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李玉导演,马思纯、王俊凯、范伟等主演的犯罪片《断桥》自8月13日上映,目前上映已经超过十天了,票房也超过了两亿,作为一部犯罪片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当然距离四字的《少年的你》差距很明显。

而且,我们明显能看到王俊凯这部电影在模式上有些模仿四字《少年的你》的感觉,结果没有大获成功。很多人可能认为主要原因输在电影质量上,答案是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毕竟《少年的你》上映时期“疑似抄袭”的争议也不小,真正的原因还是两部电影的题材不同,不同题材导致的受众广度不同,《断桥》是部小众犯罪片,国内这部犯罪片票房超过5亿的都少,《唐探》《误杀》那种悬疑片又不同。

《少年的你》则是现实题材剧情片,定位和《我不是药神》是类似的。

最重要的是两个导演在风格处理上完全不同,这个不同又决定了电影的受众。《少年的你》是披着文艺片的商业片,《断桥》是披着商业片的文艺片,这些再加上同期另外几部电影竞争力更高,还有“疫情”关系所以票房一般般。

降智,看不懂?王俊凯,马思纯新片到底如何

《断桥》当然算不上是烂片,什么是烂片?你对烂片的定义是什么?全篇那么多伏笔,那么多暗示,单从这个细节来说完全不算,大家知道它是哪种类型电影吗?这个片大家说的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结合,但其实里面给人了很强的纪录片的风格,监控,第三视角,镜头都有这样的带入感。

这就说到了第一点,《断桥》实际上是一部文艺片。

这部电影的导演叫李玉,之前拍过的电影有《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当时和范爷合作还把范爷推上了东京电影节影后的位置,最开始的作品尺度,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深刻,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文艺片。

后来她的电影就是一个不断向国内审核妥协的过程,《苹果》尺度最大,出现了众所周知范爷的名场面,《观音山》尺度就小了一半,但仍然是有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二次曝光》就有点文艺片当商业片的拍法了,但是总的来说还行。

后来的《万物生长》就是打着现实主义,尺度和噱头的疼痛青春商业片,口碑不好,电影票房也不咋地。甚至此后她还拍了一部所谓的女性喜剧的《阳光不是劫匪》这种不知如何形容的商业电影。

像我这种知道这位导演的媒体人,都以为李玉又会像之前某些第六代导演就这样沉沦的时候,这部《断桥》出现了,它的属性大概在《观音山》到《万物生长》之间,就是有强烈商业属性的文艺片。

虽然它是部商业片(犯罪片类型),但又用了文艺片的大量手法。

所以这部电影里面的隐喻,细节,伏笔超级多。也可能按照自我的习惯看的时候很容易注意细节和镜头的运用。所以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网上大家所疑惑的问题,本来我也不理解,因为不管是明面上的,暗线里的,早都表明了他们每个人的选择,所以我早猜到了结局。

但我还是想看下去,我想找找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所以越看越理解他们的做法,反而觉得最后的结局都算美化了,的确是角色能达到的最好的结局了。但我也看了很多网友的讨论,说完全不理解。

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网友都没有看到文艺片那种隐喻和伏笔,这个不强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影习惯,有的则是单纯不理解,按导演的话来说“他们活的真的很幸福”,这句话没有网友搬弄的那种开脱意思,只是单纯的解释。

导演说她曾经是拍纪录片的,拍过很多法庭,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案件,每次法官都会问你为什么不报警呢?他们大多都是喃喃自语,“他们太欺负人了”,我转述的没有导演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她原文。

这些事情说实话不是所有人都会关注,所以才会有导演的那句话。因为题材的问题,还有文艺片片的处理手法问题,这部电影确实是没有办法让大多数人喜欢。

说到底也是这电影的问题,明明是文艺又披着商业片的皮;明明想要反应现实和隐喻的艺术追求,但是因为环境又妥协了太多,最终就导致它定位上有点不伦不类,电影呈现的结果也不伦不类。

也就是单独从犯罪片角度来讲它不够文艺,从商业片角度来讲又故弄玄虚。

ps:虽然是文艺片拍摄手法但是太多人反应电影太黑了,我们这边普通厅闻小雨第一次去找孟超坐屋里吃泡面,孟超说我是杀人犯闻小雨一下子呛了,我只能看清窗户,两人全是黑影子。两人不小心亲了一下那里,可是基本还是黑乎乎的,我都是猜的。最惊叹的地方好像就是两人不小心亲上那里,可惜我们都看不清画面。

马思纯和王俊凯谁演技更差?不重要,《断桥》的问题不是这个

《断桥》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定位不清,想拍文艺片又想当商业片包装。第二个重要问题相似,那就是应该用实力派的演员结果用“流量明星”,我认为不管马思纯还是王俊凯都没有现在诟病表现得差,但问有两点。

一是现在流量明星的舆论环境真的很严苛,当然也是之前“流量经济”的反噬。本来“流量明星”表演就是逊色实力派演员,假设流量明星的表现是6颗星(比合格高一点),但在现在这种舆论环境下那就绝对是负分。

演技这个东西其实很玄学,只要不是特别差在合格前后一两分就很难区分,其它因素影响还是挺大的。而且现在这个舆论环境通常会通过“流量明星”延伸开来否定所有一切,如果你是部大热的爆款作品,大多数人肯定的观点能压倒一切还好,比如四字之前的作品。

这种处于中间的作品普通人基本上是不发声的,那么批判“流量明星”的声音自然会成为主流。这些再伴随着短视频,各种社交平台疯狂发酵,最终形成一种既定事实,但其实也是一种“信息茧房”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任何文艺作品在舆论评价上都二元对立得紧,不是爆款就是垃圾,似乎没有中间区位了。甚至这种舆论表现方式都不止是文艺作品,各种各样的新闻都呈现着这种现象。

如果《断桥》选择的是实力派演员,特别是那种有口皆碑的实力派演员,那因为流量演员带来批评就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自带的流量光环,同时粉丝还能影响票房),真这样的话《断桥》可能是部质量中等偏上的犯罪片。

二是又回到事实上两人的表现也没有想象的好,马思纯有点用力过猛,而王俊凯又感觉不太适合这个角色,虽然两人都付出了努力,哪怕抛开所谓的“流量滤镜”都是这样。

马思纯并不是天赋型演员,还是要表演那种贴合她本身气质的角色,《七月与安生》那种压抑在家庭里的乖乖女就是她最好的角色,也是她后来在现实当中感情选择上疯狂反抗家庭,甚至是网友还有公众的一种表现。

马思纯在《七月与安生》后表演的角色都让人觉得她演技不够,这个角色她个别地方表演有点夸张,整体毛病倒不大,情绪逻辑还算是对的,但是你感觉像哭戏,还有几场情绪激烈的戏份感染力不够。

这就导致很多网友觉得浮夸,甚至是什么演技太烂了之类的。

而王俊凯犯的毛病和《宝贝儿》的杨幂可以说完全一样,两人的基本功还是过硬的,但是长久以来光鲜亮丽的流量明星形象深入人心,他们以为扮丑就是演技的证明,结果观众偏偏不买账,反而觉得太假了。

其实说起来电影还用了几个额外元素来冲淡他这种形象,一是扮丑就不用提了,二是不像杨幂在《宝贝儿》里还说普通话,她音色又太鲜明所以倍外出戏,这部电影里是在重庆取景的,而王俊凯是重庆人。

所以电影里王俊凯一直说的重庆方言,这个结合他的扮丑,孟超是一个游荡在底层,背负着命案的,隐藏在黑夜里的流浪汉。这样的人不止是扮丑和说方言就能演得出来的,电影最后给了他一个长镜头,有种解脱和渴望在里面,他夹着烟走在歌厅里还有那么一股港剧小混混的感觉。

但流量明星的印象过深,光这种场面是无法冲淡观众的认知的。现在的年轻明星走流量路线火了容易,但是转型成实力派受到观众认可是很难的,特别是需要真金白银买票的电影观众。

范伟的演技当然不用讲了,把这个贪官演绎得入骨三分,死前那句我怕见到闻亮,真是人物丰满极了。

上映10天,票房刚刚破2亿?王俊凯首部主演电影失败了

最后,这部电影我认为说明了两件事,一是王俊凯首次冲击电影市场不算成功,但绝对谈不上失败,毕竟一部投资不算太高的文艺犯罪片票房2亿,网上传言并没有亏本都已经小赚了,那就是成功的。

当然,这个肯定没法和四字的《少年的你》,哪怕是朱一龙的《峰爆》比较(5亿票房商业灾难片),今年的《人生大事》都直接是大黑马更是不用提了。

二是这种知名导演+知名演员+流量明星的模式还会延续很长时间,很多网友说到这个气就不打一处来,但目前来看仍然挺有用。知名导演保证较高的质量,一个演技派用来撑实力,一个流量用来引流。

如果不是这个模式,《断桥》是实力派演员口碑会更好,但票房只怕很难过2亿。《断桥》只能说导演之前就纠结,电影呈现的质量和演员的组合一样挺分裂的。当然没有骂得那么烂,但肯定也没有粉丝夸奖的好。

最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还会延伸下去,哪怕王俊凯可能国庆档就还会有《无名之辈》导演饶晓志导演,张译主演的《万里归途》,目前来看就是比较有爆款相,至少比《断桥》有爆款相多了。

王俊凯后续还有《刺猬》《749局》《731》《中国法官》等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