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去年最后一档推选新人节目《明日创作计划》收官已11个月有余。

在没有选秀的2022,从上半年网友边叹“内娱无聊”边不断重温之前节目“那年今日”舞台,到伴着偶像“塌房”、“失业”等争议话题引网友直呼“内娱完了”,再到近来随着《朝阳打歌中心》《令人心跳的舞台》等舞台节目做出尝试,前几日又有集结乐华、哇唧唧哇、JYP、天娱等公司新人的项目被曝筹备中。

伏、起之际,我们来聊一聊,失去选秀后的第一年,内娱新人还好吗?

后选秀时代

近日,爱奇艺公布2022-2023平台片单,依然没有选秀节目踪影。这在意料之中,但对部分秀粉来说还是有些怅然若失。

回顾过去,从2018年《偶像练习生》起,到“青春有你”系列,“创”系,另有“明日”系列,《以团之名》《少年之名》《下一站传奇》等节目,四年间,几千名新人从平台陆续涌入内娱市场,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四年里,我们拥有了属于内娱的男团NINE PERCENT、UNINE、R1SE、INTO1等,也看到火箭少女101、THE9、硬糖少女303等年轻女孩舞出靓丽风景线。不止成团出道的人,更多新鲜面孔以原生公司组合、唱跳歌手、话题新人等姿态活跃圈内,一段时间,多位新人的话题度、关注度不输出道组。尤其在综艺蓬勃的内娱市场,他们的出现填补了诸多嘉宾位的空缺。《由你音乐榜》《中国音乐公告牌》等打歌节目也应运而生。内娱新人市场似乎直接进入繁茂盛夏。

在热闹躁动中,实则有丝丝缕缕寒气蔓延。譬如,两档口号拉满的打歌节目在做完一季之后停止营业。聚集当年最多内娱团体的舞台节目《炙热的我们》开播多时,(前)R1SE成员张颜齐的朋友在他的主动提及下才后知后觉:“哎?你也在那档节目?”2018年春夏,秀粉们还在为毕雯珺、卜凡等训练生卡位未成团而遗憾,再一年,卜凡解约之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大家似乎也接受了“演员毕雯珺”的设定。优酷系几支男团长期“名存实亡”是默认事实,娱理工作室见证过有团体在后台半开玩笑向前辈“跪求资源”,也旁观过成员争吵、不和。《创造营2021》像是秀粉最后一场盛大集体狂欢,《青春有你3》的潦草收场是不少人不愿再深想的痛。

选秀“禁令”下达后,在至今一年的冷静期里,有更多现实状况浮现。

首先,自近年选秀逻辑出道的“限定”团体接连合约到期。解散之后,有如前“火少”队长Yamy曾自剖当“北漂”个体户的不易,“工作不多,和‘火少’两个状态”;被哥哥们照顾的胡春杨离开“曾属于那九个人(UNINE)”的男团,在媒体镜头前展现出的不营业、消极态度让众人哗然。还有团员单飞发展后,个人定位模糊;有人长期驻组,“唱跳”仿佛已是彻底翻篇儿之事;还有人几乎从主流市场消失,和同辈工作差距越拉越大。

而在无另几百新人涌来,吸引“喜新”网友目光的内娱池子里,有更多来自非第一梯队的声音传了出来。在《青春有你2》被视为“独特”代表的上官喜爱直言已多月没有收入,在娱乐圈里“得不到一颗糖”;ONER成员岳岳试图公开讨论偶像是什么?该怎么做?但最终也没缕出清晰结论;再见在《偶练》《国风美少年》接触过的新人秦子墨,他已成为一家剧本杀店兼职DM,而和他同为前觉醒东方公司战友,前《青你》选手冯俊杰,已回老家四川开启了上班族生活……

因为有太多新人表达着“没有舞台”遗憾,网友停下追逐选秀脚步,回头看到了更多新人赋闲、失业、或销声匿迹的样子,又听到了部分行业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感慨,在一片迷茫氛围中,叹“内娱无聊”,“内娱完了”的声音甚嚣尘上。但究其本质,内娱到底怎么了?选秀时代的中止,是否意味着新人市场再沦为一滩死水?

是内娱没舞台,还是“你”没舞台?

在近期一次和资深选秀导演的交流中,对方坦言:整顿选秀是有必要的。“如果说没有‘偏’,就不会进行整顿,而且这个‘偏’是说哪怕只有一家‘偏’了,我们整个行业都应该停一停来思考,把行业风气扳到正确方向来。”

在娱理工作室和多位娱乐公司老板讨论中,有几个观点也触发我们深思。

首先,我们是否过于放大一档选秀节目的功能性和重要性?

有近三十年从业者回忆,当年音乐行业鼎盛时期,很多成名歌手都是在投了无数Demo、经过层层考核才得以签约唱片公司的。即便是通过音乐比赛(选秀)入行,其“生死大权”也掌握在一排专业评委手中,其实力、特色是评委首要看中的。

再到近年全民选秀,专业评委的权力几乎移交大众手中。或许因为几张出圈“神图”,或许因为个性逗趣,或许因为一次“天选”事件,一些“偏科”新人容易在节目中冒头,被推至还不错的位置。但 “偏科”新人最终还是要接受综合市场考验,“你不能用在综艺里的关注度去比你真正进入娱乐圈之后的‘落差’。如果真要比,你在圈里的‘不被选择’,才反映你更真实的能力。”

几家公司老板承认,选秀确实是加速新人被看到的催化剂,但它的退场也没那么严重。

我们曾和因2019年《乐队的夏天》而在主流层面又“红”一轮的新裤子聊天。彭磊彼时就坦言:这轮浪潮来临时,他们没什么感觉。从1998年发首张专辑至今,他们经历过太多次潮来潮去,“(节目结束)三个月后,你看看还有几支乐队被热情关注?最终走得长远的,还是要靠作品。”

自香港成长的“天王星”老板回忆,“像我看到的很多前辈,刘德华、梁朝伟等等,他们都不是一天出来就红起来的,反而是经过时间打磨,过了几年才有更好的表现力,可能那个时候才是他们走到更高位置的时间点。”

而在“捷径”变少的当下,也正是给新人们以时间,让他们沉淀下来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想成为一名艺人?还是话题红人?通告咖?资深从业者指出:“你想做优秀艺人还是话题红人属性是完全不同的。优秀艺人应该不断积累、具备多面专业能力,他才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行为去感染喜欢他的人。这一定不是朝夕之间的事。”

四大天王年轻时,刘德华、黎明、张学友、郭富城

另外,市场不缺新人,但被记住的寥寥无几。这在娱乐公司老板看来也不是“问题”,而是正常现象。

已知,公司培养一个业务能力达标的训练生需要2-4年,但在市场急促这几年,很多新人是在基础欠佳时就被匆匆推上节目,又过早进入圈子的。正如某位老板所讲:“ 社会上其它行业和娱乐圈是一样的,都是‘职场’,每年都不乏新人报道。你可以理解最后能成为职场精英的是拔尖儿的少数,那为何又执念娱乐圈的新人得顶上去一大半呢?”

在特殊大环境加上选秀市场风云突变前提下,大家习惯以消极眼光挑问题状况常见,但客观角度,多位行业人士也表示虽然头部新人选拔节目没了,但艺人曝光渠道并没消失。“就说对舞台的限制,每个国家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要求’,它并不能成为‘内娱死了’的借口。说环境不好,反而我们认为现在环境是有很多可能的。这是一个‘Camera’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时代。你可以开直播,可以做自己的频道,录自己的‘训练室’,去推广你的特色和内容。那没有想法,录不出来,是否自己业务能力还不够呢?”

在和专攻训练生领域的老板对话中,她表示目前最欣慰的事情之一就是带团在市场实战几年后,团和公司的目标愈发统一,团员也越来越清晰自己的方向,“因为我也见过太多年轻人,做了几个月、一年后,才发现自己好像不适合这个行业。”

就在前几天,胡春杨和师姐吴宣仪、老板杜华录节目路透图流出。而在此之前,因为在某媒体采访中展现对事业迷茫甚至看似“摆烂”状态,不少网友直言对其失望。

实际上,在那次争议报道发酵后,我们有机会和胡春杨交流了一番。言谈之间,因为年纪尚轻、年少成名、又亲历选秀前后起落,以胡春杨为代表的部分新人心理困扰确实存在,但并非不可消解,也不必过于放大。如胡春杨,经历一番“捶打”、反思,他表示自己已调整到一个不错状态,因为对唱跳、对行业还有热爱,他也会坚持做下去。

但对于自认“熬”得痛苦的选秀新人,也有从业者给出明确建议:“不如换行。”

杜华、吴宣仪、胡春杨新节目路透

内娱没有完,我们更需一股“清风”

后选秀时代,与其担心内娱再陷沉寂,不如将它视为一段大浪淘沙洗牌期。多位娱乐公司老板乐观表示:“这段时期反而更有机会让我们的新人走上一条高质量正途。怎么在没有高速跑道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就是考验心态的时候了。”

从R1SE出道两年,又独自摸索奋斗一年有余的张颜齐曾总结:“我在这行感触深的是,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但是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这是很鸡汤的话,但确实有理。就像你说你每天花8小时做音乐或者练舞,我觉得基本上花8个小时训练的人,他的收入应该还是比花6个小时的人稍微高一些,就算不说钱,前者的认知度也至少会比后者高那么一点点。我相信愿意把时间花在研究本领上的人,哪怕现在可能不太好,只要坚持,他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惨。”

在讨论中,所有娱理工作室交流过的老板都不认同“内娱尽头是演员”的说法。大家承认,目前来看,新人通过演戏实现破圈概率确实高一些,但关键在于演戏是否是其有兴趣的、愿意投入的领域?还只是自认“唱跳偶像没市场”的谋生退路?“要知道,演戏的门槛也没有那么低。如果你真的喜欢唱歌跳舞,你可以选择很多舞台,只不过有大有小。”

有新人向我们倾诉:“喜欢舞台的人太多了,但名额就那么少,最终能够在大舞台露出的永远只有几个。有一些人是单纯抱怨。但现实点吧,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顶尖的人,你不要去埋怨名额少,你只要去不断努力,让自己有机会去做那个名额就好了。”

而对于“舞台”的理解,在我们看来也不该被限定于演唱会、音乐节、纯粹打歌节目中。近一年工作缘故,娱理工作室接触到了从家乡一家服装店起步,自创“服装店银行”供唱跳歌手过把“Show”瘾的楼炅择,和几个伙伴为攒Live演出四处奔走的林超泽。也见王晨艺、张星特、俞更寅、谢兴阳、高秋梓等人在“小鲜综”(《闪亮的日子》)里筹划属于他们的夏日歌会。焉栩嘉、夏之光、赵磊等人纷纷面试,在话剧舞台发光发热。

内娱完了吗?当我们向多位内娱从业者抛出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应都是——当然没有完。

“只要还有人热爱舞台,想坚持做好这件事,内娱永远不会完。”

事实上,也是在这段冷静期,一些娱乐公司也进行了综合复盘。有负责人承认,某段时期为了跟上选秀速度,他们也有意贴合节目属性去速成一些比赛选手。但市场证明,每家公司及新人都有属于他们的原生面貌,那也正是他们区别于其他“竞品”的特色,“节目退潮期,我们更应该生长出自己的样子。”

另一方面,新人只是产业的一环。想让更多优秀年轻人不被辜负,也需要平台、公司共同发力。

有从业者指出:“我觉得还是我们不够好吧,这个‘我们’是指包括行业里的所有人在内。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乏有创意有实力的年轻人,但很多时候,一是我们没有找到他,二是我们可能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发展。为他们搭建更适合的舞台,是我们要做的。除此之外,在整个内娱行业,我们也更需要一股‘清风’。在我们不管是做任何项目时,希望最终被传播的都是那些闪闪发光的才华,那些作品。如果接下来的‘风’是往这个方向刮,那么这个行业的未来就会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