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几年前构思的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最近终于上映了。他还专门连线周星驰,告诉人家,他拍出来了。

星爷很客气,“啊,祝贺你啊”。

不知道,是否真要祝贺陈导,该片上映以来豆瓣评分4.9,比评分更惨的是票房

这部集合了科幻、喜剧、家庭等诸多元素的影片,目前票房1.1亿,不过该片投资成本2.5亿左右,按照目前的票房,回本难啊。

一部电影卖不卖座,跟评分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

5年前《前任3》 票房过19亿,成本仅3000万,评分5.6。

这次《外太空的莫扎特》,导演是陈思诚,主演有黄渤,俩人组合简直是“票房王炸”。

陈思诚去年执导的《唐人街探案3》虽然豆瓣评分5.3,但总票房过40亿。

3年前黄渤主演的《疯狂的外星人》累计票房过22亿。

电影上映前,陈思诚一定胸有成竹,不然哪里来的自信让星爷打call。

为何该片选择在暑期档上映,却不被家长和孩子买账?

影片讲述的是,黄渤饰演的父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钢琴家,但儿子却对天文情有独钟,为此父子争吵不断。一天,外星人“莫扎特”意外出现……

这部电影,虽有现代都市的框,演的却是40年前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拨学琴热。郎朗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中国,学习钢琴是件挺酷的事。想有所成,要付出极大代价。

郎朗他爸辞职陪他到北京学琴,因求师不得,差点吃药跳楼的故事,无数次出现在媒体上。

与郎朗同时代成千上万的钢琴学子中,后来成名成家的还有李某迪、陈萨、王羽佳,等。屈指可数。

在中国,想成为钢琴家,有一条特别清晰明确的路径。

从小找名师,每天练琴4小时以上,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音乐学院、出国留学,同时要参加国际大赛得前三、签约公司、办音乐会……

傅聪老先生曾说,钢琴家的生活就是苦行僧。

40年过去了,学习钢琴虽然比之前更加普遍,但家长们趋之若鹜让孩子日后走专业的想法,早就过时了。稍晚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不要说成名成家,就是选择钢琴专业,也是一条极其狭窄的钢丝路。

而在演员佟丽娅心中特别有想法的陈导,是曾经有未完成的音乐梦想?还是有类似经历念念不忘?

咋就想不到,这是个时过境迁的选题。

甚至前几年,网络流传学习乐器的鄙视链,钢琴已是最底层的一条。不是说学钢琴不好,而是,更多人知道乐器那么多,不只有钢琴。竖琴、低音低琴,以及柳琴、阮、笙等,都有大量孩子在学习。音乐的世界,本来就很多元。

最重要的,家长们让孩子学乐器,早已不是为了让其圆自己童年缺失的梦,或期盼孩子未来能成名成家,更多理智的家长,希望音乐可以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很多家长,甚至不在乎考不考级,比不比赛,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学会聆听,学会音乐的语言,得到更高的审美。

《环球银幕》执行主编陈世亚对「文娱春秋」分享了自己的观感,该片“俗套多于惊喜”——

“《外太空的莫扎特》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莫扎特的设计不讨巧,它从一出场表情诡异,甚至有点恐怖。其次,台词过于油滑,编导的思路落后。《ET》、《长江七号》《疯狂的外星人》很聪明地规避了不让外星人讲话,而陈思诚想挑战,就失败了。”

《外太空的莫扎特》里的“莫扎特”

当然我们也不指望一部商业片能给出点什么意义。

但过去的岁月里,同样讲述孩子学琴、父与子的故事,20年前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感人至深。江湖传言,曾有艺考生考前沉不下心,指导老师为其播放该片,艺考生心境立刻改变,曲子弹得深沉入味了许多。

还有,16年前,韩国影片《为了霍洛维兹》,讲述一位钢琴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影片最后,当昔日落魄少年成为钢琴家在舞台上弹奏舒曼的《梦幻曲》,往事涌上心头,观众很难不潸然。

两部影片,故事不复杂,主题很鲜明——学音乐的目的到底是啥?绝对不是为了比赛。

当陈导《外太空的莫扎特》出现时,虽有黄渤、姚晨、范伟、梅婷等明星助阵,甚至还把钢琴家郎朗请到片中饰演郎朗。

那又怎样?

故事俗套又陈旧,价值观与时代不符,台词老掉牙。

当小男孩台上问郎朗,你练琴的时候真的不撒尿吗?郎朗回答:我不想练的时候,一晚上尿50次。

黄渤饰演的父亲,对孩子说,咱先定个小目标,就从郎朗做起。

想调侃,又不高级。还都是废话。

陈导,你到底想要给谁看?

家长吗?故事太简单了吧。

孩子吗?多大的孩子?136分钟孩子能坐得住吗?

电影里来自外太空的“莫扎特”,让人们难免想起14年前周星驰的《长江七号》。

不比不知道,一比要退票。

撰稿 | Faye

策划 | 文娱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