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贾樟柯给大家的深刻印象就是“敢说”。

他喜欢拍摄反映现实和底层生活的电影,擅长以强烈的纪实风格叙事,总想把那些“游离在集体之外的边缘人”、那些无法被光鲜镜头拍到的阴暗角落,悉数放在荧幕上让观众品鉴。

拥有如此“叛逆”的思维,似乎注定了贾樟柯时不时就会“语出惊人”:

例如在主旋律电影撑起了国产电影票房“半边天”的当下,贾樟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达了自己的顾虑:不能把中国电影做成主旋律专卖场,给所有电影一个确定性。

贾樟柯认为,电影需要一个平等的、确定性的环境,应该鼓励多元类型创作、多元投资格局。如果因为主旋律电影在目前迎合了市场需求,大家伙都跑去拍主旋律电影,那“是对中国电影,对子孙后代,对中国文化完全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平心而论,贾樟柯的顾虑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电影文化的发展确实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所有电影人都跑去拍主旋律电影,那无疑会让国产电影的发展大倒退。

但贾樟柯说这话时似乎“忘记”了市场是会“自我调节”的,主旋律电影在疫情当下风靡一时是市场的选择;而随着时局的变化,市场风向会改变,同时也会诞生出新的“主流”题材。

例如近期涌现出大量的女性群像影视剧,就是因为市场风向逐渐偏爱女性力量的结果。

又例如近期的热门电影,朱一龙主演的《人生大事》和沈腾主演的《独行月球》,也不是主旋律电影,可见贾樟柯看衰主旋律电影的理由并不是很客观。

回顾过去,有且只有在特殊时期,受到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下,才会产出千篇一律的样板戏。而在如今日趋成熟的国内影视制作环境里,纯粹靠市场的左右是不可能出现某种题材长期“一家独大”,导致电影创作能力倒退这样的局面。

贾樟柯作为一名资深的导演,难道不懂得其中的关联吗?还是说他真的“忘记”了市场规律?

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只是他的叛逆思维,导致了他在发言时喜欢站在权威的对立面,通俗点说就是“爱唱反调”。

不过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爱唱反调”不仅不是一个缺点,还是一个优点。

因为文化就是需要不同的声音百家争鸣,才能不断发展。“唱反调”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里最有代表性、最有力的一种,容易收获共鸣,从而成为一方的精神领袖、一战成名。

凭借《小武》、《三峡好人》而名声鹊起的贾樟柯,显然深知“唱反调”的意义所在。

只不过,这样的优点并不容易把握,稍不注意就会因为自以为是的幽默而“翻车”。

毕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站在对立面进行调侃的,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一致对外的外交问题上,内部团结一致比起打着“戏谑权威”的旗号唱反调更重要。

因此,当贾樟柯为了调侃权威媒体评价佩洛西访问时用词不当,而自以为幽默地将自己到访长沙的行程描述成“窜访长沙”时,他就在“翻车”这条路上走远了。

“窜访”是一个贬义词,常用于表达非正规的访问。

由于佩洛西近期借着出访各国而不断在“台海问题”上挑衅,我方权威媒体把她的行程描述为“窜访”,其实是为了在舆论上进行表态,摆明立场严防对方搞“小动作”。

尽管这个词用在外交场合有点“面斥不雅”的意思,但人家都踩上门了还需要顾及“雅不雅”吗?

而且,贾樟柯把自己到访长沙描述为“窜访”,首先在事实上就不符合语境,因为从他的社交媒体可知,他到访长沙的目的是参与节目录制,属于带公务性质的正规行程。

其次,他在多家权威媒体表态后突然来这么一句,很容易会被有心人用来断章取义。

毕竟贾樟柯也算是国际知名的华语导演,是国内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的一言一行不仅仅具有,也具有某个领域的权威性。这种级别的公众人物,在外交问题上和权威媒体公开唱反调,这对于有心人来说,难道不是送上门来的把柄吗?

为了表示出自己身为文艺工作者的特立独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信口开河,贾樟柯这次的“窜访”言论无论怎么看都是不太合适的。

最后,引用一句人民网今天的金句“你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作为文艺工作者确实需要有“唱反调”的勇气和眼光,但更需要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可以路见不平而呐喊,但不能为了所谓“文化多元”,而把自己站立在什么地方也忘记了。

在舆论发酵之后,贾樟柯已经把引起争议的“窜访长沙”社交状态删除,希望这是他发自真心地认识到自己做错了,而不是一种“冷处理”的公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