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艺谋拍完《红高粱》的最后一个镜头后,把鞋子埋在了片场,他当众发誓,如果电影不成功,永生再不当导演

电影送审期间,恰逢国外几大电影节开幕,领导部门打算选几部优秀作品去参展,看能不能获奖。

本来预定陈凯歌的《孩子王》到柏林参展,结果他非要参加法国戛纳电影节,上级部门只好重新筛选,把《红高粱》报了上去。

没想到,《红高粱》在柏林爆了个大冷门,直接夺得了最高奖金熊奖。

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四大国际电影节,也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四大电影奖项。

消息传到国内后,娱乐圈兴奋异常,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电影上映后,有些地方的票价甚至从几毛炒到了10元,最终创造了400多万的票房记录,一时间风头无二。

第一次拍片的张艺谋瞬间蜚声中外,成了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正在读大二的巩俐一炮二红,迅速晋升为国际巨星;男一号姜文也有了做导演的想法,很快成功转型;甚至还改变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

下面就来说说这四个人的故事。

1、张艺谋:不想当导演的摄影师,不是好影帝

很多人都知道,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可是很少有人清楚,他还是内地第一个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

1987年,正在广西电影厂做摄影的张艺谋,突然接到导演吴天明的邀请,要他担任电影《老井》的男一号。这让张艺谋很摸不着头脑,自己一个素人,能演什么电影。

不过,看在吴天明100元的挖角工资,把他和妻子双双调入北影厂,甚至还分了一套房的诚意上,张艺谋爽快答应了。

电影上映后,不知道是张艺谋运气太好,还是天赋太高,竟然直接拿下了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还获得了金鸡和百花双料影帝,在内地娱乐圈一鸣惊人。

一般人可能就转行做演员了,可张艺谋却燃起了导演梦,恰好他在《人民文学》上看到了莫言的《红高粱》,喜欢的不得了,赶紧坐着公交到莫言家,800元买下了版权。

搞定版权后,张艺谋找吴天明拉了笔投资,吴天明是北影厂厂长,对他相当看好,剧本还没通过就批了一笔钱。

张艺谋拿到钱,又展现了他非凡的魄力。第一件事竟然是到山东高密种高粱,一口气要种了几十亩。

这让莫言完全不能理解,费那功夫干嘛。张艺谋豪气地说:听我的,高粱种好了,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没想到开拍时,高粱长得稀稀拉拉,毫无气势可言,张艺谋赶紧找县调了批化肥,每天带着人除草施肥,还给高粱喷了不少红漆,这才有了片中一望无际的火红高粱,让整个电影充满了质感。

拍摄过程也很辛苦,张艺谋跑烂了几双鞋,最后杀青时,他把烂鞋埋在脚下,如果不成功,就再不拍电影,太遭罪了。

之后就如前文所述,《红高粱》阴差阳错被上级选中,然后斩获国际大奖,张艺谋一夜爆红,成功转型为导演。

随后,他和巩俐联手,相继推出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着》等经典,一步步把巩俐送上了国际巨星的宝座,自己也成了无可争议的大导演。

2、巩俐:差点与“我奶奶”失之交臂,是运气还是实力?

种完高粱,张艺谋开始选角,其他演员都搞定了,唯独女主角始终没有着落,张艺谋想找个新人,这样好管教一点。

副导演杨凤良开始到中戏等院校明察暗访,有人就推荐了正在读大二的巩俐。

当时,巩俐被称为中戏“五朵金花”之一,名气很大,可是她正在广州拍《暑假里的故事》,根本不在北京。有人又推荐了“五朵金花”之一的史可,觉得她也不错。

就在张艺谋左右为难的时候,巩俐赶回北京,和史可一起参加了面试。

看到巩俐的第一眼,张艺谋印象并不太好,虽然长相很纯,可是太清秀,与九儿的泼辣毫不相配,不过一番长谈后,发现她其实性子很野,很有爆发性,就定了下来。

事实证明,张艺谋没选错人,巩俐果然演出了九儿纯情又刚烈的一面,一下就红了,凭借后来的几部作品,在国际上拿奖无数,在90年代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巨星。后来陈凯歌拍《霸王别姬》,就大量增加了巩俐的戏份,海外版的封面都是以巩俐为主角,以此增加知名度。

很多人说,巩俐的运气太好,其实她付出的努力也非常大。

拍《红高粱》时,巩俐在村里连骑驴,一骑就是几个月。

拍《秋菊打官司》时,为了体验农村媳妇的生活,巩俐直接包揽剧组所有人的衣服,每天拍完戏就给大家洗衣服,完全沉浸在农村生活里,后来走在大街上,经纪人都没认出来。

现在能有几个女星做到这一步,化个丑女妆就觉得已经足够敬业,其实形似神不似。

巩俐之所以能成“巩皇”,真不是吹出来的。

3、姜文:天天和导演吵,自己当导演算了

拍摄《红高粱》期间,姜文很窝火。

因为对表演的理解不同,他几乎天天和张艺谋吵架,每场戏都吵,搞得两人都很头大。

前来探班的刘晓庆看得又好笑又心疼,就对姜文说,既然有想法,干脆自己做导演算了,只要你拍,资金我来解决。

这句话在姜文心里埋下了种子,不久之后,他认识了新来的邻居王朔,并读到了他的小说《动物凶猛》,头皮发麻,激动万分,当即决定要把它搬上荧幕。

一开始,他想请王朔做编剧,可是王朔拒绝了,觉得电影首先应该呈现在导演脑海中,建议他自己编剧。姜文于是开始自己写剧本,没想到一拿起笔,灵感就像鼻涕泡一样,一个接一个,很快就写了9万字,比原著的6万字还多。

这部电影就是后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的天才处女作。

《阳光》的风格独特,似乎看不到其他导演的影子,不过姜文还是受到了张艺谋不少影响。

例如张艺谋开拍《红高粱》前,让姜文颠了3个月轿子,练得如火纯青才开机。

《阳光灿烂的日子》开拍前,姜文也把所有演员封闭训练了一个多月,所有人只能听70年代的革命歌曲,只能看那时候的《人民日报》,每天必须穿军装,就是为了让大家找到那种特殊年代的气氛。

张艺谋可以给高粱上红漆,姜文为了拍出最诱人的米兰,给宁静拍了足足23040张照片,最后才选出最完美的一张。

这种认真和不将就,应该没几个人能做到了吧。

4、聂敬来: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聂敬来是个群众演员,在迎亲颠轿那场戏中,饰演吹笙的伙计。

当时,45岁的聂敬来因为会点乐器,被推荐到了剧组,本以为就客串几分钟,没想到先是陪着姜文颠轿,练了3个月,好不容易拍完,结果张艺谋回北京洗片子洗糊了,又回来重拍了一次,受了不少罪,当然工资也涨了3倍。

除了这些之外,聂敬来和剧组的渊源也很深,剧中姜文的头就是他剃的,巩俐骑的毛驴是他哥哥的,身上的大红袄也是他母亲缝的。

因为这些缘故,聂敬来后来退休之后,直接组了个“红高粱”民族鼓乐队,经常到附近演出,平均每年要演200多场,不少人都点名要听那首《颠轿曲》,让他赚的是盆满钵满。

虽然比不上那些演员,可是收益相当可观,在当地也有一点知名度,算是彻底改变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