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拍摄了许多部青年题材的优秀影片,热情讴歌了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展示了青年人在战斗、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和青春情怀,使更多的青年人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经典影片。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了一部表现当时年轻人精神风貌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都是年轻人,并且电影上映之后,他们都成了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所以又被称为五六十年代的青春偶像励志片。

影片以复员军人高占武回到家乡,努力改变家乡缺水状况为主线,以村里干部的意见分歧、大多数年轻人的热情支持为辅线,表现了年轻人勇于挑战困难、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足干劲和昂扬斗志。影片中年轻人组织志愿队、进驻龙王庙、劈山开渠、引入清泉水等故事情节,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学习、友谊和爱情的健康成长。

这是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很具代表性的影片。它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烈场面,传递了年轻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影片充满生活气息,轻松愉快。导演较好地体现了山西作家马烽作品特有的朴素、幽默、热情的风格,使这部影片饶有情趣、别开生面,具有轻喜剧格调。农村人爱看,城里人也爱看;上岁数的人爱看,年轻人更爱看。而且影片采用民间乐曲和地方风味的旋律来烘托情绪、气氛,其语言和展示的风俗也都充满山西独特的地方色彩。

歌曲《幸福不会从天降》

影片的编剧、著名作家马烽,1958年挂职担任汾阳县委副书记。用他的话讲是个“客串”书记,他却没把自己看成是匆匆过客。当时,汾阳县为落实毛主席“应当使每人有一亩水浇地”的指示,在峪道河铺开了引水上山工程。于是在两年的挂职时间里,干部、群众常能看到,马老骑一辆自行车,带一捆铺盖卷,和民工们一块住破庙、滚草铺,一块勘察规划、劈山引水,胳膊脸上被晒得黑红黑红,整个一个地地道道憨厚朴实的农民。在深入调查走访的基础上,马老准备写一个水利建设的中篇小说,老战友孙谦建议马老写成电影剧本,并为之起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剧名。

马烽便以峪道河水利工程建设为题材,以自己熟悉的贾家庄退伍军人、团支部书记吴士雄、青年木工技术革新能手宋连生和妇女主任赵玉芳等为原型,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这部作品的问世,几乎成了中国文坛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马烽在山西汾阳贾家庄体验农村生活。

影片导演苏里,后来执导过《刘三姐》。苏里为追求真实的效果,特意将影片的外景地选在汾阳。电影开机拍摄前,苏里带着主要演员李亚林、梁音、金迪等深入汾阳峪道河、宋家庄水利工地与贾家庄村体验生活。苏导为了拍摄好电影,亲自拿着剧本到工地给群众一段一段地读。老乡们听得津津有味开怀大笑,苏导就眉飞色舞放声朗读,老乡们听得毫无表情,不动声色,苏导就在剧本上用笔画上杠杠圈圈,回去修改。

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整个摄制组所有的人马,都住进了当地的一座破庙里,无论是剧组的工作人员,还是演员,无一例外。而且苏里有言在先:咱们这是农村戏,所以不许任何人打扮得花里胡哨,一律都要比农民更农民。所以,尽管是一部青春偶像片,但我们所看到的剧中的角色,几乎都是被太阳晒得黝黑的面孔,反而让观众感觉到健康的美和真实的美。所以,直到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60年了,但这部电影仍然能给众多年轻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照:男女主角高占武和孔淑贞

扮演男主角高占武的李亚林,是1955年刚从北京电影学院分配到长影的年轻演员,在进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摄制组之前,他参加过《虎穴追踪》《如此多情》《患难之交》《徐秋影案件》等影片的拍摄。李亚林高大英俊,但导演苏里更看重李亚林身上特有的质朴,大胆启用他,并让他第一次担任男主角。事实证明,李亚林所扮演的高占武非常成功,人物性格也很突出,使李亚林迅速成为长影厂的当家小生。

扮演剧中女主角——被三个同村小伙同时喜欢的村花孔淑贞的演员,名叫金迪,是个上海姑娘,平常打扮很“洋气”,但苏里要求她换下“布拉吉”,穿上红花小褂,而且吃饭干活,采访开会,进进出出,都不许脱下。让她在农村的生活氛围中,去体味角色应有的质朴和纯情。结果,上海姑娘金迪塑造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北方农村少女,无论从形象,到气质,都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孔淑贞这个人物形象。

凭借在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李亚林和金迪也双双入选新中国22大影星。

由于这部影片生活气息浓郁,充满青春活力,轻松愉快、生动热烈,可观性很强。1959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巨大轰动,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高占武突击队”和“孔淑贞姐妹组”在各地应运而生。马烽又用两年时间写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年拍摄完成,从导演到演员,几乎是原班人马。

歌曲《劈山引来了清泉水》

续集的故事情节:劈山引水后,孔淑贞和李克明从县里学成回村,提出在家乡修建水电站的构想,被提升为副大队长的高占武在公社赵书记的支持下担负起修建水电站的任务。李克明完成了水电站图纸的设计任务,并在工作中与外村女青年冯巧英建立了爱情关系。孔家庄修起了水电站,又派克明和淑贞支援邻村电站建设。秋天来了,孔家庄人喜获丰收,村里的年轻人也在劳动、学习、友谊和爱情中进一步成长起来。

酷漫库

说起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必须提到这部影片中三首非常好听的插曲:

第一首是影片一开始的《幸福不会从天降》:“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也因歌词头一句而被叫做《樱桃好吃树难栽》,马烽作词,张棣昌作曲,长影乐团独唱演员温明兰演唱。

第二首是上集的片尾曲和续集的片头曲《劈山引来了清泉水》:“劈山引来了清泉水,喷出的泉水甜又清,浇的那地里产珍珠,浇的那树上结金铃……”也是马烽作词,张棣昌作曲,长影乐团合唱队演唱。

第三首是续集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作词换成了乔羽,还是张棣昌作曲,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

在拍续集时,马烽觉得歌词创作是自己的弱项,于是请了老朋友乔羽来作词。乔老答应了,但感觉要突破上部插曲“幸福不会从天降”,压力还是蛮大。乔羽一边认真研读剧本,一边寻求创作灵感,十几天之后仍没有一点思路,这可急煞了乔老先生。导演看在眼里,找空闲约乔老到杏花村酒厂散散心,喝喝小酒。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孔淑贞唱《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剧照登上《大众电影》封面。

乔羽是山东汉子,素有“半斤量、出兴致”之称,酒厂负责人热情款待,几杯酒下肚后,乔老情绪高涨……从酒厂出来,他站在杏花村外,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听着村边哗哗的小溪流水,心潮澎湃诗意大发,说:汾阳真是个好地方呀,山好、水好,人更好!隔了几天,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歌词诞生了,张棣昌谱曲,郭兰英演唱,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这首歌曲也成为山西的一张音乐名片,长期以来一直是山西广播电台的开始曲。

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劳动和爱情谱写新生活的赞歌。影片将社会主义农村沸腾的生活,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相结合,真切、充分地展示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影片中的年轻人成为当时年轻人向往的对象,而建国初期新中国青年敢于创新、勇于追求的精神状态,仍然不失为现代青年实现梦想的榜样。

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

(作者系军史专家)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作者:徐平

编辑:向晓昕