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听相声,不就是图个乐吗?

但如今不少喜剧演员,为了赢得比赛,登上大舞台,总是将小品搞得“喜头悲尾”,强行煽情,让观众看得很尴尬。

如此情况下,小品这种艺术形式,难免走向落寞。

赵本山接受采访时曾说:

“小品,最大的主题是快乐。”

郭德纲也曾表示:

“相声可以有教育人的作用,但前提是观众是自发的。”

小沈阳在《我就是演员》舞台上说:

“小品我放弃了,喜头悲尾的形式我不喜欢,我只想让观众从头乐到尾。”

但喜剧大咖们也无法阻止“强行煽情”在喜剧界大行其道。

这种套路一旦成型,便索然无味。

一起看看这些年,喜剧界出了哪些“强行煽情”的高手吧。

1、贾冰

贾冰爆红前,不是走“煽情”这一挂的。

少年时期因为叛逆,被父母送去当兵。

结果因为能说会道,思路开阔,参加了很多文艺演出,被文工团选中,成为了一名文艺兵。

在文工团待了8年,贾冰逐渐成为文工团的骨干,二等功拿了1次,三等功拿了4次。

退役后就去了浙江曲艺杂技总团。

并在35岁那年,成为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副团长。

副团长的主要工作,肯定不是在舞台上,这让贾冰感到很矛盾。

他渴望在舞台上演出,而不是整天安排工作。

于是他毅然辞掉了“铁饭碗”,跑到东方卫视参加了《笑傲江湖》节目。

很久没上台的贾冰,在《笑傲江湖》上表现生硬,用力过猛,并没有取得好成绩。

2017年,贾冰再接再厉,在《笑声传奇》节目中击败蔡明,获得了那一届的总冠军。

那时他的表演形式,包含了开心麻花的纯语言包袱,也有东北传统喜剧的“耍萌卖丑”式的表演。

贾冰的优秀表现,让他一时间成为业内焦点人物,并接到了春晚邀请,在当年的春晚舞台上,和另外两大“煽情高手”搭档,表演了小品《学车》。

随后,贾冰参加《欢乐喜剧人》。

变化,也似乎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整个节目中,贾冰将“煽情”这个套路,玩出了花儿。

快递员、外卖小哥、退伍军人、货车司机,他都扮演了个遍。

结尾处,也肯定会加上一段催然泪下的文案。

流着眼泪的观众,被他感动地猛按投票器。

最终靠着“煽情”这个套路,让贾冰获得了总冠军。

如果只有贾冰一个人煽情,观众可能还不会觉得这么不适应。

不幸的是,在那届《欢乐喜剧人》中,上演着各种强行煽情的尴尬。

比如白凯南。

2、白凯南

师从冯巩的相声演员白凯南,本想靠小品打场翻身仗,却栽在了“煽情”这张王牌上。

他应该没想到,贾冰能将“煽情”玩得这么溜。

白凯南在《欢乐喜剧人》中“强行催泪”的作品,在贾冰面前,真是太小儿科了。

有个作品名字叫《综艺怪咖》,通篇靠白凯南“耍宝卖萌”撑着,如果没有最后的“自我感动”,这个作品算是中规中矩。

但白凯南不甘心,他要升华作品的档次,要赋予作品意义。

结果在最后,白凯南上演了一出自说自话,完全无法引起共情的“自我独白”。

主持人郭德纲都忍不住调侃道:“你累不累啊?”

《综艺怪咖》还陷入了抄袭风波。

“笑果文化”直言不讳地发文指责白凯南抄袭《脱口秀大会》的作品。

白凯南没有对此做解释,只发文称:“离开了,把想表达的都表达了,这是我的真情实感!”

他还有个作品叫《角儿》。

整篇是网络上的流行语,“包袱不够,装傻来凑”成了该作品的主要内容,但白凯南硬是在结尾处,将自己“升华”成了“弘扬传统文化”。

不得不感慨,曾经红过的白凯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2010年,在老师冯巩的引荐下,白凯南和贾玲一同登上了春晚舞台,表演了《大话捧逗》。

第二年“白贾”组合,再登春晚,用《芝麻开门》逗笑了所有观众。

成名之后,白凯南似乎迷失了方向。

他跑去芒果台的综艺节目《百变大咖秀》中,玩起了搞笑模仿秀。

相声和小品,怎么能比得过有综艺的捞金能力呢。

凭借着不断提升的名气,白凯南又踏足影视圈,先后出演了多部电影。

《我爸比我小四岁》《穷途》《摩卡行动》等影视剧,都是白凯南的代表作,也都是烂片。

似乎喜剧演员,在成名后,都喜欢在影视圈站稳脚跟。

但连郭德纲都“折戟”的影视圈,白凯南怎么能撑得住?

这样不断消耗自己,事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白凯南选择用“强行煽情”的套路,试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拼上一把。

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比他更会煽情的贾冰。

而他曾经的老搭档贾玲,却将“煽情”玩得风生水起。

3、贾玲

贾玲搞“煽情”,不是一天两天了,功力极深。

她不像白凯南那样总想着如何升华自己,而是通过平凡感人的真实故事,引起观众的共情。

《你好李焕英》就是这样,不管是小品还是电影。

小品《你好李焕英》中,贾玲对年轻的妈妈说:

“以后咱俩写信联系吧!”

谁都知道,这是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一句话就让观众的心感到了刺痛。

小品的结尾,贾玲哭着喊出:“妈妈,我好想你”时,观众们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这就是贾玲聪明的地方。

她没有去歌颂母爱的伟大,没有呐喊母亲的善良,她只是很自私地说出了一句大家都藏在心底的一句话。

这才是“煽情”的典范。

其实,煽情不是不好,而是要用对地方,用对比例。

强行煽情带来的肯定是不适感,笑中带泪的“度”,不好把握。

贾玲的母亲李焕英,对她的影响很大。

小时候贾玲能学艺,就是因为她在家惟妙惟肖地学鸟叫,引起了李焕英的注意,随后便将贾玲送去了表演班。

学了多年的表演,贾玲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因为有两个专业都选中了贾玲,招生办便打电话来询问贾玲选哪一个。

接电话的是李焕英,对方让她从“表演”和“戏剧”两个专业挑一个。

贾玲的母亲将“戏剧”听成了“喜剧”,而喜剧在东北人的心中,地位很高。

李焕英没有犹豫,直接选择了“喜剧”。

就这样,贾玲被稀里糊涂地送去了“中戏”相声班。

这是相声班第一次在“中戏”设立科目,贾玲也阴差阳错地成了冯巩的学生,并走上了喜剧演员的道路。

后来贾玲母亲出了意外身亡,她后悔自己没能早点成名报答母亲,便将自己母亲的一生的故事,创作成了《你好李焕英》。

这样的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感触,这种感情,不用“煽”就已经很感人了。

不乱煽,不瞎煽,是贾玲至今还有不错口碑的最大原因。

4、潘长江

说起小品界玩煽情的前辈,潘长江肯定榜上有名。

早期的潘长江,给喜剧舞台留下过不少佳作,尤其是登上过的《过河》,包袱好笑,歌曲悦耳,演员功力扎实,还宣扬了正能量。

也不乏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中的现象的一些作品。

但后来,潘长江深陷在“煽情”套路中无法自拔,也可以说是他“沉浸其中”。

2014年潘长江的作品《老婆向前冲》,整个作品没几个笑料,全靠调侃潘长江的身高长相撑着,最后却硬插入了一段“儿子祝福母亲”的视频来升华主题。

他和老搭档蔡明的小品,没有一个是结尾不煽情的。

蔡明僵硬的脸,配合着潘长江的苦笑,说着让观众一头雾水的悲情,十分尴尬。

以至于有段时间,很多观众看到电视上出现这两人,就赶紧换台。

随着年纪的增大,潘长江的煽情戏越玩越离谱。

最开始是在直播中对着卖酒的嘎子,一脸真诚地劝嘎子多行善,别趟这趟浑水。

结果没多久潘长江就自己开始直播卖酒。

后来潘长江的直播带货实在太过分,说出了“酒瓶子上镶嵌的宝石能值上百万”的话。

央视都看不下去,直接点评批评了潘长江卖货的同时也要讲诚信。

潘长江看到自己口碑滑落,又玩起煽情大戏。

他拍了一段悲情的视频。

视频中,他落寞地走在漫天大雪之中,呆坐在落满白雪的长椅之上,看起来那么孤独和无助。

在哀伤的背景音乐下,潘长江这样说道:

“我65岁了,只想卖酒养老,为什么大家对我有这么大的恶意?”

只能说65岁的潘长江演技精湛,“卖酒养老”更是天大的笑话。

他忘了自己开着豪车,付全款买另一辆豪车时的豪气?

他不记得在北京的好地段,还有写着他名字的豪华别墅?还有地下停车场中,那些价值百万的豪车?

舞台上煽情也就罢了,在现实中也玩这一套,就很别扭了。

蔡明

蔡明如今的小品舞台风格,被网友形容为“毒舌”。

但要深究“喜头悲尾”的始作俑者,蔡明的名字必在其中。

早在1995年时,蔡明和郭达合作了小品《父亲》。

前面的包袱让观众哈哈大笑,当快要结束时,蔡明突然用哭腔唱起了《父老乡亲》,最后干脆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那个年头,观众感情淳朴,谁见过这阵势啊。

在蔡明的带动下,观众全部潸然泪下。

《父亲》这个作品,靠着“喜头悲尾”的形式,火出了圈。

尝到甜头的蔡明,在随后的作品中,开始大量采用这种方式,将煽情进行到底。

像《都是亲人》《浪漫的事》都是这种风格。

蔡明的形象,不是那种看上去就能让人发笑的类型。

能演喜剧,全靠她出色的演技和舞台功底。

包袱能让人笑得肚子痛,煽情时也能引起大家共鸣。

但煽情的套路不能常用,否则就会起到反作用。

在参加《笑声传奇》时,蔡明的煽情就显得“过犹不及”。

大段的煽情戏码,引起了网友的争论。

最终结果,大搞煽情的蔡明,败给了那时还以搞笑为主的贾冰。

好在蔡明懂得知错就改,及时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只会煽情的喜剧演员。

在和潘长江合作之后,蔡明发现了一条新路线——毒舌。

讽刺、挖苦、犀利成了蔡明在小品中常用的“招式”,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蔡明还收获了“毒舌女王”的称号。

如今,已经60岁的蔡明,也很少出现在小品舞台上了,尽管是最早玩“煽情”套路的喜剧人,但蔡明对喜剧事业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

结语

小品不是不能煽情。

适当地调动情绪,能让作品更加生动,更接地气。

但是煽情的度要把握好。

煽情为主,期间夹着几个段子的作品,不叫小品。

宣扬正能量和“强行煽情”也不是一码事。

如今很多喜剧演员,不想着如何让观众笑,却总变着法儿让观众哭。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不应该用“强行煽情”来解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