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许久不发光的现实主义作品《隐入尘烟》突然火了。两个普通人最朴实的爱情,以及电影里接地气的表达,一下子勾起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感动。

不少网友评价,这部电影“很苦很真实”,影院观影的时候,也有无数人因为主角马有铁和曹贵英的经历和故事而落泪。

电影非常好,也非常有质感,在中国电影被疫情所影响的今天,它用一种坚持拍电影的执着,一种用心拍好片的不懈努力,给苦苦挣扎的中国电影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典型:

关注人性,坚守真实,才能拍出好的电影!

如果仅仅有一部《隐入尘烟》,过于薄弱的力量是无法拉动中国电影走向真实,走向人性的,幸好,《隐入尘烟》不孤独,因为,有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人性的导演来了,一部同样真实的电影来了!

这部电影,将要在9月9日上映了。与前者相同的是,它记录了艰辛和苦难。

与前者不同的是,它更让人感动和治愈。它就是尔冬升导演的新片《海的尽头是草原》。

从目前放出的预告和观众给出的反馈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还是很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有观众直言,电影中的草原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这个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相亲相爱。

这部影片已经在北影节上展映,引起很大反响,观众都说它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好电影。

而最近,《海的尽头是草原》也举行了专家观摩研讨会,不少专家到场,解读了影片的内涵以及精神内核。

从普通观众到专家学者,从小孩子到老年人,大家对《海的尽头是草原》都有很高的评价。

那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能有如此魅力和吸引力?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故事,其实改编自60年前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事件,比起战争大片,这段历史了解的人并不多。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严酷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处处灾难,大家几乎都饿着肚子。

南方乡村的状况更糟,大人孩子基本都断了粮食。当地人为了让孩子活命,不少刚出生的婴儿和小孩子被送到了大城市的福利院。

光上海、常州等地的福利院孤儿,就多达3000个,这些孤儿没有食物,无法补充营养,孩子们随时面临着营养不良带来的严重疾病甚至死亡。

没有粮食怎么办?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提出,将南方的这些孤儿们,北上送往内蒙古大草原,让他们接受更好的照顾。

想法被报上去以后,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3000个孤儿通过火车,一批一批北上,送到了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以及更加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

蒙古族的牧民大哥和大嫂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甚至砍掉了冬天取暖的经费,换成奶粉、奶糕和奶酪送往育婴院。

有了蒙古族同胞的支持,当时育婴院里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比全国大多数城镇地区的生活条件都好。

孩子们健康恢复后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庭,在领养的时候,蒙古族同胞也都积极响应,骑着马赶着车来育婴院。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是内蒙古对所有孩子的要求,虽然很低,但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活着就能看到光,就有希望。

所有的孩子都在内蒙古找到了自己的家,找到了自己的额吉和阿爸。

不同民族,不同服饰,不同习俗,不同语言的大人和小孩子,就这样组成了一个个家庭,在草原上谱写了美丽的亲情佳话。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个故事,本身就自带中国基因和中国历史的厚重感。

那些曾经的人和事,在现实中依旧能找到蛛丝马迹。

比如一次领养六个孩子的锡林郭勒盟的蒙古族张凤仙夫妇,再比如当时照顾了28个孩子的19岁蒙古族姑娘都贵玛。

他们虽然十分普通,但在滚滚历史的大潮中,承担着属于自己的使命,传播着只有中国人才有的最质朴的爱。

如今,当时很多收养孩子的额吉和阿爸们,都去世了,但他们的孩子,却长大成人,进入各行各业,为祖国做着贡献。

比如被养育20年的包凤英,直到结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孤儿”身份,养父养母爱她比爱亲生孩子都多。

再比如都贵玛抚养的最后一个孩子,小男孩扎拉嘎木吉,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内蒙古汉子。

这些人这些事,都是《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的支撑,而有了真人真事做底,电影的故事才更为感动,更加治愈。

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三千孤儿入内蒙”还是《海的尽头是草原》,都有真正“苦”的地方。条件的艰苦,转运的辛酸,抚养的艰难,求生的不易……

但《海的尽头是草原》歌颂的,却永远不是苦难,而是挺过这些苦难时,中国人人性里自带的微光,是经过这些苦难后,汇聚在每一个本不相关个体身上的那种,足以治愈一切的情感力量。

生活虽苦,仍有些人值得你全力以赴;人生不易,总有些爱让你奔赴山海而在所不惜。

所以,与《隐入尘烟》不同的是,《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先苦后甜的。

小小的个体的爱,就像一束光,最终汇聚成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大爱,大爱反哺小爱,最后的落点,是每一个可爱的孩子,是每一个为了孩子全力以赴的爹娘。就像观众们说的一样,全国一家亲。

而像《海的尽头是草原》这样温暖治愈的电影,也值得被更多年轻人看到。

因为今天的年轻人,就像60年前的那群人一样,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