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爱猫小说家

今天要说的电影,是我最近刷B站时突然好评飙升的一部,虽然它上映时的好评已经不少了,但过了这么久,它竟然突破了豆瓣评分9分,国产片、Top250前50、经典中的经典……多少形容词,都无法溢于言表。

于是我点开重刷时,心中很多思绪涌出,当然,更多的是对此片的一种珍惜。因为它如何解读都不会‘过度’,多少荣誉都不会‘压身’,就算‘申遗’都不为过。

就是这样一部国产片,十二年后的今天,再回首,它似乎不止剩下奇迹,还有教会我们跨越几世纪的大道理。

电影经典,台词亦是经典,句句诛心,细细品来时更使人惊醒。

要个公平

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民国年间,花钱捐得县长的马邦德(葛优 饰)携妻(刘嘉玲 饰)及随从走马上任。途经南国某地,遭劫匪张麻子(姜文 饰)一伙伏击,随从尽死,只夫妻二人侥幸活命。马为保命,谎称自己是县长的汤 师爷。

为汤师爷许下的财富所动,张麻子摇身一变化身县长,带着手下赶赴鹅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远,鹅城地处偏僻,一方霸主黄四郎(周润发 饰)只手遮天,全然不将这个新来的县长放在眼里。张麻子痛打了黄的武教头(姜武 饰),黄则设计害死张的义子小六(张默 饰)。原本只想赚钱的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竟会被卷入这场土匪和恶霸的角力之中。

电影里,好像谁都是主角,又好像谁都是群演;放到现在,有些台词竟然成了如今很多年轻人在社会中面对人生时的‘嘴替’,无逻辑,也甚是逻辑满分。

要逢场作戏,也要耐得住挑衅,又或者,要懂得装糊涂。

里面那场冤死小六子的片段,口口声声说要讨个公平,可到底什么才是公平,是最后的真相重要,还是这个诡计得逞之后的结果重要?

可所有人的出演都像是有目的又无目的,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张麻子是谁,谁脸上有麻子才要紧。

当年姜文的这部《让子弹飞》,一上映就成了神话,有人称赞说:“这是近三十年来最好的华语电影,可以和《霸王别姬》掰下手腕。”

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就是这两年吧,《让子弹飞》在B站重新‘崛起’,被一群年轻人反复把玩、恶搞、二次创作:

「甚至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让学”。《让子弹飞》成了当代年轻人奉行的网络“圣经”,也是让人永远琢磨的《推背图》。」

提起姜文,他的很多电影都刷新了国产片的票房记录,而且电影彰显了他特别的个性:怎么能这么霸道、这么自恋、有这么招人喜欢呢?

‘杀人诛心’

还是源于他本身性格就非常率真与直接,又不失单纯。

这部电影,如行云流水。你也许明白它讲述的故事,整个过程欢快、别致、又喜庆;也许你看不懂,却有一种舒适感,因为台词顺当,一语中的。

你可别忘了,这部电影可是2010年上映的,在当时,它的质量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在当时的国内市场,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让子弹飞》不仅开篇就出凝聚全片的那句经典台词,也因为十年前的特殊环境暗含着很多不用多说的幸运。国内影视市场这些年一直起起落落,可它却在那时得到了特别多的好评,以至于现在,依旧如此。

整个故事的过程就算因为过审原因剪了一星半点,但还是臣服于所有主角的对话,堪称尺度大又负有挑衅意味,相较于姜文的另一部《太阳照常升起》中刻意压制的讽刺,这部片子姜文才真正地‘拍爽了’。

因为只有这样,观众也看着‘爽’,跟如今圈内众多依靠商业化的片子,它立足于此,是必然的。

大家也许刷这部电影多,但当你仔细研究下里面的剧本逻辑,就知道其中的戏剧冲突有多重要;在陈述故事的人物、背景时,首先要告诉观众这是关于谁、关于什么的故事,才能引出整个故事的冲突。

比如「建置阶段」:

电影开始就交代了故事人物身份,劫匪、贪官、恶霸等,给了主要人物戏剧需求:劫匪要钱财、贪官要活命、恶霸要赶走劫匪等,并通过劫火车这一事件引出了全片的电影故事最大的冲突:劫匪与恶霸的斗争。这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推进过程。

从而到达「故事冲突阶段」:

通过小六惨死、勇敢赴宴、暗杀夫人、分发钱财、绑架黄四郎等事件不断加强主要电影人物的戏剧冲突,改变其力量对比,推动故事的发展,直至最后导致劫匪VS恶霸你死我活的决斗。

最后交代它是如何「解决」的:

通过之前故事对人物性格、行为方式的塑造,在故事主要矛盾“劫匪VS恶霸”中,最终以劫匪胜利解决了故事矛盾,然后所有人物结局都得以合理化解决,让观众产生了一种“这是《让子弹飞》完整故事”的满意观影体验。

所以无论将这部电影放在什么位置,从头到尾研究还是从后往前探讨,它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它像一个难以定义的多面体,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解释。

“有人说,这是姜文对个人英雄主义极致的迷恋和讴歌;

有人说,在黄四郎、汤师爷和张麻子的几方对峙中,看到了被历史规律反复推上台前的几种革命阵营;

还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权力的游戏》。”

而它在B站封神,其中的缘由可想而知,除了其中无处不在的细节和隐喻,再加上那些“站着把钱赚了”“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这些喋喋不休的台词,是借电影中的人物之口道出,这才是过了这么多年应得的效果。

让子弹飞一会

记得21年B站跨年晚会上,叶音舞团把《让子弹飞》搬上舞台,是如何惊艳:舞蹈名为《让子弹飞一会》,截取影片中“鸿门宴”和半夜剿匪两场戏;节目播出时舞蹈炫酷、服道化还原得当,根本掩不住台下观众的激动与呼声。

粉丝们都应该清楚,姜文拍电影,是出了名的费钱:早年拍《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了拍一张满意的照片,他给宁静拍了10万格底片,一千多个镜头,最后选出了一张。拍《鬼子来了》用了48万卷胶片,4000多个镜头。

“姜文对电影太在乎了。越在乎就越讲究,越讲究就拍得越少拍得越慢,拍得越少就越惧怕市场,惧怕别人看不懂。这就好比一个姑娘,上床上得太少,所以老是在颤抖。”

也许,这就是‘文化制作产业’里,为数不多的‘浪漫情怀’。

我深挖下去,猜到了如今的年轻人频繁提起这部电影、并将它如《甄嬛传》一般盘了一遍又一遍的原因:或许姜文都没有想到,到了2022年,它会成为一部「社会实录」。

从政治领域到金融市场;从网络现状到生活琐事,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映射了现在以及未来会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事。对白不仅一双关语还突出了反讽式的角色语言,里面的矛盾修辞、话语、重复强调等叙事手法,没有废话,恰如其分。

都说姜文善思、求变,并没有‘姜郎才尽’。

也听说:千百年来皆如此,太阳下无新鲜事。

急什么,再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