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的展映中,有两部国产新片第一次见到了观众

《回西藏》里,宋洋饰演的老孔进藏工作,在解决大大小小当地问题的同时,与藏地的风土人情和另一位主要人物久美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通过银幕里辽阔的自然风光、人物饱经沧桑的脸庞和真挚的眼神言语,直截了当地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回西藏》

《追月》则带来了电影市场中相对稀缺的观影感受——越剧的魅力、“戏疯子”的执念及这些大银幕中“小众”的元素是影片的独特之处,观众跟着影片体验了自己无法经历的人生和情感。

来源@北京国际电影节

尽管两部剧情片所承载的是普世的情感,但并非商业片类型的大制作电影,或许又将话题引入有关剧情片和艺术电影的讨论。当我们讨论一部艺术电影的时候,电影节获奖、业内好评和观众看电影的行为动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而在内地电影市场想要消弭这两者之间的隔阂,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了。

但无论为了培养新人还是丰富题材的多样性,支持文艺片,都是中国电影需要坚持的长期主义。

不需要回避的困境

不久前上映的《隐入尘烟》,尽管豆瓣评分一度从7.8升至8.3,但排片也只能从1%左右微微上涨,在各方的呼吁和影片口碑持续扩散之下,才能拿到如今接近两千万的票房——而这样的表现,已经是艺术电影的一次难得的“胜利”了。

两年前藏地题材《气球》在国内上映,排片率始终在1-3%左右徘徊,导演万玛才旦发朋友圈强烈呼吁增加排片,并在媒体采访中公开表示,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影院方面却表示,增加排片了但上座率持续下滑,来看片的观众数量极低,在商业逻辑上,影院也无法为艺术电影做出更多的“牺牲”。

不难理解,《气球》作为一部藏语片,讲的是一个九十年代的藏区家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与票仓重地北上广深和下沉市场的观众距离较远,观影门槛始终存在,加上营销上没有明星演员带来话题热度,所以让《气球》很难破圈。

艺术片在话题热度超高的大片和视听体验佳的好莱坞爽片面前,一直是势单力薄的。小成本制作,宣发预算也有限,玩不起铺天盖地的营销;影院也不是公益组织,有大片上映自然要多给排片来维持经营,想看文艺片的观众只能选择特别早或者特别晚的非黄金时段的场次;一部大片要花上几百、几千人的时间和心血,几亿的投资规模,来博取更高的票房,小成本艺术片如果也能赚到相同的钱,大片厂费那么大劲图什么?

“健全的电影市场一定是各种类型的影片百花齐放的。”有从业者对毒眸(ID:DomoreDumou)表示,只有越多来越多好的艺术片能够源源不断地走向观众,一个“好电影都有机会”的观影环境才会逐步形成。对于艺术片,或许很难用商业维度上会成功与否来评价,它们是电影市场需要的另一种存在——质朴、扎实、动人,不动声色地走近观众。

这正是《回西藏》《追月》这样的影片存在的意义。作为两部影片出品方,爱奇艺从进军电影行业开始就一直在探索电影的的出路。

《回西藏》

由爱奇艺出品的《扫黑·决战》于去年五一档上映,拿下了超4亿的票房,影片在落地现实、寻求观众共鸣层面,体现了类型、节奏和情绪同时抓的创作思路。而这一内容创作逻辑,同样体现在其出品的《边缘行者》《明日战记》和《唐人街探案3》等商业类型片上,在满足主流观众对于商业电影“好看”的期待的同时,不断探索爆款商业片持久产出的可能性。

而像过去《路边野餐》《八月》和《北方一片苍茫》等优质文艺片,则丰富了商业院线里艺术电影的存在,也满足了对艺术电影有稳定需求的观众的大银幕渴望;2020年上映的《棒!少年》豆瓣开分8.5,斩获多个纪录片大奖,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产纪录片的叙事类型和题材。

有从业者提到,比起先考虑收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坚持做一部好的艺术片的诚意和勇气。因为一旦因为市场端的反应不佳就倒推到影响上游创作端的热情,所有人都望而却步,那艺术片的困境就永远不会得到改善。

尽管相比艺术院线和网络发行渠道没有建立的过去,如今的市场已经在给艺术片“活路”这件事上有所变化,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银幕数不断上涨、分众分线发行体系正在建立,流媒体平台也为像《春江水暖》《春潮》之类的艺术片提供了线上市场和观众,但艺术片生存环境真正的改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

还能做些什么?

在上游创作端,支持电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支持创作者。

尤其是在当下,电影行业依然处在疫情影响后恢复元气的阶段,电影内容供给不足的背后,是大量因为资金而无法开机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和平台的支持无异于雪中送炭。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投融资峰会上,从业者便表示,电影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当下正是需要资本支持的时期。

自2019年至今,“爱奇艺出品电影”通过两年来的发展探索与经验积累,对优质项目投资体量不设上限,希望合作到行业内最优秀的伙伴及创作者,联手打造优质电影作品。这个思路最直接的体现是,“爱奇艺出品电影”与年轻创作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下年轻导演群体的数量和创作欲望一直维持在高涨的状态,但能创作出好项目、找到“伯乐”资方拍出来上映的还是少数。资本对于年轻创作群体的关注和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新人机会。

在FIRST青年电影展,爱奇艺已经是陪伴多年的有力支持者。不管是产业放映正在寻求帮助、合作的影片,还是创投中只有剧本和拍摄计划的电影项目,只要内容足够好,都会成为爱奇艺关注和愿意合作的对象。从最早的《北方一片苍茫》到《春江水暖》,爱奇艺花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陪伴着年轻的创作者和稚嫩的电影项目逐步成长、成熟,直到影片被观众看到。

在这些探索的动作里,爱奇艺始终保持着对电影艺术的尊重。“爱奇艺是很尊重创作者的。这个平台始终像他们的Logo一样,绿色、生机勃勃、有希望又青春的状态。可能也是这一点,吸引到了很多年轻的创作人,年轻的创作人又会反哺给爱奇艺好作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参与《开拍吧》的导演沙漠曾如是说道。

与创作者的互相信任、惺惺相惜带来的结果,是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从爱奇艺里走出。包括已经上映的《八月》《塔洛》《气球》《记忆》《狙击手》《回南天》《路边野餐》《扫黑决战》《再见吧!少年》《棒!少年》《雪山飞狐之塞北宝藏》《明日战纪》,和还未上映的《绝地追击》《热搜》《皮囊》《中国乒乓》《彷徨之刃》等等,均在爱奇艺出品的电影片单里。

只不过商业电影的逻辑和艺术片并不相同,对处境更为艰难的后者,平台给予的内容创作上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在发行上拓宽其市场空间和收入渠道同样重要。

“偏小众的艺术片不像商业片那样,能在短时期内、一次性地吸引众多观众、释放高票房,艺术片的观众是慢慢、一点点地集聚起来的,”有从业者对毒眸表示,艺术电影要找到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还是需要在长线放映的机制,慢慢去吸引可能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商业片的发行和放映模式,在小众艺术片身上来说可能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2017年爱奇艺买下《北方一片苍茫》的版权,在平台播出的同时,还将它推到“全国艺联”发行。其后,《狗十三》《四个春天》《八月》等艺术电影仿效此法,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春江水暖》《春潮》这样的艺术电影则在爱奇艺采用高端点播单片付费的模式线上发行,开辟了一条新的票房收入模式。

“不管是版权售卖的费用还是分账模式获得的票房分成,都将成为艺术电影重要的收入来源,对艺术片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某资深艺术电影制片人对毒眸表示,“网络正在成为艺术片收入来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渠道。”

有了上游内容创作和发行、市场空间上的支持,艺术电影保持生命力的可能性才会逐步提高。当然,这是一条太漫长的道路,而刚刚见到观众的《回西藏》和《追月》,只是这条道路上的探路者。

当这样的探路者越来越多,艺术电影才能真正拥有更多观众,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电影行业也才能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