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驴得水》是由周申、刘露编剧导演,任素汐、大力、刘帅良等主演的喜剧电影,于2016年10月2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 。2017年12月2日第十四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上,电影《驴得水》当选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电影。

由于这部电影是由话剧改编的,因此很多事情得在看了话剧以后才有可能获得一个更为准确的结论。

而,这时,我只是按照我看到了的,以电影为主体的一些感受和判断。

要谈这部电影,张一曼这个角色是绕不开的。毕竟,几次重要情节的发展都和她有关系,更不谈她涉及非常惹眼的的几个部分:性、死亡以及那首让人难以忘怀的歌曲。

虽然,她的相貌平平,但提起美这个词的时候,还是让人不自觉地把她与这个词联系到了一起。

这部影片的宣传语:“我给你讲个笑话,但你不许哭。”

而,大文豪鲁迅则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提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刚好和影片所涉及的那个时代相呼应。

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悲喜剧,而无法单纯用喜剧或者悲剧直接进行定义。

而,张一曼的死亡则偏向于悲剧更多一些。

她究竟有什么价值,不好直接指出,但光那个美,就已经让人觉得有价值,从而使其消失有了一种浓厚的悲剧感。

02

张一曼到底想要什么?我并没有很清楚的感觉到,我只是感觉到了她一次次的纠结、尴尬以及被死亡。

比如,当裴魁山提起她的过往的时候,她采取的态度是以回避为主的。当一个人有了一些经历是会自然而然对此有个评价的,但她的评价则非常的模糊、朦胧、支离破碎的。简单来说就是:非常尴尬和朦胧,但已经被周围环境判了死亡。

而,后来,无论是裴魁山还是铜匠对她的态度,和这种纠结、尴尬以及被死亡,似乎都出奇的一致。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所处于的那个时代是个价值观念非常纠结的,尤其是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

那个时代,刚刚摆脱帝制,摆脱封建时代那套包办婚姻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但,知道错,并不表明知道对。男女之间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相处,依然是一个非常没有定论的事情。

而,张一曼在此,尤其是性方面是走在非常前面,甚至可以用性开放来形容的。

毕竟,身体自由也是属于个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为何不能听从身体的需要,及时行乐呢?

而,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她可能根本就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仅仅只是在一边寻找,一边及时行乐罢了。只是一次次寻找中,她不断感到了越来越多的希望的破灭和绝望的到来。或许,她就是一个出走以后《玩偶之家》的娜拉,知道反抗,知道走出去的重要性,但去向何方却不知道。

03

而,鲁迅在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冷静指出娜拉的结局是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其中,四句经典名言依然让人深有感触:

1、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如果不是因为缺钱,这个故事可能就不会开始。而就是因为钱,才有了“驴得水”的这么一个名字,以及为之一个谎言制造另外一个又一个谎言的困窘局面。

其中,张一曼在面对铜匠的时候,虽然不好说直接是卖身,但她给人的一系列的表现就是通过身体换取金钱,只不过金钱不是由铜匠让她一个人直接获得,也就是嫖客嫖妓给费用的那种,而是睡服铜匠去完成一件事情,然后让那么一群人获得金钱,自己从中享受其带来的好处罢了。

真的很类似于一种性贿赂,甚至卖身的行为。而,裴魁山就是这样理解的,并且爆发出来了。

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对于张一曼睡了自己这件事情,铜匠其实是有很大疑惑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他其实希望那件事情更像是件类似于《聊斋志异》里一个美丽的女鬼或者狐狸精爱上一个品性好的男人,从而进行的情不自禁或者类似于报恩的事情。

可,张一曼在这块却采取了直接打压的态度,骂铜匠是“牲口”。而这刚好与影片最初,几个人说他们到此是来解决农民的“愚贫弱私”的初衷相呼应。

在那么一个旧有思维破裂的环境里,小地方即使再封闭不可能没有感受到那种自我地位严重下降,自尊严重被摧毁的氛围。但,为了让生活能够继续,很多人是采取继续自我麻痹的状态的。

可,张一曼的这句“牲口”却严重打破了铜匠与之一系列相关联的美妙梦境。

的确,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当一个人不是真的猛士,却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却无路可走的时候,那是很容易做出极端事情的。毕竟,缓解让自己感觉糟糕的捷径就是找个比自己还糟的人,或者说是还要惨的人进行碾压获得一种“最起码死后还有个垫背的”的感觉。

后来,也是为了钱,孙恒海,也就是他们的校长把那么重要的主导权交给了铜匠,让那几个人跌入了更深的地狱。按照编制来说,即使铜匠算个老师,他的权力和地位是不能高过校长的。可,校长却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面,为了钱,让一个他们原本认为是需要被帮助其摆脱“愚贫弱私”的对象进入到了呼风唤雨的状态。

这种看似的让步,不仅没有让整个局面更好,反倒进入到了更加失序的状态之中。

反倒是后面更大的麻烦,让整个局面不至于惨得那么快。

3、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的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照样得再犯前人的错误。

钱就像一个拥有强大魔力的指挥棒一样,让这个几个教师、相关上级为之生,为之死,后来也包括了铜匠。哪怕经过了极为混乱的局面,可一旦提到利益,人群就是可以为之直接进行“包办婚姻”,甚至施展“起死回生”之术,并且一次次把张一曼,这么一个原本为了群体利益冲在最前面的女人进行一次一次的碾压。哪怕她变丑了,疯了,依然无法阻止整个局面往越来越恶性化的方向发展。

以后,还会再来这么一次吗?

张一曼给出了悲观的答案。或许,她这样的回答早就已经有过一次了,没准就如裴魁山所提到的那些事情一样。

就我的判断:张一曼可能一开始就把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想得太简单,以为找到个好环境就可以了。于是就有了裴魁山所提的事情,可明显那个地方让她非常失望,于是就换到了这么一个远离人群,看似自由的山村,想要寻找新的希望。

可,几千年形成的惯性哪里能那么容易化解呢?

女性独立与自由看似光鲜,实则虚弱不堪,在那么一个艰难而且混乱的年代里,想要获得这些真的很难,很奢侈。

也可以说是她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可能,那个时候她绝望地发现:大城市和小地方是一样的,甚至更加恶劣。

于是,就有了那一声枪响。

她似乎就是具有给人带来活力,但又不断打开人性黑暗面的惯性。让一开始只是烂一点的局面,不断被激活,又进入恶化,然后再激活,再恶化的无限循环之中。

这不一定是她的错,但与她有关。

4、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

张一曼是很明显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但又不具备足够强势的自我保护和应对能力。

尤其是低估了人性之恶,以及与之相处应该有的应对能力。

其实,那个校长以及相关人员一开始就表现出并不具有相关能力的素质。如果人一开始就具备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也就没有必要存在管理这么一系列岗位了。

就像《乌合之众》里面所提,群体具有太多容易制造混乱,使得整个局面处于失控的特点了。因此,让整体处于不失控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而,张一曼却有种不计后果冲在前面的惯性。当然,她可能就是想报恩,报校长当初肯收留她,给她新希望的恩。

这可能,才是她为什么在那么一个胶着,大家没有逼迫她采取那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主动提出要通过睡来解决问题的答案。

而,那个时候,管理者是应该出来阻止的,但校长把权力交给了群体。而,这样的事情,他做了一次又一次。

的确,用群体的势力压人可以快速达到目标,但群体的力量有个非常大的问题:智商不高,而且容易混乱。而后面的一系列事情,证明了这一点。

04

的确,张一曼在其中足够真实,足够美,足够惹人关注,她像个精灵,像个公主,像个恶魔,也像个天使,让人总是关注于其中。

真实和美总是那么足以打动人,但能打动人与当事人能否生存是两件事。

而,作为一个成人,非常需要做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像个孩童一样,只是用懵懂的眼光打量周围,让自己不知不觉中走入艰难的是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