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独行月球》是科幻电影,我跟谁急。科幻电影的基本要求,是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合理幻想上,以此来展开叙事。

请问《独行月球》哪里科学了?是逼真的宇航服?还是质感的月土月壤?还是那只就差会说话的袋鼠?

充其量吧,应把《独行月球》归类为玄幻电影更合理。但玄幻非贬义,它只是一个方便我们归类划分的中性词。如果电影自身有着立意高远,主题深刻的话,同样会不失为一部非常高级的寓言电影。

然而,《独行月球》并没有。

《独行月球》片方把自己划分为科幻电影,那不就是癞蛤蟆屁股插鸡毛禅子,装什么大尾巴狼呢。用马冬梅的话来说,“真不要脸”。

放过中国科幻电影吧,所谓的“国产科幻”,已经变成“烂片”代名词了,这盛世是如你们所愿的吗?

其实,不要给自己戴上“科幻电影”的高帽更好,我就是只把《独行月球》当作喜剧电影来看的。

行业公认,喜剧电影是最难拍的,让人笑太难了。为此,我向来对喜剧电影只有一条衡量标准,只要大部分时间能够让人笑就可以了,哪怕是需要牺牲剧情或逻辑,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看到不少差评都在吐槽电影的剧情欠说服力、地球上戏份十分浅薄、袋鼠的设定也莫名其妙等等,这些我们就无需太多苛责了。

作为一部喜剧片,《独行月球》最大的恶,是它不好笑。

为什么说喜剧难拍?因为它需要演员有很强的信念感,很细腻的镜头表现力,再加上演员之间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够把节奏控制的刚刚好,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对味。所以沈马组合为什么令人期待,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培养出来的默契度,已经令观众对他俩会碰撞出怎样意想不到的火花,有着无限憧憬和想象了。

然往往过高的期待,迎面泼来的却是无情的冷水。

在《独行月球》中,沈马算是合体了,但又没完全合体。一个在月球上,一个在地球上,几乎没有直接的对手戏。尽管我没有证据说他们不是一起拍的,但最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操作方式,就是沈腾拍自己的,马丽也拍自己的,最后再由剪辑衔接连贯起来。所以说嘛,沈腾与马丽直接的过招搭戏,比马丽与李诚儒还少得多。

柏拉图式的沈马合体,又能期待有怎样的火花呢?最多就是一些微弱的电信号。电信号是看不见的,所以说白了,就是啥也没有,啥也不是。

没有沈马合体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功效,《独行月球》彻彻底底沦为了一出尴尬抠脚的闹剧。早在电影宣发阶段,我就在官方某视频平台下面评论留言,说:“恕我直言,预告片有点劝退。单从预告片来看,笑点有点生硬,生硬是由于过于刻意造成的”。

对于我的观感,喜提评论点赞第一名,这说明大部分人是有同感的。不过我很好奇的是,官方为什么不删我的评论呢?我猜想原因有一,要么运营者不知道视频号可以删除他人评论。要么是承包给第三方营销公司,营销公司只管发了了事,舆情维护概不负责。

不过,我的猜测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连预告片都如此,从笑点中强行拔高个的精华片段都如此拉胯,那正片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果不其然,正片的笑点更加乏善可陈。

《独行月球》全片所谓的笑点,都很生硬,强行为笑点而制造笑点,反转都在观众预料之中,比如马丽喝热水、常远操作电子狗、黄才伦的配音...更加令人无语的,是青年偶像黄子韬的头秃,已经沦落到需要嘲讽生理缺陷来制造笑料了,这是有多么黔驴技穷啊。

但最令人不适的,是《独行月球》上演完尴尬的闹剧后,又用早已被诟病和唾弃的“喜头悲尾”来强行煽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头悲尾”似乎成了国产电影的“喜剧正确”,这是不应该的。卓别林和周星驰不背这个锅。

真正的喜剧,最纯粹的目的是让人快乐,让人放松。但如果让人笑完还能有收获,有领悟,那就成了一流喜剧,注意喔,悲剧可不是充要条件。像《夏洛特烦恼》,是让人笑后还能够在认清生活的真谛后,依旧好好爱生活。《西虹市首富》看似荒诞,但笑完之后,我们会领悟这就是赤裸裸的真实的金融游戏。

而《独行月球》呢,就是一出纯粹的闹剧。幸好没怎么笑,不然事后回想,想必会为自己感到羞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