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搭的风格之中,既渴望梳理出庞杂的主线和支线,又想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群像。然而,这套“组合拳”非但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却还使得基本的故事讲述东拉西扯。」

【本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7月15日,由陈思诚执导,黄渤、荣梓杉、姚晨主演的奇幻家庭喜剧《外太空莫扎特》上映。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海报)

在今年开局平淡的暑期档中,该片曾被报以拉动票房、一改颓势的期待。合家欢的题材也迎合了较为广泛的观影人群。然而,上映之后,《外太空的莫扎特》却并未如计划一般掀起热潮,反而在收获差评的同时,延续了暑期档的低迷态势。

“我终于可以用上这几个成语了,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不建议五岁以上的孩子看。”

“请这么多大腕,然后你在这过家家呢。”

......

(网友评论截图)

上映之后,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豆瓣评分一路跌至4.8分。这也是陈思诚目前所执导的电影中,评分最低的一部作品。

(豆瓣评分截图)

同样是亲情题材的奇幻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是一幅朴素扎实的素描画。影片笑泪交织,将女儿贾晓玲与母亲李焕英之间平凡真挚的母女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也拨动了观影观众的心弦。

然而,《外太空的莫扎特》虽融合了音乐、科幻、家庭等多种元素,却如草草了事的简笔画。在宏大的概念与IP架构下,其故事内核却难以自圆其说。

这样一部合家欢类型的电影作品,到底因何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在这张市场给出“不合格”答卷的背后,观众们真正期待看见的又是什么?

//杂糅的电影风格,断裂的逻辑表达:

一部野心太大、能力不足的电影//

事实上,《外太空的莫扎特》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其实并不复杂。

儿子任小天怀揣着天文梦,父亲任大望却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子身上,固执地希望他能够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

在父子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之时,外星人“莫扎特”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任小天身边,给他解决了不少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遇见的困难。原来,“莫扎特”探测到本应成为天文学家的任小天的人生轨迹有发生改变的倾向,于是特来帮助任小天坚定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运用自己的外星能量的过程中,“莫扎特”也因暴露出了自己的“外星人”身份而落入贼手。随后,任小天及朋友一起前去解救“莫扎特”。在此过程中,父子两人也最终化解矛盾,达成和解。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海报)

如此梳理下来,影片的故事逻辑虽然落入俗套,却也不算出格。配合电影台词与情节桥段中特意埋下的包袱,似乎也可以成为无功无过的暑期档爆米花电影。

然而,或许是电影中囊括了太多的元素,又或许是因为导演打算将之打造成系列电影,在套路化的主线之外,《外太空的莫扎特》安排了太多分散而庞杂的支线。观影体验就犹如观看快速转动的万花筒,浮光掠影般的视觉刺激难以掩盖潦草故事所带来的无力感。

音乐,是任小天在父亲压迫下所必须习得的特长,也是“莫扎特”用于完成不可能之事的能量。它本可以是任小天在未知旅程中逐渐理解父亲、与父亲和解的桥梁,在电影里却单纯成为了“莫扎特”动用超能力的工具。我们无法感受到音乐之美,也难以在“工具性”的旋律之中产生代入感。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海报)

科幻,是该片的一大卖点,也是“莫扎特”在运用超能力时所试图给予观众的视觉刺激。然而,精致的画面虽能看出经费在燃烧,却一点不尊重科学常识。当天空中的行星都开始脱离轨道自行排列组合,热爱天文的任小天难道察觉不出其中的异想天开吗?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预告)

家庭,本是影片中最能引发共鸣的软肋。父子之间的争吵与抗衡,也不过是为了最终的相互理解所做出的铺垫。但本片却并未给出化解家庭矛盾的上佳方案:两人的和解并非因为父亲任大望学会了尊重儿子的天文爱好,而是以儿子拿下钢琴大赛的冠军收尾。对刻板父子关系的延续,也进一步减弱了影片所期望表达出的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预告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做了太多的加法。在混搭的风格之中,既渴望梳理出庞杂的主线和支线,又想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群像。然而,这套“组合拳”非但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却还使得基本的故事讲述东拉西扯。如果做做减法,去清晰地勾勒主线,而不求贪心地面面俱到,或许这部影片能收获更好的呈现方式。

//刻板的威权家长,过时的代际冲突:

脸谱化的人物与空洞的教育批判//

导演陈思诚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道:“《外太空的莫扎特》源于我内心的一种东西,源于我个人对代际关系的亲身体会和观察。我跟我父亲的关系曾经困扰了我很久,我想用这样的一部电影把它展现出来,其实我们每一个创作者都是在用作品同自己和解。”

影片开头的第一幕,也直观地展现出了在中产“鸡娃”焦虑之下的家庭缩影。

夜晚的居民楼,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孩子正在进行特长培训:京剧、台步、舞蹈、武术......随着镜头的逐步上移,我们看见儿子任小天正在钢琴桌前“摸鱼”:他一边谈着《小星星》,一边偷偷看着天文杂志。而这种伎俩也被父亲一眼识破,由此引发了父子间的第一次争吵。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海报)

作为儿子追逐“天文梦”路上的最大阻碍,父亲任大望拥有一个太过刻板的形象:离异的单亲爸爸,年轻时组过摇滚乐队却最终成为保险销售。他将自己的全部寄托放在儿子学习钢琴上,一切只因自己认为学钢琴更容易出人头地。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海报)

导演与编剧在这对父子关系上设计了本片中最基础的一个矛盾,也试图通过父子俩的多次争吵来引起家长对于教育方式的自省和反思。然而,这样的家庭矛盾放在现在,则实在有些而刻意为之。“天文梦”并不离经叛道,影片中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也并非难以支撑钢琴与天文这两个梦想。

陈思诚少年时期所接受到的、来自于父辈的教育理念早已不同今日。当主打奇幻与未来感的电影却仍然呈现着过时的代际冲突时,观众并不能从这样的反面教育中引发对自身教育方式的思考。

老生常谈的套路难以带来新意,悬浮的故事情节也不足让人入戏。被过度渲染的代际冲突在最终和解时不过轻飘飘几句台词。家庭关系中相互体谅、各有让步的温情一面并未得到展现,徒留父亲说教时的聒噪与吵闹。

//在“吉祥物”与笑点之外,

观众需要什么?//

上映之前,《外太空的莫扎特》曾被认为是足以点燃低迷暑期档的火种。

丑萌的吉祥物、共性的家庭矛盾、酷炫的科技感特效、密集的笑点......在片方放出的预告片中,这些内容足够吸睛,也足以吸金。雄心勃勃的陈思诚也曾构想:拍摄“外太空”系列,用充满想象力的电影陪伴下一代孩子的成长。

那么,由作为根基的第一部《外太空的莫扎特》观之,这样的电影可以起到陪伴的作用吗?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海报)

对于前来观影的孩子们来说,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呈现具有贴近性,情节中埋下的笑点也确实能够让他们捧腹大笑。刻板的家长、教条的老师在该片中近似诙谐的丑角,外星人“莫扎特”则以玩偶的形象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不断勾起他们观看的兴趣。

这些元素的运用确实讨巧,能够给孩子们带来轻松、有趣的观影体验。但浮于表面的排列组合,让成年人感受到的,是刻意的算计,而非自然的真情。

(《外太空的莫扎特》电影海报)

莫扎特”本可以是一个诗意化的符号。它从音乐中汲取能量,给孩子们造梦,也帮助他们从疲惫生活中出逃。

但在本片中,它工具性的一面被刻意强化。足够精致的特效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刺激,却不能帮助观众与影片中的角色建立情感连接。

正如《狮子王》中木法沙对辛巴的守护、《海底两万里》中小丑鱼马林对尼莫的寻找,这些让无数成年人至今回忆起来仍闪闪发光的儿童电影,并非因为画面的精致才让人念念不忘。

打动我们的,是故事,更是故事中流淌的真情。

而陪伴式的电影,也正因为这一点真情,才能存留在无数儿童与成年人心间。

当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我们的脑海中走马观花般回想起影片的一幕幕。碎片化的情节凑成断断续续的梗概,却难以触达心底,难以留下回忆。

太多的元素让这部作品的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然而杂烩之外,又剩下什么?

或许,它缺少的,正是一点点能够直抵观众内心的共鸣之感。

而这种共鸣,从发于生活,又历久弥新的真情而来。

参考资料:

[1]三号厅检票员工《这到底拍的啥呀......》

[2]娱理.《第一次为票房焦虑的陈思诚,想拍出能陪伴儿子成长的国产IP》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