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影视剧中使用滤镜的题材类型越来越广泛,无论是文艺清新的青春恋爱题材,还是厚重大气的史诗大剧,抑或是唯美浪漫的仙侠题材,向观众传达出一种“加滤镜不要钱”的观感,早前对滤镜颇为接纳的观众们也纷纷陷入审美疲劳。

我们常说的“滤镜”,其实是后期制作中的必不可少的一步,也就是影视剧制作中的调色。每一部影视剧都需要通过后期调色对拍摄的原片进行审美的“校准”。

即使一再鼓吹昏暗的“高级感”调色,也挡不住“看清楚都费劲”这样的真实反馈,更有被观众诟病为“阴间滤镜”的反面典型。剧情如何暂且不谈,光看滤镜就足以让观众不寒而栗。

通常青春题材电视剧中的男女主角在磨皮滤镜下,皮肤细腻的不似“凡人”。更有甚者五官线条都被磨掉,面容细节尽失,表演失去质感。但当镜头扫回其他演员时,画面又回归真实,谁是主角,一看滤镜便知。

剧方通过开大“磨皮”给演员单独开起了小灶,树立“完美”人设。但对于人物塑造来说,每一帧的面目表情都会成为被拿来反复斟酌的细节,演员对关键细节的微妙处理是一部剧成功的关键。

小到黄口小儿,长至白发老叟,无一不是影视剧的潜在观众,剧中人物磨皮后的光彩照人的外在条件让不少求美者对“美”的定义更为苛刻。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显现的“清晰”画面和“反清晰”的磨皮滤镜,在对“美”讨论中愈演愈烈。追求“0毛孔”、“水光肌”,凡事过犹不及,以至患上“容貌焦虑症”。

演技不够,磨皮来凑,如此本末倒置,难道主角的“主角光环”只能靠“主角滤镜”?

追根溯源,放弃滥用滤镜,需要整个行业作出改变。如果把“滤镜过度”的板子全部打在后期调色上,的确有失偏颇。细数国内外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无一不在灯光、道具、场景和后期调色上精工细作,通力合作。

如果只因后期制作有条件弥补,就在前期拍摄时敷衍了事,企图用表面文章掩盖创作的疏漏,早晚少不了被心明眼亮的观众拎出来“公开处刑”。的确,让演员的所有瑕疵直面镜头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彻底放弃滤镜也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好的电视剧,终究不仅仅靠这些“出圈”。

观众虽然被动 ,但别把观众当傻子。去年豆瓣评分9.4的电视剧《山海情》,水花的扮演者热依扎就凭借“毁容式”的演技,演出了荒漠里荒草一般,生而坚韧的顽强。凭借极尽真实的刻画,创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配合整个剧组的通力合作,引发了观众和剧中人物的强烈共情,收获好评无数。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给电视剧创作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在会上强调,电视剧要坚持返璞归真,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健康审美情趣,坚决抵制病态整容、“娘 ”审美、过度化妆、过度使用滤镜。

相信这些新要求能在约束电视剧创作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更有审美的观剧体验,在良性循环中形成更完善的行业规范,更好地发挥影视剧特有的产业优势,推出更多价值导向、审美取向正确的优秀电视剧。

作者 | 马忻仪

责编 | 王楠、张咏琴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