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月24日,长五B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近50万人奔赴现场见证“问天”瞬间,纷纷泪目感叹祖国强大,并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了热搜。这些年,借助科技进步,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在不断前进,@我们的太空发文,“每一次发射,期待种下更多梦想的种子”。

与此同时,肩负“为孩子埋下星辰大海的种子”的科幻电影,也日渐成为票房重仓。这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注意到,暑假档里观众就迎来了《外太空的莫扎特》《冲出地球》《独行月球》《明日战记》等四部科幻电影。另外,《流浪地球2》《超能一家人》等科幻片也在待映片单。

科幻+喜剧,《独行月球》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暑假档科幻电影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独行月球》。记者注意到,这几天,南京多位影院人士都在朋友圈晒《独行月球》预售爆单的截图。

该片7月19日才官宣定档7月29日上映,而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7日,《独行月球》的点映及预售票房已破6000万,该成绩创下了暑期档新纪录,被业内寄予救市厚望。

《独行月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除了沈腾马丽的票房号召力,“科幻+喜剧”本身也是吸引观众的类型标签,此类影片在中外影坛屡见不鲜,其中不少是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经典佳作。

《独行月球》讲述的是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沈腾 饰)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 饰)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

最新发布的预告片中,沈腾充分发挥喜剧天赋,不仅有自说自话的独角戏、与马丽“相隔万里”的感情戏,还与同样被遗忘在月球的袋鼠来了场“动作戏”,让这个发生在月球上的科幻故事很是“接地气”。

事实上,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正是以月球为背景的《月球旅行记》,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1902年创作了这部科幻喜剧,采用荒诞的手法、富有想象力的早期特效,呈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种种冒险,启发无数后人带来“科幻+喜剧”冒险题材作品。

多年来,好莱坞和欧洲影坛创作过不少喜剧向科幻片:探讨“时间穿越”的《回到未来》系列,调侃外星人入侵的《火星人玩转地球》《保罗》和《黑衣人》系列,在太空历险中发现宇宙真相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等,电影大师伍迪·艾伦也拍过一部《傻瓜大闹科学城》,亲自扮演一名被冰冻200年的杂货店主,来到22世纪后闹出各种笑话……

其实,“科幻+喜剧”的结合有可想而知的难度,喜剧会不会消解了科幻的严肃和严谨,是很多人的担心。导演张吃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被问到了这个问题,他谈了结合这两个元素的一些具体做法,“科幻是壳,里面装什么,其实是由我们决定的。比如,我们有一个碗,这个碗可能看着是非常有未来感,但它装的米饭是你平时都能吃到的。电影《独行月球》里很多桥段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比如,环月也是,其实很简单,观众只需要理解主角是要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至于怎么去,那其实就是科幻的设定了,比如为什么要在41天里完成这趟旅程。”另外,在张吃鱼看来,喜剧是暖色调的,而科幻是冷色调的,“但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画面,是在灰白的月面上有一个黄色的小人。这个黄色小人代表着希望,能带来欢乐”。

记者了解到,《独行月球》虽然主打喜剧类型,但在科学设定和特效技术上却一点也不含糊。据悉,剧组使用了15个共计超4万平方米的摄影棚,95%的镜头涉及特效,同时为了模拟真实月面,剧组更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中铺设200吨砂石模拟月面粉尘,100%实景搭建月球基地,视效场面震撼。宇航服、月球车、空间站、飞行器等道具和美术设计,也都有材料学、机械学、工业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做支撑。总制片人刘洪涛表示,影片的科学逻辑和故事逻辑同样重要,有专门的科学顾问帮助剧组构建完整的未来世界观。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金刚鼠,是根据真人动作捕捉和特效结合完成的。导演张吃鱼感慨表示,饰演金刚鼠的开心麻花演员郝瀚在电影里没有露脸,但是为了能演好金刚鼠,郝瀚提前一年搬到动物园附近,学习模仿袋鼠的动作,提前四个月进组进行密集训练。演员郝瀚自己也透露,拍戏结束后,留下了不少“袋鼠后遗症”,还会习惯性地按照袋鼠的状态摆动作。

记者了解到,《独行月球》7月27日推出了点映,29日上映,加上电影已到多个城市路演过,首波观众反馈已经出炉。

有网友表示,这次开心麻花突破创新,以更新鲜的面貌与观众见面,“‘含腾量’100%,而且有很多惊喜,带来了今年最快乐的两个小时”。还有影迷说,这部电影有着开心麻花幽默的皮肉,骨头是科幻,还有着一个浪漫英雄主义的灵魂。更有影迷表示,从结构上看,《独行月球》节奏紧凑,两小时无尿点,主角行动目的明确,逻辑清晰;从表演上看,沈腾、马丽王牌组合再次贡献高超演技,“还要夸一下电影的插曲和配乐,增色不少,为电影的笑点、燃点、泪点提供了情感支撑。”

那么,将科幻设定、航天题材与开心麻花擅长的喜剧类型相结合,《独行月球》到底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能否为今年影市注入一针强心剂?这个周末就将见分晓。

叠加悬疑、动画等元素,国产科幻片迎来新高潮

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电影科幻元年后,“科幻+”的复合类型日渐丰富,孕育出更多分支。

“科幻+悬疑”,如2019年黄渤、王珞丹等主演的《被光抓走的人》,2021年张震主演的《缉魂》。其中《缉魂》将时间设置在未来世界,将传统的刑侦犯罪类型拍出了新意。

而今年暑假档更像是一次国产科幻电影复合类型大展示,接连有四部上映。正在热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主打“科幻+亲子”,是科幻外衣下亲情、教育的主题表达。不过《外太空的莫扎特》口碑两极,不少网友认为,内容过于低幼。

“科幻+动画”的《冲出地球》是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的科幻尝鲜之作,将古代神话与科幻故事相结合。影片中银河眼的基地、天墙、飞船等都充满着科技感。不过《冲出地球》的票房平平,远不如预期。

“科幻+机甲”的《明日战记》8月将上映,电影中对于各种未来军事武器,机甲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具有一定突破意义。从目前释放的物料来看,倾转旋翼机、巨大而独特的运载工具、装甲车、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隐约闪现的异形触手,都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科幻感。

【多说一句】“科幻+”能否“1+1>2”,离不开故事和内核

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成就,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为普通人造梦。如今,越来越多的梦是去往太空。《流浪地球》大爆后,科幻电影的社会意义得到空前关注,它承载了人类的探索精神,赋予了星空最瑰丽浪漫的想象,抒发了观众对理想的寄托。这些年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得到了多方关注和推动。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就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并出台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

从当下的情形来看,“科幻+”形式较为普遍,叠加喜剧、动画、悬疑等元素,为国产科幻电影创作带来了全新突破口。不过,“科幻+”虽然玩法多,但能否实现“1+1>2”,还要看“+”后面的未知。此前《从天“儿”降》《不可思异》等喜剧虽然也引入了科幻元素,但因为粗制滥造,剧情经不起推敲,遭遇负评不断。说到底,科幻外壳下,依然要讲好故事,带来深刻内核。

令人欣喜的是,总有中国电影人在仰望星空。随着国产科幻电影复合类型日益丰富,不少年轻导演对科幻故事的呈现也不拘一格。前不久,在B站上线的电影短片集《大世界扭蛋机》,“明日之后”系列就以科幻为主题,用想象和影像构建出令人惊叹的奇妙世界,无论是高概念的设置,还是专注对”空心人“、”慢生活“的探讨,都引发了共鸣,获得网友认可,截至目前B站播放量已经突破3000万。由此也可见,技术手段只是一方面,科幻故事的设定才是最核心的内容。

实习生 王易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