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主持人声音并不是很好听,但还是能被人们接受。按理说,主持人的声音应该甜美动听,而且要吸引人,打动人。但有的主持人声音略显沙哑,有时候还有一些停顿,人们照样能够接受。不是精益求精吗?不是追求正面代言人的完美形象吗?怎么这样的主持人也能被接受呢?

当然能被接受。因为只有他能够主持,别人不能够主持。是别的主持人功力不够吗?当然不是,而是他的资格老,资历老,甚至已经进入耄耋之年,还能拿着话筒上台主持。别的年轻的主持人完全可以代替他,但就是不能取代。也就是说,从技术方面来看,年老的节目主持人完全不如年轻的主持人漂亮,声音好,但年轻的节目主持人资历尚浅,即便见过大场面也不能真的主持大场面,需要慢慢历练,慢慢成熟。于是,遇到大场面的时候,年老的节目主持人就披挂上阵了。或许,年老的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固化的形象,拥有众多的粉丝吧。由于他们活得岁数长,主持的节目多,也就能俘获众多老中青三代的观众了。他们上场,是收视率的保证。要是让一些年轻的主持人上场,就有可能导致收视率的下降。同时,遇到重大节目,还是要老节目主持人上场。毕竟他们经验丰富,能临场应变,稳住全场。要是让年轻的节目主持人上场,很可能会压不住场,甚至会说错话。

但是,年老的节目主持人并非都不行,而是有一部分“绿树长青”。但他们的声音绝对不敢恭维,明明已经有些沙哑,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但就是能主持得风生水起,而观众们也能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难道他们真的水平那么高吗?当然不是,而是受到了电视台的推崇,也就真的显得风生水起了。其实,他们应该退休了,要是按照互联网企业的退休标准,三十五岁就应该退休了。但他们都能混下去,而且获得很多奖项,甚至有了终身成就奖,当然也就无人能敌了。就像讲评书的那样,明明讲评书的是个公鸭嗓,却受到众多人士的追捧。印象中,讲评书的应该是声音洪亮,学什么像什么的人物,但事实上,很多讲评书的都是老人,声音不但不洪亮,还有些沙哑,节奏比较慢,当然,人们也就只能那样听了。因为讲评书的就那么几位,别人都讲不了。于是,讲评书的就成了稀缺资源,被人们追着听。

或许,声音沙哑的节目主持人也是稀缺资源吧,当然也就只能让人们接受他们了。但是,年轻的节目主持人有的是,并不是不能去掉年老的节目主持人。那么,年老的节目主持人就有了自己的位置,而且这样的位置具备论资排辈的绝对优势。就好像教师队伍里被评上高职的老师,不上课就比上课的挣得多,上一门副课的比做班主任还教主科的挣得美剧牛多。并不是他们能力超强,也不是经验丰富,而是他们站在了那样优越的位置上。要是在私立中学,他们早就“不用扬鞭自奋蹄”了。还有一些领导发言,声音并不好听,内容也是假大空的,但就是有很多人在听,几乎座无虚席,还要不时地鼓掌回应,就像老年的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台下的观众和他实时互动一样。即便领导只是传达文件精神,也会引来阵阵掌声。难道人们都傻了吗?

领导发言拖沓冗长,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只是在唱高调,甚至不如传销的讲得好,就更别提什么演讲比赛选手或节目主持人了。但是,领导发言获得的掌声和赞许比起那些演讲比赛选手和节目主持人要多得多,而且还不会像一些水平不好的主持人一样要掌声。有的领导喝醉了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开会,拿着稿子念的时候都念串了行,但坐在底下听的人并不想笑出声来,而是忍着笑鼓掌,让领导喜欢。领导还以为人们都听懂了,也都群情激奋呢。其实,别人也能念,而且念得比他要好,但别人不能念,只能他来念。那么,领导就是稀缺资源了,只能他来开会发言。

很多行业都有领导,也都有话语权的把持者。他们本身素质并不是很好,发言时颠三倒四,发言稿也不是他们自己写的,而是别人代为捉刀。要是没有发言稿,他们就讲不成话,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建议提出来。也就是说,他们把开会变简单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席一下会议就行了,照着稿子念,有时候还念不对,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发现什么,而是照常听他发言,照常鼓掌。或许,开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应该能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还能查漏补缺,综合调动资源。

从播音员的声音不好也能被公众接受可以看到,很多单位都有一些被称为稀缺资源的人把持着,或者说,他们并不是稀缺资源,他们的岗位才是稀缺资源。或许,应该进行机构改革了,让有些稀缺岗位“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而不能让掌握话语权的人始终不干活,却凭着老资格挣很高的工资,而一般人累死累活,还不如歇着的那些人挣钱多。让有能力的人上来,没能力的人下去,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释放被绑架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