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贯彻到底的密集搞笑喜剧,也并非天马行空的宏大科幻巨制。」

>>>

(本文有所剧透,请谨慎阅读。)

开心麻花出品、“沈马”组合再次合体、超高“含腾量”……

众多名号加成下,电影《独行月球》在上映前便承接了观众们的高期待值。正式上映的第四天,其票房已经突破了10亿,这对于今年持续低迷的电影业寒冬期而言无疑是一部“破冰”力作。

电影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作品《独行月球》,保留了原作主要的剧情设定,延续了科幻和喜剧并行的风格,并在诸多细节上进行了较为合理的本土化改编。

(豆瓣评分,截至2022/8/1 20:30)

截至目前,《独行月球》的豆瓣评分为7.0,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作一部“及格以上”的电影作品,但它仍然面对着有些尖锐的“烂片”质疑。

对开心麻花而言,从7年前爆火的《夏洛特烦恼》发展至今,他们的电影线似乎始终无法摆脱笑点低俗、剧情尴尬的非议,甚至被认为挣脱不了“出道即巅峰”的魔咒。

《独行月球》同样如此。

尽管该影片的制作投入有目共睹,但观众的观感却表现得有些割裂,豆瓣热评亦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喜欢的人直呼:“光想到人类唯一的幸存者是沈腾就感觉很好笑”,批评者则直言:“真的把观众当傻子了”。

(豆瓣热评)

科幻+喜剧的电影形式究竟可行与否?《独行月球》交出了一张充满争议的答卷。

然而,在形式和技法的争议之外,我们理应对影片传达的内容加以更充分的讨论。

“不纯粹”的喜剧:

科幻不足,煽情有余

《独行月球》的背景设定为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人类为拯救地球部署了“月盾计划”。

剧情则聚焦于被遗落在月球的唯一人类——维修工独孤月(沈腾饰),将喜剧与科幻元素结合,讲述了这位“宇宙最后的人类”的月球生存和返航故事。

影片的叙事结构也较为清晰、完整。从独孤月被独自遗落于月球,到他与金刚鼠的相遇和相伴,再到他努力尝试返回地球、乃至成为拯救地球的最后希望,观众仿佛成为了影片中实时观看直播的地球幸存遗民,关注着独孤月的一举一动。

(图源官方剧照)

然而,开心麻花的这次科幻初尝试却备受争议。

喜剧和其他类型元素的叠加向来是开心麻花的作品特点,但科幻的设定也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门槛和专业性。据报道,开心麻花对《独行月球》的制作投入远超于以往标准,这在影片的画面和特效呈现上可见一斑。

至少,在科幻片制作尚不成熟的中国电影界,《独行月球》在呈现层面并不算太令人出戏。

但严格来讲,影片在科幻层面并未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观众对于剧情逻辑和叙事程度的质疑亦并非空穴来风。相比较于典型的科幻片,它在本质上仍然更倾向于被归类为喜剧片。

换个角度来看,或许创作团队从一开始就没有定位于《星际迷航》般的浩瀚和雄壮,也不曾将重点聚焦于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宏大议题,只是延续了“喜剧+想象力”的路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现实。

(豆瓣网友对“科幻”的讨论)

另一个饱受诟病的点在于,《独行月球》后半段的剧情设定过于煽情,有刻意催泪之嫌。当温情戏份不够合理,反而冲淡了原本的喜剧定位,不免令观众产生了类型杂糅的矛盾感。

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创作团队对于“过分煽情”情节的消解尝试。

在面对是否要冒着自身生命危险返回救金刚鼠的抉择时,马蓝星笃定地说出“他会救的”,下一秒独孤月便激情澎湃地叫喊“我才不救呢”。

当地球上的人们为准备自杀的独孤月点亮灯光时,“你不是一个人”的字样结果呈现为“你不是人”,及时消减了观众的感动,又或是俗气之感。

事实上,通过笑点制造的方式解构温情高筑的情节,不仅意在牵引观众的情绪,也为极度虚构的剧情设定增添了几分现实主义色彩。因此,就这一点而言,《独行月球》对喜剧和煽情的中和尝试是有迹可循的。

(图源官方剧照)

至此,《独行月球》不是贯彻到底的密集搞笑喜剧,也并非天马行空的宏大科幻巨制,或许仍然限定在开心麻花特色的创作形式之内。

无垠宇宙中的独行者,

拯救人类的“中间人”

独孤月,人如其名,是一个孤独的人物形象。实际上,透过喜剧外壳,电影内核也呈现出对孤独的诠释。当他成为了无垠宇宙中唯一的人类、并且将自己认知为宇宙中唯一的幸存者之时,他所面临的是无尽的孤独。

于是,影片安排了刚子(一只金刚鼠)的出场。一人一鼠,虽然相处得剑拔弩张,却是彼此唯一的陪伴、唯一能够消解孤独的存在。

遗憾的是,《独行月球》并未深入探讨“宇宙独行”的意涵,而是选择了“中间人”的视角切入。

(刚子的“袋鼠飞车”)

倘若纵观《独行月球》的整体叙事脉络,不难发现故事的起点就在于独孤月是一个不起眼、容易被遗忘的“中间人”。

他自述“成绩、能力,包括颜值,一直都稳定在居中水平”,没有亲人、朋友,甚至在大家集体撤离时也被遗忘,独自留在了月球。更现实的是,作为领队的马蓝星(马丽饰)并非没有察觉他的落队,而是出于理性选择了放弃他。

然而,影片正是从独孤月的“中间人”角色设定出发,在后半段加以渲染,上演了一场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成为了地球和“π+”之间的“中间人”。

很少得到关注、表现相对中庸的独孤月,最终却成为了“人类最后的机会”,用自己的牺牲保全了地球及其之上的人类,而人类还在同步观看着这场伟大牺牲的直播。

(图源官方剧照)

作为现实时空下的观众,我们所感触的不仅是电影《流浪地球》与之类似的英雄叙事,更有可能会联想到现实世界中那些留名历史、身亡宇宙的宇航员们,例如对2003年“哥伦比亚号事故”有所了解的人很难不对7名宇航员的牺牲心有余悸。

因此,问题在于,将人类的生存全部重载于一人之身,甚至还是一个曾被放弃生机的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呈现是否过于残忍?

更令人难受的是,独孤月个体的牺牲还要以“爱”之名进行美化。影片中,他对马蓝星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场单恋,窃以为不足以构成一个富有说服力的理由,而这也是不少观众指出的影片立足点存疑之处。

(豆瓣网友评论)

“有一种人,平平淡淡是他的人生,碌碌无为是他的日常,但是紧要关头,他总能挺身而出。”

至此,当影片中出现这句话时,一部分观众不再感到感动,而是尴尬于过度的煽情。或许正是因为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如此的渺小,而让渺小的独孤月承担其他全部人类的生存机遇,还要宣扬其牺牲之伟大,未免已经难以令观众共情。

当然,对这段剧情的看法见仁见智,我们亦无法全然否认其中亮点。

整体而言,《独行月球》还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而虽然奔着“喜剧”前来的观众会颇感失望,但它远远不算烂片,“不纯粹”,却并不代表“没诚意”。

(“π+”的碎片变成了地球星环)

值得一提的是,原因不仅在于博人一笑的喜剧元素,还包括触动了不少观众的科幻浪漫。

当我们观影到最后,看到“π+”的碎片变成了围绕地球的星环的那一刻,似乎真的能感受到独孤星与地球的相伴。

某种意义上,他已然回到了家。

而这也是比悲壮牺牲更动人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AI财经社.《独行月球》不是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