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奖项格局已经稳定多年,而本身就是新影节的海影节,为什么还要再往行业奖项中推入一个后来者?正巧12月16日海影节发布了今年金椰奖的入围名单,只要打开名单一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很直观:在将中国电影产业真正立于全球发展,推动中国电影的视野深度多元化与国际化上,海影节填补着空白。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电影市场的回暖,在12月的第三个周末终于有了新动向:《阿凡达:水之道》领头上映,影院在长达69天之后,终于再次迎来过亿的单日票房,大众迫不及待缓解对好电影的“饥饿感”;而与此同时,年终影节盛事——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亦在此时回归,正好是对当下热情的一份重要回应,让大众看到的是电影产业依然旺盛的活力,看到好电影依然有很多。

海影节板块众多,其中最吸睛的无疑是主竞赛单元“金椰奖”。

专业奖项是一个影节的风向标,其推崇导向,透出的是影节对电影的思考与感知,以及对自身产业价值的定位;由此,它也会成为影节视野的一个核心代表者,引领从业者和大众进入同样的电影视野。

从这个维度上来看,人们会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内电影奖项格局已经稳定多年,而本身就是新影节的海影节,还要再往行业奖项中推入一个后来者——正巧12月16日海影节发布了今年金椰奖的入围名单,只要打开名单一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很直观:在将中国电影产业真正立于全球发展,推动中国电影的视野深度多元化与国际化上,海影节填补着空白。

英美法西、塞内加尔、阿根廷、奥地利、希腊、伊朗、巴西、意大利、挪威、尼泊尔、土耳其、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刚果……片单上牵出来的国别是一长串,实打实地能看到努力的痕迹,海影节在国际电影交流这个方向上绝不取巧,一年一年越走越深。

不用说,这其中很多国家的电影,普通影迷别说接触,或许第一反应难免是“哦?他们也有好电影吗”。片单中,部分来自主流市场的影片在国际A类影节或当地市场已经有机会露过脸,好评度引人注目;而另有很多影片在中文网络中尚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充满神秘感,海影节正是它们第一次在中国呈现的机会,但正因如此,当人们熟悉的悬疑、犯罪、喜剧、家庭等等类型,落到这些陌生的电影文化语境里,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会不会给出很别致的惊喜,这对于国内影迷来说,无疑是一程新鲜体验。

这种电影视野的宽广,于大众影迷是乐趣,于国内从业者则是一份重要的连接。在此前,人们或许不会想到,2022年国内电影业的发展并没有呈现出持续修复的上扬态势,反而再次沉底。在这样的状态下,国内电影在这一年中是封闭和束缚的,亟需的是重新进入常态化,在全球产业的竞争合作中找回状态。

与此同时,我们沟通过的多位国际制片人都分享过这样一个趋势:尽管美国仍是全球电影产业的老大,但他们的电影创新力已经不足,当下创新的可能性、进步性、新力量皆来自后起的新市场。而金椰奖对全球多文化地域电影发展的这种平等、包容的探索与推荐,正及时地紧跟全球视野中正鲜活的因子,给国内影人带来很多新的启发与碰撞。

金椰奖将入围视野充分打开,而最终哪些影片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关注,哪些创作新意值得被点赞放大,哪些影片或许有潜力更进一步进入国内大众市场——这些就需要身经百战、把脉极准的伯乐们下场定音了。

今年金椰奖的评委阵容一如既往专业、强大。

评委会主席由著名导演、编剧黄建新担任。黄建新导演的行业地位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说是具全局观和全面性的资深影人之一,处于总领之位实至名归。

对于很多当下的电影观众而言,黄建新是近十几年主旋律商业大片上最重要的一面招牌,但从业数十年的他,可远不止于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导演、编剧身份的黄建新已经创作了约35年,有20余部创作作品;在这其中,从最早的先锋型创作,到随后的都市讽刺喜剧,再到后来的深沉现实创作,及至主旋律大片的开创,黄建新在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成功的代表作,也几乎都在开启一些时代潮流——在公认中,黄建新不仅有深厚的创作能力和作者思维,在对时代的把脉上也非常准确。

黄建新多重职能身份的变化,开启得也是比较早的。早在1996年,他就已经第一次担任了“监制”这种当时内地还很陌生的角色;而进入2000年之后,他的监制工作变得如他自身的创作一样常态化,在市场上有声量的监制作品,至今就已超过40部,国内大批电影导演都与他有过这一合作。最破次元的是,昆汀·塔伦蒂诺《杀死比尔2》的中国部分就由黄建新担任监制——而正是这早至21世纪初即与好莱坞的一次碰撞,黄建新早早就意识到了电影产业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性。到了近年,他的监制工作很大一部分重心已经落到对青年导演、新创作者的支持、帮助和培养上。

短短一点描述,不足以概括黄建新的成就,但可以看到他在行业、市场和创作专业上均衡的权威性。说句大白话,什么都见过了,所以什么问题都不是新鲜事,更何况,如此资历的黄建新,还有意识地让自己长期地与年轻一代接触,保持对时代的理解。因此,他对影片与观众的判断可以说是相当值得信服。

在这样一位评委会主席的带领下,我们再看看金椰奖中剧情长片单元、纪录长片单元、短片单元等重要分类奖项的评委组成有什么惊喜。

优秀的剧情长片,无疑会是最受市场和影迷关注的板块。在本届金椰奖剧情长片评委中,我们看到了导演李玉、导演刘杰、演员咏梅、导演毕赣、扬·舒特教授和戴锦华教授的名字。

在这个阵容中,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金椰奖建立起了在国际电影交流中一种对话和评价的可能。三位导演和一位演员,分别在威尼斯、柏林、戛纳、东京、圣塞巴斯蒂安、开罗等国际影节中多次入围或得奖;扬·舒特教授和戴锦华教授也都有长期的跨文化研究背景。这无疑会使得他们在面对多文化地域的作品时,能够有更精准的观察和评价体系。

其次,这个评委阵容整体在专业上是很有个性和态度的。就他们自身的专业呈现而言,李玉导演和刘杰导演都经常关注社会边缘问题、现实问题,并擅以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比如李玉从十多年前的《苹果》《观音山》到今年的《断·桥》等作品连续关注底层人群、小镇青年的孤独迷茫,《今年夏天》更是非常早期的同性题材作品,而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透析》,以不同的奇特语境,持续展开对世情与法理的现实描写;毕赣导演作为青年导演中备受关注的一位,本身就有着极强的艺术化风格,被国际影评人推为代表中国的新魔幻现实主义;戴锦华教授则在长年的电影研究和流行文化评论中,一贯直言不讳。

这样的一组评委,可以预见他们对于能真正深入人心的力量感的看重,他们的协同也会有助于推选中对电影叙事性、艺术性、对话感的平衡,由此更能推荐出真正可看、可赏、可回味、可共鸣的全球佳作。

再来看看纪录长片评委,人数不多,三位而已,但却颇有点“稳定三角”的状态。

三位评委中,导演杨超,自己执导或监制的纪录长片,有七部入围或拿下戛纳、柏林、阿姆斯特丹、北京、香港等影节奖项,成绩非常辉煌;张同道教授,除了同样拥有丰富的中外获奖纪录,同时还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专业上的权威地位,在国内外多个电影节、电视节担任重要评审;导演杨荔钠,早期是颇有先锋性的独立纪录片代表人物,当下则是国内最重要的女性主义导演之一,其近几年的连续两部作品《春潮》与《妈妈!》,都在大众中取得了话题、口碑上的高度反响。

每位评委都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对作品进行专业评定,而形成一个组合,则是可以在纪录片本身的视角洞察力、技术手法的创新、故事表达的吸引力等方面去对今天的纪录片做更高的要求,在市场上留下更优秀、更具价值且观众友好的作品。

最后再看看短片评委,既有“冲劲”又有很能定场的力量。在今年的春节档市场上与大片竞争,张末作为联合导演的作品《狙击手》成功杀出重围,口碑、热度双高;文艺片领域中颇受行业和观众双方面认可的演员吕星辰,曾是国内首位拿到国际A类电影节影后的90后女演员——两位青年影人与短片这种尚未以定义束缚自身、更包容先锋尝试、更接纳多元创作者的领域的碰撞,可以为市场和观众鉴出更新鲜的视角、更独特的想象力。而有着《村戏》《阿桃》《古玩》等太多部豆瓣高分作品的导演郑大圣,则可以自己成熟的创作框架,对短片在叙事表达创作上的核心去进行更多审视。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院线市场和普通电影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影节展映或入围的作品一般都是文艺片或者比较小众,能跟大众产生关系吗?

先给一个确定答案:能!

稍微回忆一下:讲述发生在新疆的童年故事的《第一次的离别》,在2020年影市复工时成为开市影片,在几乎以重映片撑市场的阶段中以新片身份,令观众重新获得了来自电影的一次治愈,电影本身的诗意也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可;万玛才旦导演的《气球》在2020年末院线上映,随后到长视频平台上线,整个周期受到了非常多普通观众的关注,它以一个好看的、独特的故事刷新了很多观众对于文艺片或者说作者表达型影片的认知,取得了社会中一致好评;再有《白蛇传·情》,让观众被传统文化的韵味再次震撼,一部因地域性、粤剧呈现而原本极其小众的影片,引发了大众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它也被视为近年最好的白蛇故事创作。

而这三部,都是在此前的同一届金椰奖入围获奖名单里的。

所以可见,当有专业、权威并真懂观众的奖项和评委,他们是能以自己的选择和推荐,为市场和大众带来很多超出预期、跳出常规的惊喜的。我们也期待金椰奖的努力,能够为未来一两年的大众市场,留下很多令观众再次刷新认知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