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辈子咱们还在一起。”

“想得美!”

“想想就美。”

雨中,满头白发的周秉昆和郑娟挽着手、打着伞,缓缓往树林中走去……

今(1)晚,《人世间》迎来了温馨的大结局,周秉昆郑娟、周秉义郝冬梅、周蓉蔡晓光的平凡生活也和观众告一段落。“不忍心倍速看的电视剧”“我真想待在这部剧里不出来了”……大结局的播出,让不少观众恋恋不舍。自1月28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播出后,《人世间》成为了当下讨论度最高的剧集,也创下了央视一套黄金档近五年来的收视新高。

《人世间》的成功影视化改编,是“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案例,为文学在当下不断延伸自身价值提供了经验。同时,也给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影视人不少启迪。在中国作协主办的“《人世间》‘从文学到影视’”座谈会上,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表示,《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多位影视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人世间》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肯定,其原著故事显然经过市场的考验,拥有天然的剧本改编底色。其次,优质创作团队的保驾护航:导演李路,曾执导《人民的名义》《巡回检查组》等热剧;编剧王海鸰创作过《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剧集;演员方面更汇集了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丁勇岱、萨日娜、宋春丽等资深演员。

好的故事、好的团队和追求品质的创作,《人世间》的“出圈”,无疑给中国影视圈提供了一个好的IP改编范本。

好的故事:

梁晓声耗时8年创作完成

《人世间》是作家梁晓声花了8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115万字的当代现实题材巨著,被誉为“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小说《人世间》分为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2019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现场,评委会为《人世间》写下的授奖词。

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敬泽称,这部小说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差不多写到现在,在这样的跨度中,非常有力地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也写出了在时代变迁中的人的性格精神。“看到最后,看到秉昆拉着郑娟的手,人老了感情脆弱,看到这地方有点要老泪横流的感觉了,确实很打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后,原著小说再次成为爆款,登上各大图书销售平台的畅销版前列。

启示意义:

再次证明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

“《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在“《人世间》‘从文学到影视’”座谈会上,铁凝说。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表示,《人世间》被成功改编为电视剧,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焦点,成为一个爆款的电视剧,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也充满了启示意义!在张宏森看来,我们的屏幕对《人世间》表达的内容已经陌生了太久,我们必须再次用成功的实践来重申这样的常识——就是现实主义精神。文学品格是影视创作必备的精神和品格,人间烟火是银幕和荧屏的日常性用品。《人世间》的成功再次证明史诗追求,人民美学的巨大生命力。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人世间》原著小说和电视剧达到了艺术化书写人民史诗的新高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说,《人世间》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可以给予当代同类题材电视剧以及其他门类艺术创作以有益的美学范式启迪。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说,《人世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IP,当它的经典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确定之后,被阐释的空间必然随之不断放大,也意味着这个IP被开发的空间会更大。“本次长篇电视剧的成功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审美享受,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成功要素:

人物、深度、有烟火味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座谈会上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在《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发言结束后,原著作者梁晓声站起来,两人怀着对彼此的感激,激动地握手。梁晓声回忆,最初得知要影视化改编《人世间》时,自己是极力反对的。然而当李路导演接手,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作品”之后,《人世间》从文学到影视改编的钟摆开始正式摆动了。

作为执导过多部爆款电视剧的导演,李路认为,《人世间》的成功,是原著小说给文学转变成影视提供了基础:一是活生生的、立得住的人物群像;二是历史纵深向;三是故事的人间烟火味。

李路认为,《人世间》和他此前拍摄的《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的强情节、有热点话题不同,这部剧是非常平实的叙事,生活的点滴,要把它拍好需要靠大量的细节,需要温暖的主题、底色,靠每一句台词、每一帧画面的优美来锁住观众。

好的改编:

温暖的、明亮的,给人力量,给人希望

一直以来,文学和影视就相互关联,IP改编成为不少影视剧的源头。不过,也常常出现有了好的IP,却出现二流的再创作、毁原著的情况。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就曾表示,大家对于IP改编,一直有诸多非议,“感觉过于依赖IP,最后的作品没有获得意想当中的成功。”

那到底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和共鸣呢?在《人世间》编剧王海鸰看来,她从《人世间》中,窥探到了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看到了中国某个历史阶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他们真实、扎实、鲜活,算得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也正是这样的小人物,打动了观众,让当下的年轻人共情。

王海鸰说,这是自己从业以来最难的一次工作,早在2018年接到改编邀请时,她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自己买来原著认真看完。在创作之初,她就对梁晓声和导演李路提到,原著是铅灰色、钢铁色的,是一种坚韧、偏硬的色彩。“我本身是一个乐观的人,面对困难不会反复咀嚼,而是向前走。所以我和主创团队共同希望剧集是温暖的、明亮的,给人力量,给人希望。”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