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培(1928-2002)是讽刺相声的代表人物。他是天津人,与范振钰搭档被称为“高范”,可以说是相声界的黄金组合。他们表演的《跟谁对着干》《教训》《不正之风》《钓鱼》《下棋》《好阿姨》《皆大欢喜》等原创作品,堪称“讽刺相声”的经典,其中《教训》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1985年,高英培与马季、赵炎、姜昆、李文华、师胜杰、侯耀文、石富宽、常宝华、郝爱民共同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学艺

高英培生于天津,原名高敬昌,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学,他爱相声,但买不起票,只能是混进茶园偷听。十几岁时,家里把他送到北京,在前门外一家纸店当学徒,干的活儿又脏又累,唯一的爱好,还是工余时间去茶馆蹭相声听。纸店里有位耿师傅,知道高英培爱相声,而自己又偏巧认识相声老艺人赵佩茹,便向赵先生推荐了高英培。

赵佩茹师承焦德海,曾与常宝堃、马三立搭档,后来马志明先生盛赞赵佩茹为“亘古一人”。

赵佩茹见了高英培之后不太想收,因为高英培的眼睛高度近视一千多度,赵佩茹认为近视眼吃不了开口饭,按规矩,相声演员上台不能戴眼镜,眼镜镜片反照观众,观众也看不见演员的眼神。那时候没有隐形眼镜,更没有近视眼手术。拜师心切的高英培当场摘了眼镜,对赵佩茹表决心,一定要练成不戴眼镜也能上台。赵佩茹这才答应。这一年是1949年。

(赵佩茹与魏文亮、刘文亨、高英培)

赵先生根据高英培的条件,按照小蘑菇常宝堃的风格教高英培。学艺之初,高英培到街头撂地儿,到小书场垫场;三年满师后,1951年,高英培开始闯荡江湖,先后跟任明启、常宝霖搭档,老相声艺人周德山、吉评三也都给他捧过哏。

1954年,高英培加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与范振钰合作,这一年高英培26岁,一对黄金组合由此诞生。60年代,和平区曲艺杂技团解散,高英培被下放到天津纸制品厂蹬三轮,也算干回了纸店的老本行,范振钰去了另一家工厂烧锅炉。不过这反而让他们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工作之余仍然给工人说相声,也创作相声。要不是有这样一段贴近实际的生活,恐怕也不太可能出现后来一系列讽刺现实的相声。

《钓鱼》再创作

高英培说过:“相声是现实的东西,必须反映时代,反映潮流,因此相声演员必须坚持创新,跟上社会进步,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

赵佩茹收了两位非常著名的徒弟,一个是高英培,另一个是李伯祥。这两个人身上都具有天津相声艺人特有的热情奔放:嗓门大、语速快,都是“竹筒倒豆子”类型,都有些夸张,在舞台上手舞足蹈、活力四射。而高英培比李伯祥略胜一筹的地方,就在于李伯祥的相声主要是幽默逗乐,而高英培的相声则充满讽刺与批判现实的精神。

大家都知道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四门功课,高英培唱得不好,却把说发挥到极致,尤其擅长以天津味儿的幽默展示天津卫老百姓的生活。50年代初,相声大师郭荣启先生根据天津市井流传的一个小笑话儿,整理创作了相声《钓鱼》;马三立、张庆森合作加工改编成对口相声。1958年,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时期,高英培、范振钰对这个段子进行了深度改编再创作。说实话,这个相声,听众印象最深的还是高范的这个版本,那句“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我可赶上这拨了……”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天津人谈到二他妈妈,二他爸爸,姥姥,糖饼,大木盆,也都会心一笑。

讽刺之王

80年代,高英培、范振钰与杰出的天津相声作家王鸣禄先生组成“三驾马车”,创作表演了一批针砭时弊、警醒世人的讽刺相声。《教训》这个段子,首演是在天津市劳教局,三梆子、老梆子、坐地泡等人物引发了人们笑声背后的反思,与当年红极一时的同类题材电影《少年犯》、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堪称异曲同工。《不正之风》使“万能胶”闻名遐迩,最经典的台词是:“我拿肉头换料头,拿料头换馃头。”这个到处拉关系户走后门的人丑态百出,最后落得用殡仪馆灵车去接新娘,褶咧、徐姐等人物也令人拍案叫绝。生活中暴露出来的各种人性的弱点,高英培无不以夸张滑稽的表演予以彻底揭示。

(电视相声《不正之风》)

1988年范振钰告别舞台,高英培与徒弟孟凡贵搭档,推出一批新作,仍走讽刺批判路线,包括揭露吃喝腐化风的《鱼儿问答》,批判假货的《假酒》,反腐题材的《人鸟之间》。多年后,苗阜王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说了一段反腐题材的相声,遭遇一片嘘声,其实他们应该好好学学高英培。

在飞机上说相声

高英培站在台上,眼前一面模糊,这一点,也只有近视眼的人才能有共鸣。演员与观众交流,关键是眼神,但是没有观众知道高英培眼睛近视,可见他在表演上下的功夫。

80年代,高英培随全总文工团到全国各地演出。有一次从北京乘飞机到上海,那时候坐飞机绝对是新鲜事,一般人坐不起飞机,空中小姐也是高大上的职业,选空姐跟选美一样,王朔还写过一个小说《空中小姐》,当空姐的那种感觉,也是没谁了。那天高英培一进机舱就被空姐认出来了。飞机升空后,空中小姐走到高英培身边,请高老师在飞机上给乘客们说一段相声。那时候的大腕,也没那么大架子,高英培欣然同意,和范振钰走到飞机前面,表演了一段《论吃》,机舱里成了相声园子。恐怕在三万英尺的天上说相声,高英培和范振钰也是独此一份了。

天津观众在高英培先生50岁时就亲切地称他为“高大爷”。高英培登台也有口头语,一开口 “老几位,我想你们呐!”全场便是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叫好声。那种火爆程度就像往观众群中扔了一个炸弹,后来他的徒弟和搭档孟凡贵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说高英培的演出,“气氛热烈得‘让人害怕’。”

也有缺点

高英培也有缺点。比如他演出时常有“翻砂”,就是说着说着北京话,突然冒出一句天津话。年轻时,他到一家相声园子演出,抖包袱时没留神说了天津话,本来是说秃噜嘴了,但没想到竟然引起观众大声喝彩。高英培兴头更足,在以后的演出中干脆就天津话北京话一块上。有一天演出完毕,赵佩茹派人找高英培,高英培赶紧去师父家里。一进门赵佩茹就急了,喝斥高英培跪下:“谁教的你,一嘴的毛病!”原来赵佩茹去剧场看了演出,正听到高英培说天津话。据说高英培因此事被赵佩茹罚过跪、挨过啐,但这个毛病到最后也没扳过来。

火爆有余,细腻不足,有时候有些过于夸张,塑造人物也有些脸谱化。这些也都是高英培的先天条件决定的,所谓人无完人,艺无止境,高英培的相声艺术显得有些粗糙,不够完美,所以最终与大师还有差距,未能成为相声界的泰山北斗。

注重艺德

高英培桃李满天下,苏文茂的儿子苏明杰、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张伯鑫等人都是他的徒弟。他艺术水平高,艺德也很好。他尊重相声前辈、尊重观众,为人正直,拿到一段新相声的时候,不管对别人的作品改动多大,也一直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

高英培对天津感情很深。1979年,高英培与范振钰一起调入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离开天津,高英培哭了:“我是喝海河水长大的,对天津有特别的感情,说实在的,真不想离开天津,我舍不得那些热情的天津观众……”

2001年年初,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高英培回天津养病,家人用轮椅推着他在天津的大街小巷转一转,在街上常被观众认出来,大家围上来:“高大爷,您回家啦?”高英培笑:“回来了!还是家好呀!”2002年大年初二,高英培先生因病辞世,两千多人赶来为他送别。

高英培去世时73岁,没能越过这道坎。马季送挽联“人称万能胶难缠坐地泡折腾二他妈和平有一号;最乐是钓鱼教训忘不了一见高英培我们就想笑”。马三立先生从天津捎来的条幅上写了五个字:我太心疼了。(文:何玉新)

(高英培、侯耀华等人)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