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在他的经典论著《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过“美即是生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便在不同时期反映着不同的现实,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影子。

在国内,就有这么一类电影,他们致力于展现中国的过往和当下。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到如今的新生代,不同的时代在电影胶片上留下五彩斑斓的印记。

然而,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对这类影片的批评声就没有断过。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将其称之为“原始情调”,解读为电影作者利用中国地域特征向西方谄媚的工具。

我们固然无法回避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但这终究是属于自由表达的一部分,它所传递的终究是创作者们眼中的世界。由此看来,真正关键的问题其实在于,电影与创作者的关系是什么?电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每一代电影人,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不同的表达形式。第五代导演在他们的青年时代经历过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大开大合,有着强烈的时代厚重感。到第六代导演就变了,他们变得更为个体化,历史则在他们的眼中被消解。

到21世纪,人们对时代的观察已经不再局限于宏大事件,而是在小人物们身上发现时代的细节。口述历史影像就此在国内生根,这种曾经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坊间文学,便渐渐成为投射在大银幕上的电影。它们的出现,消解了这类题材的严肃性,使其以一种亲民的姿态进入观众视野。

邱炯炯导演

来自四川乐山的艺术家邱炯炯,便长期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大酒楼》《彩排记》《姑奶奶》《萱堂闲话录》《痴》等代表不同年代、不同层次的个体经历。多视点下的故事陈述,既增强了时代的复杂性,也促进了时代与现实的联系。

2010《姑奶奶》

2015《痴》

我们从邱炯炯以往的电影作品当中,大概可以看到不同历史状态下的人物经历,并由此提炼出一种社会的特性。但归根结底,终究还是以个体为核心。

在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审团特别奖的电影《椒麻堂会》,是邱炯炯导演近年来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的首部剧情长片。时代与个体的关系,在这部电影中更为凸显。

2021《椒麻堂会》

真实的历史,虚无的人生

电影学者张献民曾这样解读邱炯炯的作品:“邱炯炯大致认为他影像中之人物大于他自己,既像古希腊人在戏剧中追溯英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的辈分问题。”

我们不难看出,邱炯炯是个念旧的人。在他的电影中,那些属于旧时代或保持着旧时代风骨的人物往往呈现出无比鲜活的形象,体现在他所有作品的文本本身对角色的塑造上。

某种程度上,影片《椒麻堂会》与《姑奶奶》有一种特别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纪念平凡的个体在时代境遇中的不平凡经历,这种不平凡的呈现便造成了“大于他自己”的观感。

但邱炯炯并没有将他们作为历史人物束之高阁,接受后人顶礼膜拜。这些在镜头下拥有不平凡经历的个体,同时又是具体而鲜活的。他们具有生而为人的缺点,不存在光环二字。

躺在床上吸大烟的丘福,以及对着镜头自然而然流露出尖酸刻薄一面的碧浪达夫人,在人物脸谱的勾画上有着极其相似的笔触。他们是立体的、丰富的人。

而邱炯炯观察他们的方式,甚至超过了马哲中的“辩证”二字可以概括的领域,更接近多棱镜形状,犹如光线由侧面一点点地进入,向四周漫射开去,渐渐地铺满整个空间。

在邱炯炯的电影中,人物永远都位列第一。即使是在《椒麻堂会》这样时代信息量极大的影片中,个体人物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观看他的电影作品时,甚少见到他对自己镜头下的人物下各种定论,他们甚至不是二元的,而是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多面体。

类似这样的人物构建,往往在小说中更为寻常,在电影作品中并不多见。而这正是邱炯炯的独特之处,因为他完全不依托于既有的文本,便独立地在影像化中完成了对人物的成功构建,这实属难得。

遍寻第五代、第六代,很难找到一个不依托既有小说文本就能成功塑造人物、且兼顾如此庞大的时代信息量的导演,即使是那些根据优秀文本改编的电影,说实话也未必能够做得比《椒麻堂会》更好。

影片《椒麻堂会》时间跨度长,人物林立,叙事手法和角色塑造精妙,通过个体故事带出对宏大历史的讲述,文本层面有着极强的文学性。

邱炯炯是70年代末生人,爷爷是著名的川剧演员。他的《彩排记》曾清晰地描绘了身为川剧名角的祖父邱福近半个世纪的经历。某种角度来说,《椒麻堂会》便是对《彩排记》的延伸,其中的川剧文化也带有家族史的印记。

2007《彩排记》

而另一方面,对上一代的故事,邱炯炯似乎充满迷恋。不管是《大酒楼》还是《萱堂闲话录》,那些口述的历史都成为影片中重要的时代要素。显然,《椒麻堂会》是一次对过往的打破重组,他在影片中所勾勒出的那些现实细节,基本都来源于上一辈的口耳传说。

2011《萱堂闲话录》

纵然是剧情片,但依然带有口述历史的色彩。影片中的种种细节,给人的感觉都像极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个思潮涌动、无拘无束的年代——常见于地摊上的纪实文学。

影片《椒麻堂会》有着令人惊叹的181分钟片长。但因为对角色的塑造足够丰富,以及庞大的时代信息量的加持,观影过程丝毫不会觉得冗长,反而会令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对于不同时代发生的重要事件,《椒麻堂会》中都有相对的照应,而没有做出任何规避与妥协。与其说它传统,不如说这是导演对过去与现在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尽管影片是以幽默的形式加以呈现,却由此构成对“形而上”的历史观的回应。

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形而上”的虚无。邱炯炯将解构历史作为聚焦个体的一种方式,时间的进程仿佛不存在了,正如电影中说的“新戏从来话旧事”。历史在影片中呈现出折叠与循环的样貌,带有吉尔·德勒兹“先验经验主义”的色彩。

然而,这种观点长期被主流价值体系所打压,哲学文化和电影创作的多样性,也因此受到不小的损害。但这反而驱使邱炯炯的作品走向更为独立的、清新超脱的境界,也决定了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与众不同的。

明面上,我们在批判虚无主义的同时,也在批判投机的实用主义,并企图寻找出一条中间道路。但其实我们知道,一旦将某种文化理念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与之完全相悖的观念大行其道。从《椒麻堂会》看来,邱炯炯对此持有的态度不言而喻。电影中所呈现的那股狂热的状态,正是过往的必然结果。

而《椒麻堂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以更直接的方式触摸过往,让它在新的影像中得到传承。近二十年来,在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如此直观大胆的影像几乎绝迹。但哲学家罗素曾说,“人类唯一记住的历史教训,就是忘记历史教训”。

现实已经无数次证明,人类是一种擅长遗忘的生物。但过往覆辙怎能重蹈?若要永远记住,就必须不断提及。影片《椒麻堂会》做的正是这件事,这也正是我认为这部电影为什么无比重要的原因。

东西方艺术形式的交融

影片《椒麻堂会》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使用语汇的独特性,接近舞台化的调度与表述更像是一种修辞方式。这种独特的修辞方式,结合了布莱希特戏剧体系与梅兰芳东方体系两者的优点,让“间离效果”带上了东方戏剧之美。

其实,布莱希特戏剧体系本身就是从东方戏剧体系中汲取精髓而来,借鉴的是东方戏曲无实景的“假定性”呈现方式,同时又结合了西方中世纪民间戏剧的艺术特征。而东方戏剧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非常“端着”,唱念做打都有固定的形式,让观众有一种“看戏”的感觉。

布莱希特发现,这种“端着”的方式,却反而能够制造出一种感觉,能够让观众们充分地抽离到戏剧之外,以冷静的心态观看他人的人生。他随之提出“陌生化效果”,也就是“间离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椒麻堂会》,也可以看作是布莱希特美学对东方戏剧体系的回归。或许,二者本质上同源。

影片《椒麻堂会》的开场第一镜,就借助各种象征化的道具将影片的舞台效果拉满,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随后,更是在分镜构图上充分地制造出“间离效果”。

舞台感十足的场景调度,以棚拍的方式和物理模仿的自然景观来取代大量的实景拍摄,让观众们产生一种在幕布前欣赏皮影戏的奇妙感觉。人工仿造的自然光一打,川剧演员的腔调一拿,“戏”的气质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而大量横移的使用,更突出了这种虚拟化的舞台感。在中国的美学体系里,有一种构图被称为“散点透视”,在中国水墨画中极为常见。它的展现方式是以横轴为轴线,群像式地描绘场景特征。这种横轴的使用,让《椒麻堂会》中的群像构造产生了一种《同光十三绝》的观感,这或许又是川剧与京剧同属于东方戏剧体系的共同特征。

正如布莱希特所说,这种戏剧特征的核心便是“抽离”。在电影《椒麻堂会》中,“抽离”的使用使得观众进入一种游离在现实与戏剧之间的感觉,既不完全沉浸其中,也不完全归于现实,反而能以非常冷静的旁观者心态,不带有任何情绪地观看这部电影。

据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由于资金和环境的限制,后来干脆连同期声都放弃了,全片的声音都是在录音棚内完成,这更造就了“抽离”的成功。

这反而更贴合电影表达效果。“先验经验主义”本身便是上帝视角的哲学,他将具体事件放在人类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观看事物变化的总体过程,这便是一种冷静的视角。

影片《椒麻堂会》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呈现出了人类历史的重复性和相似性,之后又将这种沉重感变化成了“白驹过隙”的轻盈,似是一声哀婉叹息,但这声叹息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才得以被我们听见。

电影创作者常常会疑惑,什么样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形式?答案其实早已不言而喻,与表达内容最贴近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形式。《椒麻堂会》的形式与表达激发出默契的火花,但整体上形式服务于表达,而不仅仅是讲一个好看的故事。

影片《椒麻堂会》是值得被记住的。因为相较于那些虚假的现实主义,真实的虚无更值得被珍惜。因为根植于极端土壤的现实主义往往都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他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呈现出的结果经常是选择性的真实。

但真实的虚无,则更接近现实。他们并没有无视时代长河中的种种事实,反而让他们变化成其他形态得以被记住。而使用虚拟态的艺术表达形式,恰恰是艺术家们自在表达的权利所在。艺术应该更自由。

作者| 致远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魔 灯 对 话

周杰伦的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想必大家都已经听过。而针对这张新专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本期魔灯对话,我们就来聊聊周董!

魔灯对话: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

【 周董新专:真伟大,还是树新风】

现象级华语恐怖片《咒》上线后,迅速引发全网热议,登顶豆瓣的实时热门书影音榜,更以#咒 晦气#的话题被挂上微博热搜。本期魔灯对话,我们就来聊聊《咒》!

魔灯对话:恐怖片《咒》 第一部分

【 你害怕电影的诅咒么?】

魔灯对话:恐怖片《咒》 第二部分

【 已经有观众遭到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