的故事便在这真实与虚幻相交织的西南大地上,拉开序幕。

死者女儿闻晓雨(马思纯 饰)一直与养父朱方正(范伟 饰)生活在一起。得知父亲的遭遇,她决定追查父亲的死因。

在神秘男子孟超(王俊凯 饰)的协助下,她发现杀害亲生父亲的嫌犯,竟是自己的养父。

作为一部悬疑犯罪片,《断·桥》重在氛围营造以及人物关系的建构,而非层层反转下的烧脑刺激。

片中,闻晓雨是一名建筑系的学生,老师上课提及建筑、雕塑、坟墓之间的关系,恰恰暗指黄雀大桥。

大桥沟通两岸,是公共交通建筑;

同时作为黄雀市地标,它又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即大桥也是雕塑;

另外,桥墩里的尸体,也让断桥成了晓雨父亲的坟墓。

当大桥垮塌,父亲往日的尸骸(幽魂)重见天日,唤起女儿复仇的欲望以及探究真相的决心——

公主复仇记,就此上演。

不少观众表示,既然有了证据,甚至还亲眼目睹了朱方正的杀人计划,晓雨为何不报警,反而决定手刃仇敌?

这里就涉及李玉的现实指涉。

李玉电影的都市特征,其社会保护机制不是真空的就是滞后的。底层民众吃了亏,只能通过个体努力加以解决。

朱方正灭口晓雨父亲,该案件背后还涉及高官老唐(方励 饰)。

也就是说,即使把证明朱方正有罪的U盘给了警察,也可能被压下去。这一点,体现在一些次要角色身上。

宋雅美(万茜 饰)是闻晓雨父亲生前的情人,她能不知道老闻的那些事?

可为什么宁可被朱方正诋毁名声,也不去帮晓雨父亲平反昭雪?

即使把晓雨叫到她身边,也只是为了让她避风头。

正因她知道,跟那些人斗,吃亏的大多是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甘小漾(曾美慧孜 饰)让女儿去找晓雨的原因:

她知道自己很可能回不来,于是将U盘借女儿之手交给晓雨。

哪怕是孟超,宁可自己手刃欺辱姐姐的恶霸,也不寄希望于警察。

这一切行为背后,是底层民众对保护体系的失望,以及畏惧。

片中的个体,就像水里的鱼,不管是鱼缸里的,还是河里的,或者是海里的,最终结局大多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无论鱼在哪儿,都是被困的一方。

拿朱方正教育晓雨的话来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自己做了错事,却让受害者忘记过去,让她不要去胡思乱想关于她父亲的死因,不要去迎合(跟随)孟超的只言片语(以探求真相)。

此类揭露黑白不分、善恶颠倒现状的情节,放在当下,怎一个狠字了得。

【2】

《断·桥》卡司,那绝对是星光熠熠。

光配角演员这块,曾美慧孜、龚蓓苾、黄璐齐上阵。

“大娘子”刘琳饰演闻晓雨的亲生母亲,对生女应有的关怀被一簇一瞥的嫌弃替代。

万茜或许是从隔壁片场《兔子暴力》那借调过来客串一把,毕竟那部电影的监制就是《断·桥》的导演李玉以及监制方励。

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当属范伟诠释的朱方正。

不客气地说,整部影片,范老师功劳占一大半。

朱方正像极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张颂文饰演的老唐,官场上纵横捭阖,生活中柔软与癫狂并重。

为了掩盖项目上的瑕疵,他一气之下把理想主义者活埋进浇筑的水泥中;为了不让事情暴露,他不得不铤而走险,设计炸死甘小漾。

朱方正,简直恶到骨子里。但再怎么邪恶,首先他是人,也有畏惧,也有愧疚。

晓雨认尸一场戏,朱方正哭得比晓雨还猛。为何?

注意范伟的肢体动作,一方面,他的手搭在晓雨身上,做安抚状;另一方面,他时不时双手抱头,眼睛不敢直视面前的尸首(这与晓雨直视父亲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

亏心事做多了,朱方正面对自己的业障以及灵魂的“歪斜”,也会感到害怕与悔恨。

过生日那场戏,晓雨单刀赴会,朱方正先是忏悔,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行。

当晓雨将刀捅进他的身体,朱方正立马又变了一副面孔。

恶魔,不在于他的极端邪恶,而在于他是如何在人面前切换所谓的善恶。非黑即白不是人性,暧昧纠结才是人之根本。

也正是对这份人性灰度的把控,使得范伟塑造的朱方正成为影片最大亮点。

这次,克劳狄斯(朱方正)出彩了,反而是哈姆雷特(晓雨)撑不起延宕的忧郁。

晓雨是犹豫的。

一方面,她要手刃凶手;另一方面,明知养父就是凶手,但她还是因为养育之恩而怀有一丝侥幸心理。

拍摄晓雨时,导演显然做了太多留白。其实完全可以借助《哈姆雷特》中叔父祷告、王子退缩的桥段,完成晓雨的人物塑造。

片中也有晓雨想趁朱方正熟睡时,杀掉他的情节。

此处不如再多设计一些细节,如看到朱方正熟睡时的安详,让晓雨觉得他不是杀害父亲的凶手,而不简简单单因一句概念化的“养育之恩大于天”而搪塞过去。

留白太多,需要一些细节、动作、桥段,来展现晓雨的犹豫不决,而不仅仅是调查、逃跑,直到最后突然站到朱方正面前复仇。

剧情所揭露的现实过于生猛,角色的塑造极富张力,这一切,不得不提本片的导演,李玉。

【3】

敏感的观众,或许会觉得本片人物关系,涉及一些不能说的秘密。

比如晓雨跟朱方正的关系,仅仅是干爹和干闺女的关系吗?

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演员暧昧疯癫的演绎,不禁引人遐想:“干爹”背后,或许还藏着些见不得人的龌龊。

要是放在其他导演身上,断不会有这样的考虑。

毕竟本片导演是李玉,奇情犯罪大尺度这块,她本就能扛起华语电影半边天(另半边,可放心大胆地交给娄烨)。

李玉的狠,狠在其作品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第一部剧情长片《今年夏天》,就拍了两个女生的情爱过往,还被称为中国内地第一部“蕾丝边”电影。

之后的《红颜》,说了个中国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故事,片中的小男主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幻想与自己的母亲云雨翻腾。

到了最经典的《苹果》,各种大尺度镜头,以及对极端人性微妙的刻画(为钱丢弃孩子,又因占有欲而反悔),使奇情元素成为李玉电影的标签。

《观音山》后,李玉仿佛开始走下坡路。

《二次曝光》《万物生长》主打犯罪、青春叙事,结果流于俗套,少了赤果后的深刻。

《阳光劫匪》则彻底沦为一个模仿韦斯·安德森失败的赝品。

这次,重拾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犯罪的黑暗面,李玉显然找回了自己最好的状态。

尽管,李玉仍然有很多施展不开的尴尬,但在扒姐看来,《断·桥》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狠,光凭这一点,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