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1994年是“上帝想看电影的一年”。

《阿全剧库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真实的谎言》等等优秀电影喷薄而出。

那一年,昆汀的《低俗小说》打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斩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作为后现代电影的一次尝试,它的胜利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月22日,《好莱坞往事》在戛纳电影节举行首映式,导演昆汀· 塔伦蒂诺领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达科塔·范宁与玛格特·罗比亮相,引爆电影节的高潮。

大多数人认识昆汀,都是从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低俗小说》开始。

我第一次看《低俗小说》,脑海里跳跃着四个字:支离破碎。

如果按线性发展顺序梳理《低俗小说》的叙述脉络,影片其实只是讲述了一个冗长而庸俗的故事。而昆汀打破了线性结构,对叙事序列重新进行拼贴。

影片以一男一女在快餐店打劫开场,片头曲结束后,镜头转向叙述Vincent与Jules索脏杀人。

VINCENT VEGA & MARSELLUS WALLACE’S WIFE

镜头转向老大与Butch做拳击赛交易。

Vincent领取新任务,陪伴老大的妻子Mia。

共进晚餐后,Vincent成功抢救磕错药的Mia,两人告别。

此时屏幕转黑,伴随的狗叫,镜头转向Butch,他回忆了传家宝金表,反悔潜逃。

在回家取金表时打死了Vincent,与老大误入黑店,救出老大,两人和解。

字幕“THE BONNIE SITUATION”出现,镜头又突然回到Vincent与Jules索脏的情景,Jules因为“神迹”决定金盆洗手,在快餐店被开场的男女劫匪打劫,最后以不流血的方式解决事件。

这样的跳跃组合让我想起王家卫,想起福克纳。

他们都用看似破碎的情节,紧紧抓住观众、读者的神经,不断撩拨着时现时隐的好奇心,又在瞬间给予强大的冲击。

例如上一情节已经死去的Vincent,突然鲜活地出现在下一情节。

尽管叙事跳跃,故事的首尾巧妙地拼接在了一处,通过餐馆形成了巧妙的环状互补结构。

故事的每一处情节皆有铺垫。

可以说,看似天马行空的叙事背后,是有精妙的设计的。

例如第一个场景,餐馆里女人的身后出现了Vincent去上厕所的身影。

更愿意将《低俗小说》看成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随时就会“领盒饭”的配角。

影片开始的抢劫犯,看起来潇洒、智慧,掌控餐厅全局,却在影片最后成为Jules的手下羔羊。

Vincent上一个故事里还是可以和老大的女人共进晚餐、暗生情愫的英俊男子,下一个故事只需要一秒就在Butch的枪下死去。

黑白与善恶的界限被瓦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英雄与恶人被俗世中的凡人代替,每个人都在经历自我内心的挣扎。

《低俗小说》真的“低俗”吗?

它充斥着暴力、流血、毒品、性爱。

但正是这样的“低俗”,在表现我们不愿承认的、最真实的生活。

意外与暴力无处不在,理智与情欲、痛苦与幸福、严肃与戏谑、深刻与肤浅,撕扯着我们,也塑造着我们。

昆汀玩弄着《低俗小说》,就像生活在玩弄着我们。

人生的意义是千百年来文学、电影不断探讨的主题。

在昆汀的电影世界里,人生不再需要追寻一个意义。

我们就是这样活着,而已。

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底色苍凉的黑色幽默,一部不需要高雅的低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