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的时候,主持人华少也乘着东风,火得一塌糊涂。

短短的47秒,他念完350字的广告词,嘴速快到打破吉尼斯纪录。

华少也凭借一张快嘴彻底红了,一度被称作“中国好舌头”。

然而他成也一张嘴,败也一张嘴。

曾经凭借在《中国好声音》里展现快嘴功夫家喻户晓,还一度被观众视作浙江卫视的“一哥”。

可今时今日,他跟《中国好声音》这档王牌综艺一起,迎来了退潮。

我们在过气艺人“收容所”里就能见到他——华少正忙着直播带货。

在娱乐圈的尽头,他日复一日地用拙劣演技,用佯装的真诚,透支着他所拥有的粉丝基础,上演着同样的剧本。

送福利!亏本送福利!

知道他赚钱很快活,但给人的观感的确不大好。

另一方面,经历了高以翔去世,以及其他种种事件,华少的口碑和观众缘也跌到了谷底。

当年红极一时的华少,终于迎来退潮,但很多人都还闹不明白,他究竟何至于此?

扒拉扒拉他在节目中展现的为人处世,从他身上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口无遮拦”的代价,还是颇为沉重的。

跟其他过气艺人无处可去,只好到直播间谋生路有些许不同,华少的“下凡”多多少少都带着点自食其果的意味。

争议无非围绕着四个字,也是许多喜欢逞口舌之快的主持人的通病:口无遮拦。

主持人得要会说,却又不能多说。

而华少便败在了言多必失,刺探嘉宾隐私无遮拦,开别人的玩笑也无遮拦,夸耀自我更无遮拦。

1、“好舌头”成“长舌妇”

从他在综艺节目面对孔雪儿的三言两语,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孔雪儿问老师:“鱼子酱不用配点蘸料吗?”

老师温声细语回答,可以品尝一下食材本味。

华少反倒一脸不屑:“知道吗?鱼子酱就是这么吃的,要不要给你搞碗泡饭?”

老师建议先用舌尖品尝,但孔雪儿为了雅观,选择了一口咽下。

华少一面发出大声嘲笑,一面带头奚落:“你怎么用嚼的?嚼瓜子仁是不是?”

令人不适之处在于,言语间遮盖不住的傲慢感,以及明晃晃的自视高人一等的优越。

主持人最要察言观色,他却全然不理会孔雪儿面上的尴尬神色。

这一片段在网上发酵之后,“快嘴”的华少,又给他的“口无遮拦”添了一层砖瓦。

华少引发嘉宾和观众的不适,并不是偶然的疏忽所致。

毕竟他没有眼力见,早已不是一次两次。

2014年,华少已经凭借着《中国好声音》走红,正在风头上时,他还拥有了自己专属访谈节目《大牌驾到》。

在采访张家辉的时候,他上来便是毫无顾忌对隐私的一番刺探。

只见他把手放到腮下,表情甚是凝重。

手指头上密密麻麻的大戒指,恨不得每一个都能当镜子照。

衣袖落下,手腕上明晃晃的名表也格外醒目。

“你什么时候买的第一套房子?”

张家辉如实回答九十年代,华少转头回看助理,微妙一笑,佯装艳羡。

助理随即搭腔:“你也有三四套了好吗?”

助理的恭维让华少飘飘然,他眉开眼笑,语气中自带七分显摆,三分八卦。

“人家1992年就买了,我要那时候就买了,现在何止三四套?”

接着又问:“大明星都该有很多套豪宅,你有几套。”

张家辉答曰,不方便透露。

华少假意表示理解,三两秒后却话锋一转:“现在房子多大呢?。”

张家辉依旧表示不好说,华少方才想着转变话题。

一开口却是:“你是那种会干涉女儿恋爱的家长吗?”

张家辉的女儿那一年才10岁,他对这个问题感到不适,面部的肌肉愈发僵硬,随即发问:

“怎么?你要追我女儿是吗?”

华少并没有感知到张家辉的异样情绪,随口用轻佻的语气回答:“我儿子有这个想法。”

一期节目录制下来,华少频频在张家辉的敏感点上跳舞。

当华少问到是否会提前准备好采访的标准答案时,张家辉抓住机会“内涵”了他一把。

“要看主持人分寸在哪,譬如你,刚开始让我很愉快,但现在我不开心。”

华少装傻充愣,开始了辩解。

张家辉忍无可忍,不再掩饰情绪,话语中的火药味愈发浓重。

“我很讨厌你刚才说的话,你应该清楚自己的身份。”

华少很显然没有把张家辉的一番规劝听入耳,后来他采访唐嫣,问题依旧与采访张家辉时如出一辙。

即便唐嫣回答多次回避,面色尴尬,也未见华少收敛。

“存款多少?”

“年收入多少?”

“开什么车?”

“车标是什么样的?是盾牌?一匹马?豹子?”

“北京买房了吗?”

吴奇隆参加他的节目,仍然是老一套。

问收入、问片酬,问得吴奇隆哑口无言,就差跪地求饶了。

不像是主持人,反倒像是村口嚼舌根的长舌妇,脱口便是世俗成功学里的评判标准。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综艺《中国好舞蹈》的舞台上。

华少不断追问女孩,试图让她分享出自己的惨痛经历。

女孩面露难色,华少仍旧步步紧逼。

幸而节目上还有仗义执言的金星:“讨厌死了,请不要在我们的舞台上消费苦难。”

如此,女孩才得以从华少的诘问里逃脱。

2、嘴皮子功夫厉害,做人的学问太差

利索的嘴皮子功夫为他招来了人气,但快嘴并不等同于主持功力。

同样是综艺主持人,华少与何炅有着天差地别。

为什么何炅能红二十年,三番五次的负面也没能折损他的路人缘?

因为他具有不可替代性,具备高情商,一个在口头上通货膨胀,被说到发烂发臭,却极少人能贴合的词汇。

有分寸感,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这些词汇,是众所周知的主持人必要素养。

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而何炅却是地方台的主持人里,为数不多能恪守这项职业素养的主持人。

有些讽刺的是,对于“分寸感”“边界感”这样的词汇,华少并非理解不了。

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他的一次表演都大半篇幅都在陈述“说话应该有分寸感。”

还表示,直率不能当作免死金牌。

可为什么,他在镜头前展现出来的却是口无遮拦的模样。

这一番车轱辘话,与他本人的为人处世尤其割裂。

归根结底,这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双重标准,正应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说的时候是那么理所当然,自己做起来却是那么难。

又或者说,这是同理心的缺失。

知乎上评价何,炅“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他不刁难人,总是给足对方面子,无论明星素人,无论咖位大小,总能够得到他的优待与尊重。

高情商的原始驱动力,并非生搬硬套的恭维话术,而是潜伏于心底的同理心。

而华少正好相反,在他的心里,嘉宾的感受总是可有可无的,得让步于节目的话题度,乃至于他本人的炫耀欲。

对于嘉宾流露出的幽微复杂的情绪,比如促狭、敏感、被冒犯,他选择性失明失聪。

所以他想煽情,却难以共情女嘉宾的难堪。

即使金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他的神色也没有丝毫愧疚和懊恼。

只有被人搅乱节奏的手足无措和隐忍不发。

他总想深入话题,却总察觉不到对方的边界线,对于“隐私”二字过敏。

“收入几何?”

“开什么车?”

“住多大的房子?”

“几百万肯定是有的吧!”

犀利深入的姿态拿捏到位了,聊些什么都步步紧逼,所问的问题本身却既无深度,也无修养,句句让人咋舌。

他总想带动气氛,却不明白玩笑只有让人感到舒服了,才会好笑。

面对地位高于他的人,他用奉承的姿态包裹着窥私欲,暗戳戳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面对资历浅薄的娱乐圈新人,他像孔雀开屏一样展现出满满的优越感,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

他少的是对现场气氛与嘉宾情绪的体察,多的是自我表达,自我吹嘘。

主持人看似修的是嘴皮子功夫,实际上修的是做人的学问。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作为主持人,口条清晰流利,把控好流程节奏,都只是基本功。

那些能让他更上一层楼的素养,却都是书本上没有的。

得世事洞明,得人情练达。

否则,最多只是一个合格的报幕机器。

而口齿伶俐的华少,唯独少了在人情世故上的一根筋。

像那些科班出身,却被评价为“没有灵气”的演员,伤心就是哇哇哭,开心就是咧嘴笑。

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照葫芦画瓢,模式化至极。

他这是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了节目组的“人工智能”,不大智能,且毫无感情。

3、一张快嘴,已被透支殆尽

何炅成为主持界的常青树,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人情达练。

汪涵和他的《天天向上》一度获得观众认可,是因为包含的知识底蕴。

而华少的出名历程里,“机缘巧合”与“噱头”的占比,反而犹甚。

他本是《我爱记歌词》《爱唱才会赢》的主持人,节目不温不火,主持人也不温不火。

如果《中国好声音》没有受到全民热捧,那么华少也不会顺势走红。

节目中,主持人的基调是煽情。

华少那一套窥探式访问也适用,观众即便感觉到不适,主要的注意力还是放在导师与选手身上。

而那一套快嘴,又类似走钢丝、叠纸牌之类的奇技淫巧,够新奇,唬得住人,又给观众提供了猎奇趣味。

如此积攒而来的人气,无比之虚。

《中国好声音》热播的那段时间,是华少有且仅有的巅峰状态。

后来,《中国好声音》一年不如一年火热,华少身上的金光也日渐斑驳了。

涵养撑不起内容,情商罩不住气氛。

曾经唬人的快嘴,也早已被透支,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人气,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斜坡。

光往噱头上钻研了,光在话里话外吹嘘自己多么厉害,多么有钱了。

反倒忘了,有的主持不是演播厅里的主角,却自带主角光环,是因为他们兢兢业业地服务于演播厅,服务于嘉宾,不抢风头,却处处流露才思与人文关怀。

既要为节目制造话题,也要有温度和体贴。

讲话舒服,观众也就爱听他讲,也把他视作一档节目的看点。

这些年来,观众审美水平一再提高,主持人与基调都带有“智性”的节目开始被市场推崇。

只晓得倍速念广告词,说点别的就讨人嫌的华少就显得浮皮潦草了。

大家常常感慨,时无英雄,方使竖子成名。许多明星都是绝佳的皮相和气运,配了一颗躁动不安且平庸的灵魂。

华少日渐查无此人的原因,也类似如此,三分的实力,遇着了十分的运气,一时间风光无二。

事实上道理很简单,等到潮水退去,大家都会看明白,究竟是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