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打算继续《隐入尘烟》的话题,但因为写过两篇与《隐入尘烟》相关的文字,收到的反馈也很多,而针对某些读者的反馈,我想再继续讨论一下,算是对读者疑问的回复:

1、《隐入尘烟》既然拍得这么好,为什么会在公映50天左右,即将下线的时候才被观众发现?

这问题你得问院线,如果我的搜索没错的话,我记得在《隐入尘烟》刚上线的时候,导演和海清工作室就在微博上有过这样的述求和愿望,但是你会发现,即便是导演和海清工作室发出了这样的述求和愿望,排片率一样在走低。

我是8月28号发现的,当天就在网络上搜索了附近的影院,并在搜索的时候就问了我儿子,要不要带他去看电影也是好久没去影院了,但是搜索之后就发现,附近的影院根本就没有排片给它,不死心的情况下,发现腾讯可以看,于是就在网络上看了这部电影。按照计划,29号和接下来的文章都跟《隐入尘烟》没有关系,所以,《隐入尘烟》更多是临时插进来的,因为当时看了的确很感动,具体我在前两篇文章中有说过,就不再赘述。

而且我发现,在我最近发表的文章中《隐入尘烟》的阅读量也不高,甚至是比较低,当然,本来写公众号的就是个人爱好,传播美,发现美,为自己的读者打开一扇认知的窗口本来就是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初心,至于读者爱不爱看,我会考虑,但一定是我手写我心,保持初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跟我的公众号一样,算起来也写了七年了。我不会阅读量的高低而停止书写,观察和记录。

话说回来,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在公映50天以后,这样的好电影才被人们发现,我想原因无外乎有三:

第一,舆论中很多人认为,这是在丑化中国的形象去取悦西方,当然能得奖了,简单一点就是这电影不够正能量,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讲,《隐入尘烟》就是一部负能量的电影,让院线多给你大屏幕那是不可能的。但事实上,这是负能量吗?至少我认为不是。既然是真实的农村生活再现,为什么要害怕,为什么要觉得这是丑化国家形象?我们连正视的勇气都没有了吗?如果真正觉得自己是个现代化的大国,那就坦然接受,大国可是自信满满的那种,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哪里称得上大国。

第二,院线是用来赚钱的,当他们看了样片之后,他们会觉得不符合公众的口味,院线赚不到钱,他也不会给你排片。没从事过院线相关的工作,身边也没有搞影视文化的,我只知道一点,观众看电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看谁演的或者谁导的,《隐入尘烟》就相对很弱势了,既没有小鲜肉的加盟,也没有知名导演的背书,观众都不认识,自然就不会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倘若是知名导演或者小鲜肉加盟,在电影没上映之前,想必互联网上到处都是《隐入尘烟》的信息,但很可惜,剧组很穷,没有高片酬还得用10个月时间待在在西部的农村体验生活;另一种就是宣发造势,说实话可能也是因为片方的钱不多,也没有多余的钱做宣发,结果你会发现,在互联网的宣发都是《隐入尘烟》火了之后被搜索出来的。简单而言就是观众不是不会看电影,观众要看的电影已经被资本层层过滤过了,观众都不知道你的存在,怎么可能去选择去看到,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没被看到。

第三,《隐入尘烟》后来的逆袭要感谢两家网站,一个是豆瓣,一个是抖音,尤其是抖音这个短视频平台,抖音引爆流行的能力是很强的,还得感谢初期将这些制作出来的短视频创作者,他们让更多的人看到,原来身边还有这么优秀的电影存在,只是你不知道罢了。而短视频创作者应该也是后期才接触《隐入尘烟》,不然不可能这么晚才发布。但凡有触动人心的好东西,都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发布,哪怕它是临时插入的,因为在某一个瞬间或细节你找到了共鸣打动了你。

2、《隐入尘烟》是在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吗?

实事求是地说,没有。一个国家一个人连自己的缺点都不敢暴露给人看,那得是有多心虚,因为那就是现实。而且,经过这么一部电影,或许还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我记得官方曾经做过一个宣传片是面向国际的,在宣传片中既有靓丽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

我们总是讲实事求是,关键是,当这样的片子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又觉得它在丑化你,这是什么心理?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连正视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去谈解决?

3、《隐入尘烟》拍摄的是真实的农村吗?

我没去过甘肃,但我知道我记忆中的故乡,陕西陕南农村的80年代就是如此。在网络上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上,也有很多人拍摄了很多视频,尤其是现在的甘肃那边,依旧像电影里面呈现的那般。这不是卖惨,说实话也没必要卖惨,镜头和角度都可能会说谎,但一群人的镜头和角度所呈现出来的都这样那就不是说谎了,那成为了一个现象,而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如果给个恰当的定义,我感觉《隐入尘烟》的镜头对准的是农村里的边缘人。但凡有农村经历在农村待过就会发现,在中国西部的农村,尤其是更穷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更恶劣的农村,好像每个村都有老四和贵英这样的边缘人。他们过得并不好甚至是被嘲讽的对象,大部分人会对他们敬而远之,电影里面其实是有一个镜头的,当贵英在准备在逗在她面前的小孩的时候,小孩的奶奶过来,拉走了自己的孙子,并说了一句话“有脏东西”,仔细看电影你就会发现,导演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很用心。像老四和贵英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是悄无声息的,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即便是活到死,最后下葬的时候,都是家族出面尤其是同辈的兄弟们出面,帮他找个地方埋了,作为小辈上坟的时还能记起,还能去坟前烧张纸再挂个鞭已经是很有良心的了。

而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老四和贵英,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背后是中国的6亿农民。只不过导演的镜头对准了农村边缘人这个群体,他们也是农民群众中的一份子。如果说真实的农村,个人感觉,老三的家庭更像是真实的农村,只是在拍摄的时候,导演已经做好了剧本,那就按照剧本走,剧本的写作是需要时间和打磨的,何况,这本身也是一个好剧本。

4、导演在歌颂苦难和爱情吗?

不是。苦难从来都不值得歌颂,苦难就是苦难,为什么要歌颂,歌颂苦难就是一种变态行为。如果说一定要歌颂,我相信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在苦难中自然坚韧不拨的奋斗精神。导演也没有去歌颂爱情,对穷苦中的农村边缘人而言,哪有什么爱情。正如我在《

《隐入尘烟》:比无知更可怕的是掩耳盗铃

》中所说,假设你是导演,你准备怎么拍?你需要一个角度去讲述一个农村边缘人的故事,进而通过边缘人,让大众看到大中国的西部农村的面貌,这或许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在土地里刨食吃,他们辛苦,但他们也因为小鸡的长大,庄稼的收获和新建的房子而满怀希望,即便房子是泥土做的,也是他们辛辛苦苦手把手的建造的。

他们没有怨言吗?你还记得老四在放生那头从哥哥家带出来的驴说的话吗?他让驴走,驴不走,他对驴说到,让你走,你都不走,让人使了大半辈子了还没使够,真是个贱骨头。你还记得当老四还了春天里借下的10个鸡蛋准备回去,村里人让他坐下来一起空闲传,老四没说话,但走时的回头欲言又止的意味深长吗?老四直到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还在奋斗,只不过那时候,他已经是绝望了。

我们今天的电影娱乐不是灯红酒绿就是高楼大厦,没事比比嗓子浪一浪,出现的更多的城市和所谓的明星,关于农村却甚少出现,这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但是你得知道,我们到现在还有将近6亿农民,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电影里有个镜头,当财主家准备抽老四的血之前还要先验验老四的血,看有没有病,干不干净,这就是一边吸人血还一边嫌人脏的体现。

盛世不应该遗忘一个庞大的群体。什么时候我们能将镜头对准这个庞大的群体,而不单单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没事浪一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群体和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算是真正的进步。希望这样的影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转折点,我也知道这只是希望,至少目前不会,因为资本不愿意,没看过世界的人不愿意,没经历过苦难的人不愿意,但还是单纯的希望,这样真实的电影,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电影能在我们的屏幕上变成日常。

5、《隐入尘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现象?与同期上映的电影在票房上到底尴尬了谁?

《隐入尘烟》在快下线的时候能逆袭翻身固然是好事情,但是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为什么《隐入尘烟》一开始没被注意到,即便实现了逆袭,但与同期的电影依然差距很大。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现象,我想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一代人,即便今天生活在城市,但我们依旧是农村人,它唤醒了我们的记忆,我们记忆中的农村,如果过看过电影有眼泪,那哭的不是老四和贵英,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在很多时候往往将农民和农村这个群体遗忘了,他们不是愚昧也不愿意落后,相反他们更努力的生活,创造,只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对底层的劳动者更是如此。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没有短视频和网络的同步直播,《隐入尘烟》可能真就“隐入尘烟”了。

虽然在后期有逆袭,但你看下票房收入,它可能是最低了,别的票房早就过亿,哪怕人家卖惨也能收入几个亿,它尴尬的不是我们消费者,而是这个社会,尤其是把控流量入口的人,当然尴尬放在群体身上它就不尴尬了,而且既然把控入口的人能作出这个决定,比如排片率,人家也不会有尴尬之感,毕竟“只要自己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了”。

麦子能说个啥?麦子又能说个啥?有没有一种亲切感?回顾你的生活,你的周围。句句没有提我们,但好像句句说的又是我们。听到与麦子的那段台词,你能想到什么?至少这段台词,让我一直印象深刻。不要说我们是麦子,就是这部电影也是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