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春天叫醒我”(《春梦》)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少年的你》)

“只要相信,就能实现”(《刺杀小说家》)

“你的命运,与我有关”(《我的姐姐》)

“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杀生》)

“我有多恨你,就有多爱你”(《乌海》)

“我生你几辛苦你知唔知啊”(《小伟》)

……

过去数年间,这些足以激发共感的语句和电影本体,在观者视角如数家珍,在产业视角则为电影生态绘制了更具长足意义的进化图谱。

今日,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导师顾问团组建完毕。导演张律将作为年绕滚影视官方网站入口度导师,领衔曾打造前述一系列优质电影作品的主创人员,为入选电影人提供来自剧作技巧、视听技术呈现、表演方法、团队协作等不同维度的亲身实践教学。

我们听见,共同的热望在摇旗呐喊。

第16届FIRST训练营导师顾问团

快速变化的后疫情时代,介入电影生态的机会愈发受限,完善的系统结构仍未健全,早年间情绪高涨却略显懵懂的电影尝试使市场及产业环境中虚有的光鲜如泡沫般泛滥。青年创作者以个体形态散落分布,各种刚性需求亟待被满足。

设立至今10年以来,FIRST训练营一直以专业的标准锤炼过程,而以包容的心态呈现结果。

专业认知与行业经验的介入、创作试炼空间构建的完善、导师顾问团提供工业化标准的培育及教学支持……这一模式的成效在历届训练营所沉淀的影片内可见一斑。类型化的尝试、既定创作条件下实现边界拓延,多工种方向的青年创作者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强度的锻炼。

年度导师张律认为,在剥离了所谓“极限”的色彩之后,FIRST训练营中的创作方式其实和“现实”中的电影拍摄异曲同工,都是在特定条件制约之下彼此协力,以“完成”为最低目标和最高追求的一次航行。

在这一过程中,导师顾问团和入选电影人之间以开放的心态互为良师,让启迪和鼓励双向导流,最终滋养创作。

第15届FIRST训练营拍摄现场

本届训练营以“时机”为主题创作故事;但对于电影人来说,在故事之外的创作端,同样能感受到“时机”一词背后独特的含义。

在年度导师张律眼中,“时机”这一主题“野心很大”,因为它接近了电影创作的某种共性。

张律以导演立场出发,将对“时机”的理解置于片场中:“导演的工作就是等待并找到时机,然后做出正确判断与决定,直至发现对整个团队而言‘对’的选择。”

作为文本起点,剧本顾问葛瑞也以编剧身份分享对于“时机”的理解:在创作语境中,时机强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看见时代特征,亦是抓住时机。

此外,位于技术岗位的创作者也同样需要认准不期而至的时机。

在摄影顾问李然的读解中,“时”是平时的积累,“机”是亮出来的能耐,摄影应当在正确的时刻展现出日积月累的敏锐,在团队作战中发挥作用;

在美术顾问钟诚看来,时机带来的成或败,取决于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即作为美术,对不熟悉的主题与领域充分调研,保持学习,才能在时机到来时从容面对;

声音顾问黄铮认为,时机是表演呈现与声音收录的完美捕捉,以经验推动技巧,在各类环境中快速判断,有效收录优质声音,以实现角色性格的完整传递;

剪辑顾问刘新竹表示,在镜头和镜头之间的空隙中,时机会为创作提供众多可能的线索,剪辑最大的魅力也在于从线索中找到最优解,在一个奇妙的时刻中,见证“电影”的发生。

作为演员,表演顾问王传君更将“时机”视为一种“魔幻时刻”,抓住它,往前走,便是抓住创作的养分。

第15届FIRST训练营导师工作照

将视野再抽离一层,对电影人而言,时机不止在创作的过程中左右着作品的走向、进度甚或成败,更能在生活世界中开启创作的远景。

2011年,拍完《豆满江》的张律身心俱疲,曾一度决心此后专心教学,不再拍片,却被学生的热情和才华所感染,决定再度开启创作,《庆州》《春梦》等作品问世的机缘也始于此。

2022年,张律因一次远眺北京白塔,随即决定“要为这一刻,拍一部电影”,《白塔之光》由此诞生。

当时会怦然降临,时机便在无意间浮现,与创作者内心潜藏的热情共振。

第15届FIRST训练营拍摄现场

“那么现在到底是不是拍电影的好时机?”

站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不少创作者向自我发问。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创作者的内心:如果能保持一个丰沛的、可持续的情感状态,诚实地面对自己,那么即便在不利的环境之下,开始创作的那一刻就是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