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

有十五家香港媒体联合推荐了十部香港电影,谓之“十大港片”。

时间跨度从1997年到2013年。

分别是《半生缘》、《喜剧之王》、《花样年华》、《卧虎藏龙》、《无间道》、《功夫》、《新警察故事》、《叶问》、《岁月神偷》和《一代宗师》。

电影品质都在水准之上。

但似乎标准并不统一,也没有遵循综合优势的原则。

比如《半生缘》和《花样年华》、《岁月神偷》是纯粹的小众文艺电影,《新警察故事》和《叶问》是功夫动作类型,《卧虎藏龙》、《功夫》和《一代宗师》更近杂糅,《喜剧之王》是周星驰的探索转型之作,而《无间道》则是一出商业大片。

小众和商业夹杂,莫衷一是。

而其实这个选择跨越了三个十年,所以若综合商业和口碑两个指标,或更有意思。

换句话说,可以撇开小众文艺电影,另立一榜。

比如九十年代。

1998年的玄幻漫改电影《风云之雄霸天下》可占一席。

这是嘉禾电影在恭送成龙去往好莱坞之后,签约郭富城试水市场的首部大制作电影。

电影开创了大规模计算机特效应用的先河,以两位新“人王”演员的联手,打败当年所有对手,以4153万的票房登顶年度冠军。

而在“熟男”纵横的香港影坛,两位青春偶像也当真是掀起了真正的偶像热潮。

所以这个年度冠军其实也并不是一种意外。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堪称香港影史的里程碑式作品。

另一部自然是1999年的《喜剧之王》。

在1994年就拿起导筒的周星驰,渐进扔掉无厘头标签,并逐渐在作品里去芜存菁。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表演和导演能力也在逐渐增强,至《喜剧之王》的时候,恰好就达到了一个能力融合的临界点,所以有了这部作品的出炉。

简单说,就是表演的极简与思考的深度,转型后的周星驰即以之为胜。

两个年冠,品质与口碑、开创性的三者合一。

零零年代的选择应该更多。

除了联合推荐的《花样年华》、《卧虎藏龙》、《无间道》和《功夫》,还应该要加上一部《十月围城》,而《新警察故事》和《叶问》则可斟酌。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虽然属于小众文艺电影,票房表现也较为普通,但这部电影诞生了华语影坛的第二个戛纳影帝,即便仅以此而论,也该有入榜资格,而另外三部电影则更无需多言,《无间道》和《功夫》甚至能堪称零零年代的十年最佳之选,至于选哪一部,自行判断。

此外就是《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内地票房近三亿,香港票房1662万排名十大票房榜第三位,在当时尚未爆发的内地市场表现极佳。次年该片更横扫了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16项提名最终夺得8项,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三项大奖。

而《新警察故事》虽然为成龙带来金鸡影帝的荣誉,但内地票房仅4300万,论及艺术价值,自然也无法与《十月围城》匹敌,《叶问》同理。

进入一零年代。

首先应该提名票房与口碑兼收的《寒战》和《无双》。

2012年的《寒战》夺得年冠并在内地大爆2.54亿,2016年的《寒战2》再夺年冠并打破影史票房纪录,在内地取得6.78亿的票房,2018年的《无双》夺得年亚并在内地破十亿票房,最终12.74亿。

而与亮眼的商业表现相得益彰的是口碑。

前者打破香港警匪电影的窠臼,为香港警匪电影开创了一条新路,更奉献了有史以来最强的警队“高层”人物形象,后者是华语电影首次采取反转悬疑叙事而又大获成功的典范。

也分别横扫第32届和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相比 “强弩之末”的王家卫作品《一代宗师》,这两部电影毫无疑问更有资格成为港片代表。

十个名额已去其九。

如果以商业电影而论。

或还有一枚遗珠,即2007年的陈可辛电影《投名状》,场面磅礴而人物刻画生动。

若以小众文艺电影视角观察,2005年的《父子》、2012年的《桃姐》和2015年的《踏血寻梅》都可与1997年的《半生缘》、2010年的《岁月神偷》交相辉映。

但无一例外,这些电影都比不了《花样年华》。

所以若十之缺一,似乎也理所当然。

两个榜单,各有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